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當守衛在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的最後一批波蘭軍隊企圖突圍的時候,德軍步兵師終於撕破了賽特德爾防禦工事。德軍第3裝甲師南進抵達弗沃達瓦,以期與北方集團軍中前往東北方向的坦克先頭部隊會合。
盡管這兩支從華沙東麵夾住波蘭軍隊的“大鉗子”並沒有真正合攏,但它們僅相隔幾公裏,而且可以通過電台保持聯係。電台,對德國機械化部隊在戰爭中取勝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鉗形攻勢真正接頭是在進攻華沙時,兩支部隊的一部分在波蘭首都以南維斯拉河的古拉卡盧瓦橋頭堡得以會師。
11.蘇軍西進波蘭
9月3日,德國外長裏賓特洛甫致電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建議蘇聯軍隊進入波蘭東部地區。
9月17日,當德國第19軍團攻陷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的時候,蘇聯軍隊開進了波蘭。蘇聯的這一行動不僅完全出乎波蘭人的意料,而且也讓德國軍隊大為吃驚。因為他們都還對8月23日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中的秘密條款一無所知(秘密條款中詳細說明了一旦發生對波蘭的戰爭,兩國將如何處理波蘭等問題)。德國考慮波蘭可能會在蘇聯控製下的東部地區建立某種形式上的政權,這樣,波蘭除東部以外的地區就部處在德國的控製之下了。蘇聯起初並不知道德國何時入侵波蘭,所以對德軍進攻的驚人速度頗感意外。但是斯大林想要確保蘇聯對波蘭東部的控製,並在德國占領的波蘭和蘇聯領土之間建立一塊緩衝地帶。莫洛托夫奉命告知裏賓特洛甫說,蘇聯將在有充足軍隊可以部署的情況下進入波蘭,而這一天就是1939年9月17日。
蘇聯進入波蘭的部隊分為兩個方麵類似於集團軍的部隊,總共有20多個步兵師,15個騎兵師和9個坦克旅組成。白俄羅斯方麵軍由陸軍司令科瓦廖夫率領4支小部隊組成,任務是占據從布列斯特一利托夫斯克以北到立陶宛邊界的波蘭領土;烏克蘭方麵軍由陸軍司令鐵木辛哥率領3個軍,它的任務是進入普裏皮亞特河以南的波蘭領土,其中利沃夫是它奪取的目標。在烏克蘭方麵軍最南麵的一支部隊是第12軍,這是一支機械化部隊,它的任務是阻攔企圖撤退到南麵羅馬尼亞和匈牙利安全地帶的波蘭軍隊。駐守東部的波蘭軍隊僅由國民自衛隊、邊防警備部隊和一小部分預備役騎兵組成。
起初,波蘭軍隊還以為蘇聯紅軍是來幫助他們的,尤其是他們看到蘇軍避免與波蘭軍隊發生直接衝突。但是隨著蘇聯紅軍向波蘭內地深入,有些蘇聯機械化先頭部隊在頭兩天就已深入波蘭境內100公裏了,形勢也就趨於明朗化了:紅軍所到之處,波蘭軍隊都被俘獲,然後很快被解除武裝,如果遇波軍抵抗,就會隨時爆發戰鬥。
蘇軍落井下石的進入無疑使已經麵臨絕境的波軍最高指揮部雪上加霜。蘇軍到達利沃夫右側,波軍在該地建立任何形式的橋頭陣地的可能性已不複存在。因此,波軍最高指揮部命令所有軍隊撤退到匈牙利黨和羅馬尼亞,越過德國進攻部隊,殺出一條血路來;但麵對蘇聯軍隊,最高指揮部的命令是,除非被蘇軍阻攔,否則就盡量悄悄繞過他們的部隊。9月17日,波蘭總統和政府官員,連同斯密格萊·利茲都逃往了羅馬尼亞。鑒於羅波兩國從前存在友好關係,很多波蘭人跑到羅馬尼亞尋求戰爭避難。但就在第二天,由於德國通過外交手段向羅馬尼亞施加了強大壓力,逃往羅馬尼亞的波蘭難民紛紛遭到拘留或被遣送回國。
