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攻城器械種類很多,但是其主要器械是攀登器、發射器和撞擊器,以雲梯、投石機械、破城錘、玫城吊車以及木炮和石弩等最為常用。西方古代的攻城器械中破城錘是最普遍使用的破城武器,攻城吊車可以把幾名戰士吊到城牆上攻打敵人、占領城牆。最有效的攻城機械是巨大的活動塔(攻城塔)。在公元前305年圍攻羅德斯島上的羅德斯城時,建築起一座9層攻城塔,高達50米。在上麵裝有許多投射機械,能夠平射或俯射攻打守城的敵人,還可以利用其一麵的活動木板搭到敵城上,戰士們可從塔上衝向城關殺敵。塔底有輪,可隨時移動。同時具有殺傷與破壞作用的是發射類器械,古代希臘、羅馬時期的木炮和石弩就是攻城時用來投射石塊、石核或鉛核的重投機械。石核重的達70千克,射程有300米~500米。更廣泛使用的石核,質量在3.5千克左右。
中國的攻城器械的製作技術在春秋戰國時期便已經產生。三國時期戰爭頻繁,展開了一係列的攻防戰,由於戰爭的需要,攻城掠地戰略戰術以及攻防器械和兵器製造,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在攻城器具方麵,有火車、發石車、鉤車、蝦蟆車等。梁代的候景在攻城器械設計與製造方麵有許多創造。他曾“設百尺樓車”,“並高數丈,一車至二十輪”(《梁書,候景傳》),又造飛樓、撞車、登城車、階道車、火車等。攻城器械在戰爭中發揮了很大作用。如曹操與袁紹在官渡之戰中,先是曹軍失利,設營防守,袁紹軍“為高櫓,起土山,身營中”,使曹軍“大懼”,曹操便令製造發石車,摧毀了袁軍的樓車,這種發石車被袁軍稱作“霹靂車”,顯示了巨大威力(《三國誌·袁紹傳》)。
中國的攻城器械中最突出的要數雲梯。據《墨子·公輸》中記載,雲梯的最早發明者是春秋時期魯國巧匠公輸般。戰國時期的雲梯由3部分組成:底部裝有車輪,可以移動;梯身靠人力扛抬,可以上下仰俯;梯頂有鉤,用於鉤攀城緣。唐代的雲梯有很大的改進,設有主梯、副梯。主梯為固定式裝置,底部“以大木為床,下置六輪”,梯身以一定的角度固定在底盤上。副梯是一具活動的“上城梯”,頂端有一對轆轤,登城時可以沿城壁上下滑動,稱為“飛雲梯”。由於主梯是固定的,可以縮短架梯的時間,增設副梯,可以降低雲梯的高度,避免過早地與城緣接觸而遭到破壞。攻城時,隻要將主梯停靠的城牆下,再在主梯上架設“上城梯”,便可“枕城而上”。宋代的雲梯有了更大的改進。據《武經總要·攻城法》記載:“雲梯以大木為床,下施六輪,上立二梯,各長丈餘,中施轉軸,四麵以生牛皮為屏蔽,以內人推進,及城則起飛梯於雲梯之上”。說明宋時的雲梯已經采取了以轉軸為連接的折疊式結構,並在梯底增加了防護設施。此外,宋時雲梯的“上城梯”有了多種樣式,有“飛梯,長二三丈,首貫雙輪,欲蟻附則以輪著城推進”;有“竹飛梯,用獨竿大竹,兩旁施腳澀以登”;有“躡頭飛梯……為兩層,中施轉軸以起梯,竿首貫雙輪,取其附城易起”。明代以後,隨著火藥的發明,這種笨大的竹木結構的器械在戰場上遂逐漸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