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戰役
戰役簡述
1945年4月16日—5月8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中,蘇軍實施的最後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戰役於1945年4月16日發起,先後突破奧得河、尼斯河防線。25日又對柏林形成包圍。蘇軍在對柏林的強攻中采取多路向中心突擊,經激烈巷戰,於 4月27日突入柏林中心區,29日開始強攻國會大廈。30日希特勒在總理府地下室自殺。5月2日柏林衛戍司令H.魏德林將軍率部投降。8日德軍統帥部代表凱特爾元帥在柏林簽署向蘇軍和盟國遠征軍無條件投降書。整個戰役,蘇軍殲滅德軍近100萬人,蘇軍傷亡33萬人(其中死亡10萬)。柏林戰役的結局,標誌著蘇德戰爭和歐洲戰爭的終結。
戰前形勢
攻克德國的權力中心柏林,無疑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無可替代的榮譽和功勳,日後也會給占領它的國家帶來無法估量的政治利益。作為在歐洲反法西斯戰場上付出的代價最為慘重,也是以鐵腕著稱的斯大林來說,柏林是他此次戰爭的終極目標,除了榮譽和雅爾塔會議的討論結果外,戰後重建歐洲政治版圖時,蘇軍在這裏的存在無疑是促使在天平向蘇聯一端傾斜的重要砝碼。早在1944年11月,蘇軍最高統帥部就基本上確定了柏林戰役的企圖,在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東普魯士戰役、東波美拉尼亞戰役期間又進一步進行了明確。在美英盟軍一方,此時對柏林問題發生了小小的分歧:向來對社會主義蘇聯持不信任態度的丘吉爾出於戰後政治上的需要,強烈要求由美英軍隊占領柏林,而以軍人角度看待問題的歐洲最高司令艾森豪威爾出於對巨大的傷亡畏懼,決定遵守與蘇聯業已達成的協議(該協議將柏林劃入了蘇軍的作戰區域內)。丘吉爾到底也沒能說服美國人,歐洲戰場最後決戰的重任最終還是落到了蘇軍的肩上。
1945年4月初,蘇軍已經攻至距離柏林隻有60公裏的地方。朱可夫元帥的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已抵達奧得河,並在屈斯特林地域奪占了數個登陸場;科涅夫元帥的烏克蘭第1方麵軍在大加斯特羅澤至彭齊希間逼近了尼斯河,並在某些地段逼近捷克斯洛伐克邊境;羅科索夫斯元帥的白俄羅斯第2方麵軍肅清了格丁尼亞地域的德軍集團,一部由但澤西北前出到波羅的海沿岸;白俄羅斯第3方麵軍肅清了德軍東普魯士集團。4月13日,烏克蘭第2方麵軍攻占了維也納。柏林此時也已經成為了一塊風雨飄搖中的“孤島”,其東、南兩麵都直接暴露在蘇軍的威脅之下。
按照作戰計劃,白俄羅斯第2方麵軍實際上是擔任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的右側翼保障任務,以防止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受到來自北方的側翼打擊。烏克蘭第1方麵軍隻是執行助攻的任務:該方麵軍應以其右翼部隊參加柏林戰役,左翼在突入德軍縱深後要左轉去參加布拉格戰役,其作戰計劃的第一方案隻以近衛坦克第3集團軍的1個坦克軍由南麵向柏林行動,其所屬的兩個坦克集團軍(即近衛坦克第3、4集團軍)的主力的行動方向是勃蘭登堡、拉特諾和德紹方向。當然,該方麵軍也有一個以兩個近衛坦克集團軍向柏林行動的第二方案。蘇軍統帥部的最初計劃將攻占柏林的任務基本上交由朱可夫元帥的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來完成,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與白俄羅斯第2方麵軍和烏克蘭第1方麵軍的戰鬥分界線分別劃在了柏林的北麵和南麵。
在準備柏林戰役的時候,朱可夫曾經在建議總攻應在4月22日-23日發起,但已經把目光放在了戰後新歐洲的斯大林,為了防止英美聯軍搶先一步奪走自己的獵物,要求在中旬就必須開始向柏林的最後衝擊。對於朱可夫在莫斯科向他呈報的作戰計劃,他在組織各方麵軍司令討論確定了全線突擊的作戰方案後,4月1日正式批準。根據斯大林親自審定的戰役部署,攻占柏林這一無尚的光榮理應歸屬於朱可夫——他的“勝利元帥”。
從實力上看,朱可夫的方麵軍也理應獲得這樣的榮譽:由近衛第1、2坦克集團軍(其中近衛第1坦克集團軍又加強了獨立坦克第11軍)、近衛第8集團軍、突擊第3、5集團軍、第3、69、47集團軍和波蘭第1集團軍及近衛騎兵第7軍和最高統帥部炮兵部隊組成的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在柏林正麵集中了77個步兵師、3155輛坦克和自行火炮、14628門火炮和迫擊炮以及1531門火箭炮——他的技術兵器相對於整個柏林地區的德國軍隊來說,已占有絕對優勢。朱可夫4月12日的戰役命令,則更體現了他集中優勢兵力實施縱深突破的習慣:每個集團軍在預計的進攻中正麵隻有7-10公裏;在30公裏正麵上,平均每公裏部署了76毫米以上炮270門-300門、坦克超過40輛。
德軍在柏林方向的防禦是重兵密集的縱深防禦,包括奧得河——尼斯河地區及柏林防禦地域:奧得河——尼斯河地區構築三道防禦地帶,縱深20—40公裏;柏林防禦地域包括外層、內層和市區三道環形圍郭。在屈斯特林登陸場之前和科特布斯方向,防禦工事尤為堅固,這裏集中了最強的軍隊集團。屈斯特林登陸場當麵之德每3公裏正麵1個師,每1公裏正麵60門火炮、17輛坦克。德軍統帥部采取了各種措施,阻止蘇軍奪取柏林。而盟國也想搶占柏林,盡管反希特勒同盟各大國就柏林劃歸蘇軍作戰區已達成有協議。為了拔掉蘇軍在奧得河西岸的屈斯特林橋頭堡,德軍在不影響防禦穩定性的前提上已經盡了全力:空軍甚至殺雞取卵式的出動了“寄生飛機”——異想天開的德國工程師在戰爭後期把一架ME109或FW-190和一架JU88放在一起組成的怪物,在目標區上空分離後,在戰鬥機駕駛員操縱下,無人駕駛的JU88會像導彈一樣攜帶3800公斤炸藥撞向目標。但蘇聯紅軍曆來在固守橋頭堡方麵頗有一套,無論是第聶伯河的渡口還是後來蘇共總書記勃列日涅夫引以為豪的“小地”(這是有理由自豪的),德軍都沒能消除蘇軍的橋頭堡,在蘇軍已經空前強大的1945年,德軍這樣做顯然是徒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