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凡爾登戰役(2)(2 / 3)

10月底,尼韋爾集結了17萬部隊和700多門大炮,對先前被德軍攻占的法軍陣地逐一進攻,到11月初,法軍不僅奪回了大量的陣地和堡壘,還消滅了的德軍的有生力量。12月13日,法軍以4個師的力量及400個炮兵連的火力支援向憂奧炮台發起了進攻,三天之後便奪回了炮台,此後法軍一鼓作氣,奪回了先前失去的大部分陣地。尼韋爾將軍下令停止進攻。

至此,曆時10個月,人類戰爭史上最為殘酷血腥的凡爾登戰役以法軍的驚天大逆轉宣告結束。

戰役影響

凡爾登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曆時最長、規模最大的戰役。在整個戰役中,德軍共投入了46 個師,法軍全部兵力70 個師中有66個師投入戰鬥。交戰結果,法軍死傷、被俘和失蹤的人數約40餘萬人,德軍死傷30餘萬人。由於雙方傷亡人數眾多,因此,這場戰役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戰事還未結束,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就已經明白:法金漢的計劃不僅是“使法國把血流盡”,而且也讓德國把血流盡,因而撤消了法金漢總參謀長的職務。凡爾登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德軍因遭受到無法彌補的兵力、物力的巨大損失,使之陷入越來越深的困境之中,德軍士氣大為低落,開始走下坡路。主動權逐漸轉移到了協約國方麵。

雙方主將

貝當:

貝當(1856.4—1951.7),於1856年4月29日出生於法國北部加萊省的考奇拉退爾小鎮。他的父親是個農民,母親早逝,家境貧寒。1871年法國在普法戰爭中的失敗促使貝當立誌做一個軍人。1875年,貝當中學畢業後考入聖西爾軍事學校;1878年畢業後,他進入山地步兵團任職,軍銜為少尉。1888年,貝當被調回聖西爾軍校,擔任軍事教官。因為農民的出身,他在軍界沒有任何背景,所以升遷很慢——少尉當了5年,中尉當了7年,上尉當了10年。1900年才升到少校軍銜,指揮一個營。1906年在國家射擊學校任教官,貝當工作極為勤勉,性格十分耿直。他曾拒絕出任步兵學校的校長,理由是他認為那些資深的軍官更合適這個職位。他反感一切類似陰謀的活動,和政客的關係也極為惡劣,中尉貝當拘禁過服預備役的法國議員,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更是公開諷刺過當時的總統。最重要的是,當法國陸軍的領袖將軍們都癡迷地倡導“攻勢至上”主義時,貝當卻敢於獨自反抗這個潮流。貝當的思想要旨是僅當敵方防禦已經受到決定性的減弱時,才可以發動全麵攻勢,而這種減弱的工作不能依賴步兵的生命,而必須使用一種高度集中的炮兵火力。這樣就又要求炮兵與步兵之間必須有密切配合。這種思想對頭腦發熱的軍人們無異於一帖清涼劑,後來的法國總統戴高樂當時就是貝當學說的信徒,他對貝當佩服得五體投地,所以畢業後就申請加入了貝當所指揮的第三十三團。貝當思想的正確性雖然被後來的大戰所證實,但卻被當時的決策者拋棄了。曆史沒有假設,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貝當的思想當時得以貫徹,那法國的損失將會大大地減少。1914年8月一次大戰爆發前夕,貝當僅為陸軍上校,任第三十三團團長,時年58歲。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到來,對剛剛批評了法軍紅褲子的貝當來說,不知是否應該算作是幸運的事。如果沒有它,貝當將會以一個上校的身份退役,成為一個普通的老人,而正因為有了它,才有了1940年後的不得已。戰爭爆發後,貝當由於其對部隊的傑出領導被提升為旅長,軍銜是準將。在1914年9月的馬恩河會戰中,貝當由於指揮得當,晉升為少將,任第六師師長。10月25日,貝當再次晉升為第三十三軍軍長。

1915年5月9日-16日,貝當在阿爾薩斯攻勢中,他率部突破了德軍的堅固防禦。6月,他受命擔任第二集團軍指揮官。9月25日-10月6日,雖然他的進攻由於德軍縱深防禦而失敗,但其炮火準備使德軍吃驚不小。

隨著德軍在凡爾登戰役初期進展順利,奧古斯特·迪巴伊將軍要求撤退,在後方休整的貝當所部於1916年2月24日被緊急調往凡爾登前線,接手守衛凡爾登要塞的職責。當貝當到任時,法軍情況已經糟到極點,防線多處被撕裂,一向被認為堅不可摧的堡壘也落入德軍之手。更要命的是,貝當到任次日就得了肺炎,不得不在病床上指揮接下來的戰鬥。好在高燒中的貝當還是馬上抓住了問題的關鍵——炮兵和後勤,才使得殘酷的戰鬥能繼續下去。為了防止法軍士氣低落,貝當說服霞飛采用部隊輪換製,所以幾乎所有的法國陸軍都經曆了這次殘酷的戰鬥,積累了經驗。在他嚴厲的領導下,到他5月1日取代卡利將軍擔任中央集團軍司令之時,凡爾登已經轉危為安。而且作為接任他第二集團軍指揮權的尼維爾將軍的上司,貝當繼續對凡爾登戰局施加影響。4個月後,法軍在索姆河發動大舉進攻,德軍停止了對凡爾登的攻擊,凡爾登戰役勝利結束。貝當作為“凡爾登的勝利者”成為了法國的民族英雄,名揚世界。視為“法蘭西的救星”。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貝當的威望達到頂點,福煦退休後,他成為了所有軍事思想的仲裁人,1920年,貝當被任命為法國最高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22年1月,兼任法國陸軍總監,其間,1925-1926年指揮10萬法軍同西班牙一道鎮壓了摩洛哥裏夫族人民起義。1931-1934年任防空總監和陸軍部長,極力主張修築馬奇諾防線。1939年任駐西班牙大使。1940年奉召回國,出任副總理,總理。

1934年2月-11月,貝當出任加斯東·杜梅爾格臨時政府的陸軍部長。隨著1936年人民陣線在大選中獲勝,貝當不再隱瞞自己對公民政治的厭惡和對獨裁政府的支持。1939年,任法國駐西班牙大使。

1940年5月,德軍開始進攻法國,作為永久性防禦工事的馬其諾防線不攻自破。先後由莫裏斯·居斯塔夫·甘末林和馬克西姆·魏剛指揮的法軍節節敗退,國內政局混亂。保羅·羅諾總理為控製局勢,建立最廣泛的民族團結,羅致了國內的各種力量,貝當也應召回國出任內閣副總理。結果,在繼續作戰還是通過求和結束戰爭這個問題上,法國政府內部分為兩派,一派以雷諾總理為首,另一派以貝當元帥為首。

在6月13日至16日為期4天的戲劇性討論之中,貝當公開而毫無保留地出來擔當主和派的領袖。貝當向內閣宣讀了一份備忘錄,排除了在法國本土以外繼續戰鬥的任何想法,而在本土以內他又堅信法國業已戰敗,剩下的隻有設法締結一項體麵的和約。貝當以一種無可奈何的口吻說,法國的複興不可能通過軍事上的勝利來取得,而應是“祖國及其子孫承受苦難”的結果。停戰並不是對戰敗的懲罰,而是一個新的開端,即“保證不朽的法蘭西永世長存的一個必要的條件”。貝當甚至以辭職相威脅。16日晚,在迫不得已情況下,雷諾辭去總理職務,阿爾貝·勒布倫總統任命貝當組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