蘇聯紅軍進入波蘭東部的突然行動給德軍帶來了一些特殊難題。《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規定蘇德兩國將沿納雷河-維斯拉河-散河一線分治波蘭,因此蘇聯紅軍進入波蘭後,就告知德軍應撤離到該線以西的地區。但9月17日,大多數德軍還在該線以東忙於肅清波蘭剩下的反抗部隊。但如果此時撤離,波蘭軍隊就有機會撤退到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尋求避難。
蘇聯紅軍突然侵入所帶來的另一個深層的問題就是讓兩國的士兵很難區分敵友。在很多場合,德軍和蘇軍相互開火,造成了雙方人員傷亡。但是,這樣的事件相對而言還是比較少的。一般說來,德軍的撤退是一項井然有序的行動,而且蘇、德兩國軍隊之間還存在一定程度的友善關係,在兩國的宣傳資料中也記載了許多這樣的事件。例如,9月22日,在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德、蘇兩國裝甲部隊聯合遊行之後,立刻舉行了由兩軍最高指揮官古德裏安將軍和克裏沃斯基將軍參加的宴會。
對於駐守波蘭南部的德國第14集團軍來說,執行撤退決定可能會遇到一定的難度,因為該集團軍肩負著阻止波蘭軍隊大批湧往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的重任。9月10日,德軍圍攻了古城普熱梅希爾(直到9月11日才出)。與此同時,第14集團軍的大部正向利沃夫(此地為波軍反抗的最後一個重點地區)推進。9月12日,德軍第1山地師抵達該市,但它們遇到了波軍的頑強反抗,德軍因此不得不采取一項有限軍事攻擊。讚伯斯克高地俯臨利沃夫,9月13日,德軍發起猛烈進攻,力圖占領這一關鍵陣地。次日,利沃夫即被包圍。
9月20日,德軍對利沃夫的包圍仍在進行。此時,龍德施泰特下令第14集團軍放棄占領利沃夫,將其交給蘇聯紅軍處理,並向西移動以做休整。然而,出乎德軍意料的是,利沃夫並沒有落到蘇軍手中。就在德軍打算撤離的時候,守衛利沃夫的波蘭部隊戲劇性地突然向德軍投降了。
當德國第14集團軍向西撤退的時候,它們遭遇了向南行進的波蘭軍隊。雙方發生了幾次交戰,但大量波蘭軍隊繞過德國軍隊,撤退到了安全地帶。據斯維克茨基上校(他在當時的戰鬥中是一名波軍炮兵軍官,後來成為波蘭軍隊的史學家)的敘述,當時約有6萬波蘭軍隊抵達了匈牙利,3萬人越過邊境到了羅馬尼亞在北方,還有15000人的軍隊到達了波羅的海沿岸的立陶宛。
後來這些逃亡的軍人大部分都去了法國,他們在那裏又組建了一支新編波蘭軍隊。這些波蘭軍隊飽嚐了戰敗和亡國的痛苦,這種痛苦伴隨著他們直到二戰結束。當時在波德斯加·烏爾倫旅任團長的陸軍中校吉勒茨基記述了他在9月19日進入匈牙利的情景:
“在一個秋天的上午,我們穿過秀美的山區,踏上了外國的土地。隊伍中的氣氛不勝悲哀。我手下的副團長斯大諾茨基少校公然抽泣起來。我們行進了數個鍾頭都沒有見到一個人。在穿過峽穀,前往韋什庫夫茨基的路上,到處都是翻倒的車輛和燒掉的文件。騎摩托車到前方探路的團副官回來報告說,前麵好幾公裏的路上都沒有人。當我們走到高邊境隻有很短一段距離的時候,遇到了一隊前進的人群和幾百輛汽車,再往前是一些山峰和峽穀,然後我們就到邊境了。一位熱情的匈牙利陸軍少校走上來打招呼,他還讓我們轉告那些長槍騎兵們,他們將在匈牙利過上自在的生活”。
