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某投資者有現款10萬元,按照“固定比例法”進行投資。首先他要根據自己的投資目標,為投資組合確定一個比例。假如該比例為保護性部分和風險性部分各占50%。那麼他就得把其中的5萬元投資股票,另外5萬元投資於債券。其後,根據股票價值的變化,對投資組合進行修正,使兩者之間始終保持既定的比例。假如股票價格上漲,使他購買的股票價值從5萬元上升到6萬元,那麼,在投資組合中風險性部分就要大於保護性部分,破壞了原先各占50%的比例規定。這時要進行修正,將升值的1萬元按50%的比例進行分配,即賣出5000元股票,再投資於債券,促使二部分的比例重新恢複到各占50%水平。
固定比例法是建立在投資者既定目標的基礎上的。如果投資者的目標發生變化,那麼投資組合的比例也要相應變化。比如,其價值增長的欲望加大,投資組合中的風險性部分的比例就要加大;反之,風險性部分的比例就要縮小。
③“可變比例法”:是指投資者采用的投資組合的比例隨股票價格漲跌而變化的一種投資策略。它的基礎是一條股票的預期價格走勢線。投資者可根據股票價格在預期價格走勢上的變化,確定股票的買賣,從而使投資組合的比例發生變化。當股票價格高於預期價格,就賣出股票買進債券;反之,則買入股票並相應賣出債券。一般來講,股票預期價格走勢看漲時,投資組合中的風險性部分比例增大;股票預期價格走勢看跌時,投資組合中的保護性部分比例增大。但無論哪一種情況,兩部分的比例都是不斷變化著的。因此,在使用可變比例法時,預期價格走勢至關重要。它的走勢方向和走勢幅度直接決定了投資組合中兩部分的比例,以及比例的變動幅度。
④“分段買高法”:是指投資者隨著某種股票價格的上漲,分段逐步買進某種股票的投資策略。股票價格的波動很快,並且幅度較大,其預測是非常困難的。如果投資者用全部資金一次買進某種股票,當股票價格確實上漲時,他能賺取較大的價差;但若預測失誤,股票價格不漲反跌,就要蒙受較大的損失。因此,投資者不能將所有的資金一次投入,而要根據股票的實際上漲情況,將資金分段逐步投入市場。這樣一旦預測失誤,股票價格出現下跌,可以立即停止投入,減少風險。
⑤“分段買低法”:是指投資者隨著某種股票價格的下跌,分段逐步買進該種股票的投資策略。按照一般人的心理習慣,股票價格下跌就應該趕快買進股票,待價格回升時,再拋出賺取價差。其實問題並沒有這麼簡單,股票價格下跌是相對的,因為一般所講的股票價格下跌是以現有價格為基數的,如果某種股票的現有價格已經太高,即使開始下跌,不下跌到一定程度,其價格仍然是偏高的。這時有人貿然大量買入,很可能會遭受重大的損失。因此,在股票價格下跌時購買股票,投資者也要承擔相當大的風險。一是股票價格可能繼續下跌,二是股票價格即使回升,其回升幅度難以預料。為了減少這種風險,股民就不要在股票價格下跌時將全部資金一次投入,而應根據股票價格下跌的情況分段逐步買入。
“分段買低法”比較適用於那些市場價格高於其內在價值的股票。如果股票的市場價格低於其內在價值,對於長線股民來說,可以一次完成投資,不必分段逐步投入。因為股票價格一般不可能低於其內在價值,其回升的可能性很大,如不及時買進,很可能會失去獲利的機會。
⑥“相對投資法”:是指在股市投資中,隻要投資者的收益達到預期的獲利目標時,就立即出手的投資策略。股票價格的高低是相對的,不存在絕對的高價與絕對的低價。此時是高價,彼時卻可能是低價;此時是低價,而彼時則有可能是高價。所以,在股票投資過程中要堅持自己的預期目標,即“相對有利”的標準。因為在股票投資活動中,一般投資者很難做到最低價買進、最高價賣出,隻要投資者達到了預期獲利目標,就應該立即出手,不要過於貪心。至於預期的獲利目標則可根據各種因素,由投資者預先確定。
量力而行炒B股
雖然有多種方法來規避股票投資的風險,但由於股票價格的不可測性,隻要進入股市,無論是老股民還是新股民,是大戶或是散戶,局部風險的發生仍將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B股投資中,投資者應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隨時調整投資策略及投資組合,以避免不必要的風險打擊。
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因各人條件不同而有所差異。它包括年齡、閱曆、文化水平、職業特性、經濟收入、心理素質、社會關係等諸多因素。其中,與股票投資關係最為密切的可概括為4個方麵:投資動機、資金實力、股票投資知識和閱曆、心理素質,這4個因素決定著投資者對投資風險的承受能力。
按照上述這4個條件可以把B股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劃分為3檔,即低、中、高。其中,風險承受能力低的投資者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①懷著投機衝動參與B股投資。這些投資者大多是在B股對內開放後受B股市場暴漲的誘惑草率入市的,他們從報刊電視裏看到B股市場天天漲停,又在親朋好友那裏聽到許多關於B股投資者一夜暴富的傳聞和故事,並受許多投資者蜂擁進入B股市場的“羊群效應”影響,盲目地認為別人能做到的自己一定也能做到,別人能賺錢自己也不會虧損,在毫無風險意識的情況下,就雄心勃勃投入股市。或許他們連外彙都沒有,但不願放棄這一夜暴富的機會,於是在黑市上高價兌換外彙。這些股民因入市匆忙,所選擇的時機往往都是股價的高位,所承受的風險最大。
