正文 第37章 人物 (1)(2 / 2)

1943年8月,考諾帕被派往GD師1團2營,並率領自己的部隊參加了此後的一係列戰鬥。在一次名為“金色高地”的爭奪戰中,紅軍部隊已經在此地挖好了戰壕,並且可以得到充足的炮火支援。考諾帕果斷地根據自己的判斷,靈活利用當時的情況,最終奪取了陣地(同時還繳獲了火炮兩門),但在次日的戰鬥過程中,考諾帕身負重傷被送返德國本土。在後方醫院療傷期間(同年9月10日),考諾帕被授予了騎士十字勳章,同時還晉升為上尉。同年10月,考諾帕傷愈重新返回前線,繼續擔任2營營長一職指揮作戰,但很快由於腳部負傷再次被送返後方。

進入1944年,德軍敗退已經成為不可避免的事實,而考諾帕在直到1945年3月為止前的。

裝甲團團長希亞茲尼斯·馮·施特拉赫維茨(Hyazinth von Strachwitz)上校

施特拉赫維茨上校1893年7月30日生於德國西裏西亞(Silesia)地區。他的基督教教名來自於700年間家族長男代代相傳的名字。年輕時的施特拉赫維茨在柏林幼年學校本科學習,1912年參加了陸軍中級別最高、由出身於上流社會的青年組成的禁衛連隊(Regiment Gardedu Corps),軍銜為少尉。隨後多次在體育大會上露臉。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在進攻馬倫小鎮時,施特拉赫維茨少尉(1916年晉升中尉)在執行遠距離偵察以及破壞任務的途中被法軍俘虜,此後曾經數次試圖逃跑但均告失敗,僅僅是在停戰期間以戰俘的身份被德軍交換回國。

戰後,施特拉赫維茨服役於禁衛騎兵師,協助強化受波蘭軍隊威脅的故鄉西裏西亞地區的守衛隊。時局逐漸穩定後,他開始專注於經營自己的土地而離開了軍隊。20世紀30年代的施特拉赫維茨曾數次參加西裏西亞第7騎兵連隊以及第2裝甲團的訓練。1941年8月25日,他開始負責指揮蘇聯戰場上的第2裝甲團1營,並被授予了騎士十字勳章。1942年11月13日,上校被授予了國防軍的第144枚橡葉騎士十字勳章。1943年1月,格拉夫·施特拉赫維茨上校被任命為GD師裝甲團團長。當時以“坦克伯爵”聞名的施特拉赫維茨率領自己的部隊(他的部隊在多數情況下會脫離整個師成為獨立的單位)展開了哈爾科夫反攻戰(1943年3月28日獲得了寶劍橡葉騎士十字勳章),並參加了堡壘戰役和第聶伯河撤退行動。

1943年11月,施特拉赫維茨以健康惡化為由辭去了裝甲團團長的職務,實際上是因為他和意誌頑強、永不認輸讓步的師長霍爾雷恩關係越來越緊張,他的部下都預感到了施特拉赫維茨將會離開GD師,因為雖然GD師是一個編製上規模極大的部隊,但仍不足以同時擁有兩位具有強烈支配意識的指揮官。總之,施特拉赫維茨獲得了好幾個月的休假,一直休息到1944年新年。1944年1月,他又受命重返前線,4月1日晉升為少將,到納瓦前線指揮部隊戰鬥,並於4月15日被授予鑽石寶劍橡葉騎士十字勳章,成為德國國防軍中第11位受此殊榮的人。

1944年8月末,為了打通和北方集團軍群之間的聯係,施特拉赫維茨僅有的10輛坦克奇跡般地占領了拉脫維亞的圖庫姆市,創造了這個近乎於不可能達到的奇跡。但隨後上校卻在前線視察時發生意外,受到幾乎無法康複的重傷(之前,施特拉赫維茨已經負傷13次),但在“坦克伯爵”不屈意誌的努力下,最終痊愈,恢複擔任原來的職務。

1945年1月1日,晉升為中將的施特拉赫維茨創建了新的由驅逐坦克和小規模裝甲部隊合並而成的戰鬥群,並在故鄉西裏西亞參加了最後的防禦作戰,隨後向西撤退。1945年5月,施特拉赫維茨向美軍投降。

奧托恩斯特李梅爾(Otto-Ernst Remer)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