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凡爾登戰役(2)(3 / 3)

貝當發表廣播演說:“我把本人獻給法國,來減輕它的痛苦。”就在16日夜間,貝當即請求西班牙政府充當法國與德國談判的中間人。第二天,貝當下令法軍停火,這就等於承認放棄戰鬥,從而使法國在同德國談判停戰與議和條件時處於極為不利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限製了法國政府拒絕或商討敵方所提條件的任何可能性。6月21日,希特勒親自來到1918年法國人接受德國投降的貢比涅森林接見法國談判代表團。22日,經貝當同意,法德停戰協定在當年的“停戰車廂”裏正式簽字,法國被迫接受十分苛刻的停戰條件。法國分為兩部分,包括巴黎在內的3/5的國土(主要是北方工業區)歸德軍占領,占領軍的費用由法國負擔。南部和西部(主要是農業區)為自由區;法國的空軍、陸軍裁到10萬人;最重要的是,貝當政府要在政治、經濟、外交等各個領域同德國“合作”。

1940年7月1日,貝當政府遷到維希。10日,國民議會以569票讚成80票反對通過決議,授予貝當製定新憲法的全權。新憲法以“法蘭西國家”代替了“法蘭西共和國”,以“勞動、家庭、祖國”代替了自1789年繼承下來的“自由、平等、博愛”。貝當被授予“國家元首”的稱號並兼任總理,擁有召開國民議會、製定行政立法、指揮軍隊、任命或撤換部長等多種權力,幾乎比路易十四的權力還要大。當時在政府公報上發表的許多條例都是以君主政體的格式開始的:“本人,菲利普·貝當,以法國元帥、國家元首名義宣布,……”這位八十多歲的老人為往昔的聲名所累,一時得到了許多法國人的支持。其實在政治經驗方麵,貝當是初出茅廬,很不成熟。貝當不是一個政治家,隻得請皮埃爾·賴伐爾 作為代理人。維希政權的第一時期從1940年7月10日至12月13日,可稱為貝當―賴伐爾時期。1940年10月24日,貝當和希特勒在都蘭的蒙都瓦的列車車廂裏進行會談。

此後,貝當聲稱,為了法國的“榮譽和尊嚴”,法國必須尋求對德合作政策。從此,“合作”兩字就像標簽一樣,烙在貝當的身上。1940年12月13日,貝當下令拘留他的“皇太子”(製憲法令規定,在貝當元帥去世後,由賴伐爾繼任),並且派一支可靠的隊伍把賴伐爾護送到他的私人住所裏去。對於這個相當令人吃驚的事件,德國當局並不知道。於是,從1940年12月13日至1942年4月18日開始了維希政權的第二時期,稱為貝當―達爾朗時期。原海軍總司令達爾朗海軍上將變成維希政權的第二首要人物。貝當合作主義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同戰爭的進展和德國的勝利,或者相反地,同德國失敗的最初跡象密切相關的”。

貝當企圖在外交上采取中立和拖延政策,並曾與佛朗哥會晤,勸他拒絕德軍經西班牙開往北非。但賴伐爾在德國人的支持下於1942年4月19日重新執政,開始了維希政權的第三時期。這時又頒布了新的製憲法令:“法國對內和對外政策的實際領導權全部授予政府首腦(即賴伐爾),政府首腦由國家元首任命,並直接對國家元首負責。”實際上把貝當變成壁爐台上的一件小擺設。1942年11月8日,美軍在北非登陸。貝當命令在阿爾及利亞的達爾朗與盟軍配合作戰,同時又發布電文抗議盟軍登陸。法國人在阿爾及爾的抵抗是象征性的,事實上已經向盟軍打開了北非大門。德國人因此認為停戰條款已經不起作用,因此於11月11日出兵占領了法國南部地區,維希也變成德國人公開當家做主的地方了。

1944年6月,盟軍在諾曼底登陸之時,貝當還在廣播中號召法國人民遵守秩序與紀律,服從德軍在作戰地區的任何指示。8月,戴高樂解放巴黎,貝當才悄悄燒毀自己的私人文件,派特使前往聯絡,準備和平移交權力,但遭到了戴高樂的拒絕。8月20日,貝當和他周圍的人被德國人從維希帶到洛克馬林根的霍恩佐倫的一座古老的城堡裏,他的政治生涯就這樣奇特地結束了。

法金漢:

法金漢(1861.11—1922.4),德國軍事家、步兵上將,1914年至1916年間任德軍總參謀長。

法金漢於1896年至1903年在中國服役,參與了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戰爭。1913年,他出任普魯士戰爭部長(相當於德國國防部長)。他一開始並不主張德國卷入全麵戰爭,但是很快他改變了立場,敦促德皇威廉二世向英國、法國宣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之一。

1914年9月14日,德軍在第一次馬恩河戰役中受挫,史裏芬計劃失敗。法金漢接任德軍總參謀長,策劃了“向大海進軍”行動,意圖奪取法國北部港口,切斷英法兩國的直接聯係,但是在第一次康布雷戰役中失敗,未能克盡全功。

法金漢主張德國應該將戰略重點放在西線,這與保羅·馮·興登堡和埃裏希·魯登道夫將軍的東線戰略相衝突。在1916年初,法金漢強行發動凡爾登戰役,希望能夠造成2:1的傷亡比例,逼迫法國耗盡力量。但是,在付出25萬人死亡的代價後(他也因此被稱為“凡爾登屠夫”),這個戰略目的未能實現。法金漢因此被解職,興登堡繼任總參謀長。

之後,法金漢被派去指揮德國第九集團軍,與奧匈帝國和保加利亞一道發動了對羅馬尼亞的進攻,在9月的戰役中大敗羅馬尼亞軍隊,率部直搗布加勒斯特。11月中旬,在奧古斯特·馮·馬肯森集團軍群的配合和支援下,法金漢的部隊於12月6日攻陷布加勒斯特,不久便占領了整個羅馬尼亞。在這場勝利之後,他又被派去指揮土耳其在巴勒斯坦的防禦戰。在此期間,他成功地組織了土耳其人在巴勒斯坦全部消滅猶太人的計劃。1917年10月,在加沙戰役中被埃德蒙·艾倫比將軍的部隊所擊敗,緊接著,12月耶路撒冷也被英軍占領。1918年2月,他的職務又被奧托·利曼·馮·桑德斯將軍所取代。1918年,他被派去指揮占領立陶宛的第十集團軍,在那裏他一直待到戰爭結束。之後他退出現役,在自家莊園裏隱居,並出版了幾本軍事類書籍和回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