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7000年前,中國的先民已經開始了水上活動,至周朝,舟船已成常用交通工具,《易·係辭》曰:“刳木為舟,剡木為輯,舟輯之利,以濟不通致遠”。史籍中也有了水戰的記錄。春秋時期,各諸候乘船作戰已很頻繁,據《左傳》記載,魯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楚子為舟師以伐吳……無功而返”。魯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吳伐楚戰於長岸(今安徽當塗西南),起先楚軍勝繳獲吳王乘舟“餘皇”,然後吳師反擊又奪回了“餘皇”。魯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徐承帥舟師將自海人齊”,這是曆史上有記載的中國舟師第一次海上軍事行動。春秋戰國時期,戰船的種類和形製已相當齊備,主要用的是槳船。據《越絕書》記載,吳國就有5種船型,“大翼者當陵軍(陸軍)之重車,小翼者當陵軍之輕車,突冒者當陵軍之衝車,樓船者當陵軍之行樓車,橋船者當陵軍之輕足驃騎也”。當時比較大的戰船稱“大翼”,長約24米,寬約3.2米,可容戰士20餘人,槳手50人。
中國第一個封建大帝國秦王朝的建立,極大地促進了船舶製造技術的發展。到了漢代,已有比較完整的水軍體製,戰船更趨完備。據史書記載,漢武帝劉徹曾在公元120年下令在長安城西挖建了方圓40裏的昆明池,在池中大造樓船(當時的戰船),建立一支“樓船”水師部隊。《後漢書》中說,漢王趄一次能出動樓船2000艘,而大型樓船的艙室高達4層,這是當時的重型戰船,名為“艦”,另外還有衝鋒船“蒙衝”和“走舸”等多種類型的戰船。樓船,是中國古代的巨型戰船。船上起重樓,“列女牆、戰格、樹幡”。裝備戰炮、拍竿;甲板上可以奔車馳馬,海船可裝載士卒數幹餘人。艨艟,也叫蒙衝,是一種航速較快的輕型戰船。因為艦背上蒙上生牛皮,所以稱做蒙衝。這種戰船,“外狹而長”利於衝波破浪,前後左右都有弩窗、矛穴,可以四麵發射弓弩,或以白刃刺擊敵船兵士。走舸,是一種輕便的快船。“船舷上立女檣,棹夫多,戰卒少,皆選勇力精銳者充。往返如飛鷗,乘人之所不及。金鼓,旌旗列之於上”。漢代船舶技術的進步還表現在櫓、舵和布帆的發明和應用上。東漢劉熙《釋名》中說:“在旁曰櫓,櫓,膂也。用膂力然後舟行也”。櫓是比槳效率高的推進工具,槳隻有向後撥水時才作實功,而櫓在整個運動中都作實功,俗話說“一櫓三槳”就是這個道理。船尾舵的出現大概在兩漢之交,它使人們能夠輕便靈活地掌握特定的方向。它的出現是船舶技術的重大進步。此外,據《釋名》說,“隨風張幔曰帆,帆,泛也,使舟疾泛泛然也”。這說明東漢已經使用了布帆,它是利用風力解決船舶動力問題的重大發明。至此,中國古代戰船製造技術已經達到比較成熟的階段。
三國時期,戰船製造的規模擴大,技術更加成熟,使用也很熟練。孫吳建都不久,就擁有船艦5000餘艘,並不斷派出較大規模的船隊北航遼東,南通南海。其中大船上下5層,可載3000人。赤壁之戰中,曹吳雙方水師都使用大量艨艟。《三國誌·吳誌》稱:“操得荊中水軍蒙衝戰艦,浮以沉江”。而吳軍火燒曹軍水師,則出動“蒙衝、鬥艦數十艘”(《三國誌·吳誌·周瑜傳》)。黃蓋詐降,以蒙衝、鬥艦載縱火物,“又預備走舸。各係大船後”(《資治通鑒》卷六十五),火發後,艦上吳軍士卒乘走舸走脫。三國後期,晉在作滅吳準備時,發明將許多小船拚裝成一艘大船的造船方法。這種大船叫“連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人,以木為城,起樓櫓,開四出門,其上皆得馳馬來往”(《晉書·王睿傳》)。在此之後,中國古代的戰船形製沒有太大的變化,隻是在製作技術上不斷提高。如南北時期,船尾已采用升降舵,帆的麵積逐漸增大,大帆用布120幅,高9丈(約18米),並注意到帆的方位,以提高風帆的效率。值得一提的是,在唐代出現了車船,這種新型戰艦“挾二輪蹈之,翔風鼓浪,疾若掛帆席”。這種以輪為槳的戰船或許對以後出現的明輪戰艦有啟發作用。到宋朝,戰船技術進入了又一個興盛時期。明朝時期則發展了海上作戰的戰艦,並配備了火炮。
大約在5000多年前。古代埃及就有了木帆船。在西方,古代希臘的艦船技術比較發達。公元前5世紀是雅典海軍的鼎盛時期,雅典海軍奠基者米斯托克利,在公元前480年動用雅典勞昂銀礦的收入建造一支艦隊,共有艦船200艘以上。軍艦頭角包以黃銅,以備衝撞之用。3列槳艦船有170名劃槳手,上層62人,中層和下層各54人。除此之外,還有操縱帆水手和重裝步兵戰士,所以一般3列槳艦船的船員可達200人。古代其它國家和地區艦船技術也有不同程度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