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凡爾登戰役(1)(2 / 3)

於是,就在協約國的首腦還在為何時發起強有力的進攻而討論時,法國小鎮凡爾登便響起了隆隆的炮聲,德軍搶先對協約國發起了進攻。

相關鏈接

戰中的同盟國和協約國

同盟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建立的國家聯盟。參與該聯盟的國家主要有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等數個國家。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雖然是同盟國國家,但在1915年5月加入協約國。三國同盟遂告瓦解。世界大戰末,美國加入協約國,同盟國最終失敗。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加入同盟國方麵作戰的,還有保加利亞和土耳其(時稱奧斯曼帝國)。

協約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以英國、法國、沙皇俄國為主的國家聯盟,還包括南斯拉夫等弱小的歐洲國家。它與以德國、奧匈帝國為中心的同盟國集團形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對立雙方。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雖然是同盟國國家,但卻和協約國一起攻打同盟國。一戰中後期,美國、日本、中國等一些國家也先後加入協約國集團,而俄國在十月革命爆發後退出了戰爭。最終,協約國贏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

雙方兵力分析

德軍第5集團軍轄7個軍共18個師,1200餘門火炮、約170架飛機;後增至50個師,約占西線德軍總兵力的1/2。第7、第18、第3軍(6個半師, 879門火炮、202門迫擊炮)在孔桑瓦至奧恩河15公裏寬正麵上實施主要突擊,第5軍掩護其左翼;第15軍在奧恩河以南6公裏處實施輔助突擊,第6軍在默茲河西岸采取牽製行動。火炮達1400門,其中有600餘門是重炮,包括當時最重型的火炮——12英寸海軍火炮和420毫米榴彈炮(13尊)。後者專為攻城設計,威力極其強大,其發射的重磅炮彈,可以將任何堅固的工事炸得粉碎,在1914年德軍進攻比利時列日要塞的戰鬥中,這種大炮,在數天內就將比利時人苦心經營多年的鋼筋混凝土工事一一摧毀。在主要突擊方向上共有火炮850門,此外還有超重型火炮,平均每一公裏的突破正麵有62門火炮和15門迫擊炮,另有168架作戰飛機和校射飛機參戰。在進攻正麵,德軍部署542個擲雷器,能夠發射裝有100多磅高爆炸藥和金屬碎片的榴霰彈,對人員殺傷效果明顯。另有130毫米的“小口徑高速炮”,它能以步槍子彈的速度發射5.2英寸的榴霰彈。

法國方麵,在凡爾登地區基本建成了要塞永備築城工事與野戰型築壘工事相結合的防禦工事體係。在整個築壘域內,法軍一共設置了四道防禦陣地,橫跨默茲河兩岸,正麵寬112公裏,縱深15~18公裏。第一陣地經過森林地帶,距要塞築壘地域防禦地帶6~7公裏;第二陣地距第一陣地2~3公裏,第三陣地距第二陣地也是2~3公裏,這兩道陣地都建在馬斯山北支脈和東北支脈的一些丘陵和高地上;第四陣地是兩條凡爾登要塞炮台帶和中間永備築壘帶,兩者相距2~3公裏,共有12個炮台和30個利用溝、崖壁和鐵絲網掩護的中間永備築壘,是整個築壘地域的主要防禦陣地,其中外防禦帶的都蒙炮台和第二線的蘇維爾炮台最為重要。但在1915年8月,因為在1914年到1915年的戰役中,法國、俄國戰線上一些大的要塞都迅速陷落,使法軍對永備築城工事失去了信心。法國政府決定廢棄凡爾登等一些法國要塞。

到1916年2月中旬,法軍根據其掌握的德軍展開地域情況、兵力部署,炮兵位置在2月11日至16日的幾天裏,調集6個步兵師和6個炮兵團,共10萬人,以及270門大炮,加強凡爾登一帶。到戰役發起前,凡爾登築壘地域由法軍三個軍防守,馬斯河右岸是第2軍和第30軍,共6個師,有338門火炮,其中 152門重炮;左岸是第7軍,2個師,有294門火炮,其中重炮92門。在東段每公裏防禦正麵有一個半營和15門火炮,西段達到兩個營和21門火炮;在凡爾登以南,駐紮著築壘地域指揮官埃爾將軍總預備隊——3個步兵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