德軍從波蘭東部撤退以後,德國第3、第10和第8集團軍可以全力對付尚未被占領地區的波軍反抗。麵對德軍的強大攻勢,波蘭依舊固守不降,從庫特諾戰役中突出重圍的波蘭軍隊加強了對首都華沙的防衛。
到9月15日,德國第10集團軍和第3集團軍分別從南方和北方包圍了波蘭首都,但是希特勒和德軍統帥部都不想對防禦堅固的華沙發動全麵的進攻,因為那將勢必導致德軍大量人員傷亡。9月16日,德軍在華沙散發傳單,要求波軍投降,並派第3集團軍司令部的一名代表接受波軍的投降,但波蘭人斷然拒絕了這一要求,因此,德軍開始對華沙實施轟炸。
12.攻克華沙
在德國空軍集中兵力摧毀華沙市內供水係統和發電站的同時,第3、第10集團軍也連續對該市進行了炮轟。德軍企圖利用偵察部隊找出波軍防禦的弱點,然後進行進攻。而波蘭軍隊在前羅茲集團軍指揮官羅梅爾將軍的指揮下,堅持英勇反擊,致使德軍幾乎無法前進一步。華沙城裏的波軍彈藥充足,市內被毀壞的地方成了很好的炮兵防禦陣地。在這裏,防禦部隊不僅包括常規軍隊的士兵,而且也有一支士氣高昂的國民自衛隊。
9月22日,希特勒來到第3集團軍的司令部,視察了部署在華沙東部郊區普拉加的炮兵部隊。盡管希特勒因德軍遲遲不能摧毀華沙而大為惱火,但他同時又反對從維斯拉河東岸進攻華沙,以免激怒蘇聯軍隊。希特勒之所以做這樣的決定,除了因為有可能帶來德軍的重大人員傷亡之外,還因為根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條款:這一地區應該屬於蘇聯的管轄範圍。鑒於這些原因,德軍批準了一項進攻華沙西部地區的決定。這一決定將把大量的華沙市民趕到波蘭東部去,從而使其成為蘇聯武裝部隊不得不麵對的一個包袱。
進攻華沙的任務落到了剛消滅完庫特諾口袋地區波軍的第8集團軍肩上。為部署這一進攻,德軍首先要保證任何人都無法突出重圍,這樣波軍對食品的需求就會增加,而時間一長,食物供給顯然會變得緊缺。同時,德國空軍繼續轟炸華沙的自來水過濾站和抽水站,毀壞市內的正常供水係統。
9月27日,德軍攻陷華沙。這樣一來,華沙的居民們就不得不直接飲用維斯拉河中的水。他們可能很快就會染上傷寒或腸胃病。德軍還切斷了華沙大部分發電站的電源,並燒毀了該市的麵粉加工廠。對華沙的居民和守軍來說,饑餓馬上就要降臨到他們頭上。
在德國第3集團軍從北麵轟炸華沙的同時,9月26日上午,第8集團軍也開始對華沙發起了進攻。德國步兵衝破外圍防線,開始取得進展。經過一天的激烈攻勢之後,波蘭軍隊要求停火休戰,但這一要求遭到了德軍的拒絕,因為他們要求駐守華沙的波軍無條件投降。對羅梅爾將軍和他的參謀們來說,敗局已不可扭轉,為了保護平民不受到更大的生命威脅,他們被迫接受了德軍的條件。9月27日下午2點,駐守在華沙的14萬名波軍開始放下武器,舉手投降。勃拉斯科維茲將軍把攻占華沙一役的勝利歸功於該市的防禦者們,因為當時他們就要撤離華沙了。
華沙敗降後,駐守在華沙北部的莫德林軍團仍在頑強抵抗。德國將進攻華沙時用的大炮重新布置來對付莫德林防衛部隊。9月27日,德軍發動了一場滲透到波蘭外部防線的全麵進攻。由於莫德林駐軍嚴重缺水,食品儲備也越來越少,因此駐軍指揮官湯米將軍於9月28日(即華沙投降的第二天)要求休戰。
