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爾登戰役
戰役簡述
1916年德意誌帝國決定把進攻重點再次轉向西線,力圖打敗法國,德軍統帥部選擇法國的凡爾登要塞作為進攻目標,凡爾登是協約國軍防線的突出部,對德軍深入法國、比利時有很大威脅,它又是通往巴黎的強固據點和法軍陣線的樞紐,凡爾登戰役空前慘烈,消耗巨大,雙方傷亡近100萬人。由於傷亡慘重,凡爾登戰場被稱為“絞肉機”、“屠場”和“地獄”。
戰前形勢
在一戰爆發前,意大利與德國和奧匈帝國結為同盟國陣營,大戰開始後不久,見勢不妙的意大利開始保持中立。到1915年4月,意大利徹底脫離了他的盟友,轉而加入了協約國陣營,並於同年的5月23日向奧匈帝國宣戰。由於意大利的參戰,法軍總司令霞飛認為,進入1916年之後,他們的作戰計劃應該是:由俄國和意大利首先在東線和南線發動攻勢,在戰略上牽製德奧軍隊,然後再由英法聯軍在西線大規模出動,一舉殲滅西線的德軍,從而徹底改變戰局。
霞飛的建議很快得到了其它協約國的讚同,但是在向德軍發動大規模進攻時間上,各方分歧很大,由於一時無法達成一致,所以大家決定來年3月再確定具體的日子。
與此同時,德軍方麵則在積極地策劃。新任的參謀總長法金漢對西線的僵局早已是苦惱萬分。
作為一位優秀的指揮官,法金漢有著冷靜的頭腦和驚人的的洞察力,他並沒被從東線俄國戰場傳來的捷報衝昏頭腦。
按照原本的作戰計劃,1915年德軍應在西線采取守勢,同時尋找機會在東線一舉擊敗俄軍,再揮師西進。但實際上,英、法軍隊在西線的局部進攻雖然沒有取得實質上的效果,但卻大大牽製了德軍的力量,使德軍在東線始終無法集中主要兵力給來專心對付俄軍。在法金漢細致的分析了當前的形勢,雖然德軍目前在東線戰場上取得了主動權,但卻並未對俄國的主力部隊造成實質性的損失,此時俄國恐怖的冬季已經來臨,如果繼續作戰,必將遭到俄國精銳部隊和嚴寒的夾擊,對於德軍,這無異於送死,所以現在必須停止對俄國的進攻行動,而把主要突擊方向對準西線的英法軍隊。
首先要把法國的血流光,這就是法金漢的目的。那麼選擇哪一個地點來實施這有力的一擊呢?法金漢認為這個地點應該是法國人眼裏一個特殊的地區,這一地區一旦失手將葬送整個法國。法國為了防衛這一地區,不得不投入其所有的力量。於是,德軍經過反複商討,決定選擇法國北部邊境小鎮凡爾登作為進攻目標。
說到凡爾登,這座小鎮的確和德法兩國頗有淵源。凡爾登位於默茲河畔。地處丘陵環繞的穀地,西距巴黎225千米,東距梅斯58千米,有巴黎鑰匙之稱。古代為高盧城堡。843年查理大帝的3個孫子曾在此訂立瓜分查理曼帝國的《凡爾登條約》,建立東、中、西法蘭克王國,形成德、意、法三國的雛形。其後,凡爾登多次易手。1648年歸屬法國後,不國政府在其周圍險要處陸續修建一係列炮台,遂成為要塞。此後,凡爾登成為普、法兩國爭戰之地。1792年被奧、普聯軍攻占。普法戰爭中再次被普軍占領,直至1873年。
由於凡爾登的特殊戰略地位,從戰爭伊始,法國政府及軍方就不斷對其防禦體係進行強化及完善。經過大量的努力,到1916年時,凡爾登防禦工事雖然沒有全部完成,但是也已基本成型。從空中俯瞰,防禦工事共有四道築壘,縱深近50公裏,數不清的碉堡圍繞著要塞區分布,其它絕大部分對準德國方向。
1916年1月開始,法金漢就悄悄結集部隊準備攻擊凡爾登,同時,德國開始明目張膽地向香貝尼增兵,佯裝要在香貝尼發動攻勢的姿態。法軍總司令霞飛果然上當了。自1914年德軍無力攻克凡爾登而轉移進攻方向之後,法國人就認為凡爾登要塞已經安全,霞飛在1915年就停止了對要塞的強化。恰恰此時德軍向香貝尼移動的大動作讓霞飛繃緊神經,根據自己以往的作戰經驗,他認為德軍會向香貝尼發起猛烈的進攻,然後從那裏直撲巴黎。但實際情況是,此時德國人正在繼續往凡爾登方向悄悄結集兵力。隨著結集跡象的漸漸明顯和暴露,英法聯軍終於弄清了德軍的真正意圖。霞飛慌了神,火速下令向凡爾登增兵。但到2月21日,僅有兩個師趕到凡爾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