此後,除了少數幾支分散的小規模部隊仍在波蘭的密林叢中進行遊擊戰以外,唯一堅持抵抗的地方就是波羅的海沿岸了,在這裏還駐紮著幾支擁有防禦基地的波蘭軍隊。盡管有關南方波軍被摧毀的壞消息頻頻向他們傳來,但波羅的海沿岸的波蘭軍隊卻仍然極為頑強地戰鬥著。雖然軍隊指揮官戴貝克上校成功地把大部分駐軍撤離到在奧克斯伏特的新據點,但9月14日,德軍還是奪取了波羅的海的主要港口格丁尼亞。9月16日和門日,德國空軍發動了猛烈進攻,緊接著9月18日到19日,德軍又發起主攻。經過這場打擊,波軍被徹底擊垮了。在此次戰鬥中,戴貝克上校自殺殉國。
在9月29日德軍發起最後一次地麵進攻之前,守衛在海勒半島的一小塊延伸到但澤灣的陸地的波蘭駐軍就遭受了來自德國陸、海、空三軍的打擊和轟炸。但直到10月1日。駐守在那裏的海軍少將安魯格才接受了德軍的投降要求,波軍被迫沿半島撤退。
海勒守軍投降後,除了10月份的第一個星期內還有幾場小的戰鬥以外,1939年德國對波蘭的戰爭就已經全麵結束了。
經過36天的激烈戰鬥,波蘭軍隊作為一個軍事作戰部隊已完全被摧毀而不複存在了。戰爭中,波軍死亡總人數為6.63萬人,受傷人數13萬人,德軍聲稱俘獲了近70萬名波蘭軍人,但後來有人認為這個數字過高,他們認為德軍很可能總共俘虜了大約40萬名波蘭軍人,也許還有20萬名波軍被蘇聯俘虜後囚禁起來,很多人死在了那裏,但也有一些人經由中東成功地逃脫出來了(此後,他們與英軍並肩作戰)。1939年9月,大約有10萬名波蘭軍人逃出了德國和蘇聯的軍事網絡,逃到匈牙利、羅馬尼亞和立陶宛。
根據德國官方修改後的數字顯示,在這場戰役中,德軍共有1.06人喪生,3萬人受傷和3400人失蹤。整個9月份,共有217輛德軍坦克被摧毀,戰爭損耗更是進一步降低了這些機械化師的戰鬥力。9月底,被迫向東普魯士撤退的第19軍團曾有一段時間因為檢修包括坦克車、裝甲汽車和卡車在內的破損車輛而完全不能行動。德國空軍被損毀了285架飛機,其中有279架飛機根本不能修理而完全報廢(波軍在戰鬥中損失了284架飛機,由於其他原因損失了149架)。
在18世紀末期,波蘭曾被普魯士、奧地利和俄國3次瓜分,1939年,波蘭又經曆了第4次瓜分。為了最後敲定瓜分的細節問題,裏賓特洛甫親自飛往莫斯科,於9月28日簽訂了《蘇德邊界友好條約》在這一條約中,德國同意將立陶宛劃到蘇聯的勢力範圍之內,同時作為補償,德國將其控製的波蘭領土繼續向東延伸到布格河一線。盡管德國想獲取波蘭的產油區,但斯大林拒絕交出包括利沃夫和德赫貝卡、博爾斯勞產油區在內的散河以東領土。總的來說,蘇、德雙方對這一新條約還是相當滿意的,但斯大林絲毫沒有放慢要對波羅的海沿岸國家行使“權力”的步伐。這些國家麵臨著接受蘇聯控製的巨大壓力。1940年8月波羅的海沿岸國家正式並入蘇聯之前,斯大林已把目標轉向芬蘭,要求割讓蘇芬邊界的領土。由於芬蘭拒絕了蘇聯的領土要求,1939年11月30日,蘇芬戰爭爆發。盡管在戰爭的初期蘇聯紅軍損失慘重但在芬蘭高級軍官的妥協下,芬軍於1940年3月被迫停戰求和。
13.受奴役的波蘭人
在波蘭戰爭中,德國人和俄國人對波蘭人沿襲已久的仇恨得到了宣泄。《蘇德邊界友好條約》其中的一個議定書規定:雙方在各自領土內不容許波蘭人從事影響對方領土的活動。
在以後的6年裏,波蘭人民遭受了極大的痛苦。德國和蘇聯都蓄意著手清除波蘭社會中有影響的政治家和社會活動家。黨衛軍緊隨入侵德軍步伐,行刑分隊開始對那些聲稱“不受歡迎的人”實行處決。早在1939年10月25日以前,就已經有16376名波蘭人被德國警察和武裝部隊槍殺。如果說對波蘭的戰爭給德國軍隊帶來的是勝利的歡笑,那麼這場戰爭對波蘭人來說,則意味著人間地獄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