②除了日常工作以外,既沒有其他的收入渠道,更沒有外彙的來源,而自己對發財致富的要求又十分的迫切,就把B股投資視為跨入有產階級行列的捷徑,對通過B股投資來獲取高額收益的期望值極高。這些股民一般都是工薪階層,是依靠工資收入來維持生活的普通企事業單位的職工、中小學教師、機關幹部、退休職工等。
③入市的外彙不是自有資金,或者是找親戚朋友借的,或者是在黑市上高價兌換來的,且金額大大高於自己的經常性收入,這不僅提高了交易成本,而且由於這些資金來源的不確定性,給投資者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急功近利的思想相當嚴重。這類投資者最喜歡追漲殺跌,一心想早賺錢,賺大錢,不管漲得多高的股票也敢去追,結果大多高位套牢。
④文化水平較低且對B股的相關知識及炒作技巧了解甚少,各方麵信息閉塞,參與股票投資時間不長,缺乏實際操作經驗,更沒有熟悉經濟、金融及企業管理方麵的人為之參謀,為其提供有價值的投資谘詢建議。
⑤性格內向,為人處事謹小慎微,平日裏比較吝嗇,把錢看得很重,且對B股投資的風險無心理準備,市場稍有波動便惶惶不可終日,買了怕跌,賣了怕漲,一旦投資套牢,虧了本,心理負擔極重,對日常生活影響極大。
風險承受能力強的B股投資者一般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①2001年2月19日前就已經入市了的投資者,手裏持有較低價格買進的籌碼。
②有比較穩定的外彙收入,賺錢的門路也較多,有一定的經營經驗和意識。這些股民一般都是有產階級,如外企職員或股份公司的高級職員、演員、中間商、作家、發明家、在海外有親友關係的僑眷等。
③股票投資數量與外彙收入相差不大,股票投資金額隻占自己儲蓄資金的一部分,且有穩定的外彙來源來彌補投資損失。
④有比較豐富的股票投資理論與知識,具有股票投資實踐經驗,對B股市場也有較深的了解,有比較廣泛的社會關係。其信息來源不僅僅是局限於股市或股民之間,在親朋好友中有經濟、金融或企業管理方麵的行家,能得到較有價值的投資谘詢建議。
⑤性格開朗、豁達,不計較一時的得失,情緒樂觀。一旦在股票投資中遭受局部損失,也能夠“拿得起,放得下”,重整旗鼓,以利再戰。
風險承受能力中等的股票投資者特征介於兩者之間。
投資者在B股投資過程中,可根據以上所列舉的特征,對照和分析自己屬於哪種情況,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采取相應的投資對策。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是資金實力不強及風險承受能力差的投資者,投資時最衝動,賭博心理最重,最期盼能以小博大。而那些資金實力雄厚的投資者,反而在入市前心理準備比較充分,其投資行為也相對比較保守和理智。
俗話說,有多大的腳穿多大的鞋。在將自己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資金特別是來之不易的外彙投入股市前,投資者應首先測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如果是風險承受能力較強者,就比較適宜於B股投資;如果是風險承受能力較差者,應盡量抑製自己的投資衝動,一般應先熟悉B股市場的基本情況,掌握一些基本的投資知識及技巧。入市後,可暫時投入少量資金,以避免投資風險給自己帶來難以承受的打擊,影響工作及生活,切忌不能懷著賭博的心理去碰運氣,甚至孤注一擲,背水而戰。股市確實可以讓你一天之內腰纏萬貫,但也可以讓你一天之內血本無歸。沒有一定的風險承受能力,是不能玩這種遊戲的。
B股的投資分析
B股市場對內開放後所有股票齊刷刷漲停的局麵,曾經讓投資者激動不已,在將近兩個多月的時間裏,所有的股票都是上漲的,隻不過上漲的幅度略有差別。但是,這種靠政策的刺激與資金的推動導致的雞犬升天現象是不可能維持長久的。6月份後,B股市場出現大幅度下跌,所有的股票也出現大幅下挫。但如果我們認真分析B股市場的股票走勢,便不難發現,有的股票跌幅大,有的股票卻跌幅小,這說明股票的質地不同,抗跌性也不一樣。B股市場在經曆了一輪暴漲暴跌的喧鬧後,現在趨於平靜與平穩。如果投資者想繼續在B股市場有所作為,顯然靠過去那樣碰運氣買股票不行了,為了獲取較好的投資收益,同時又防範投資風險,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麵,就是必須進行股票的投資分析。
所謂股票投資分析,就是股票投資者對股票市場所反映的各種資訊進行收集、整理、綜合,藉以了解和預測股票價格的走勢,進而作出相應的投資策略,以降低風險和獲取較高的收益。就B股而言,股票投資分析的主要內容包括B股股價基本因素分析和技術因素分析,而這兩方麵又都包含了廣泛的內容。
股票屬於風險性資產,其風險由投資者自負,所以每一個投資者在走每一步的時候都應謹慎行事。高收益的背後是高風險,在從事股票投資時,為了爭取盡可能大的收益,並把可能的風險降到最低限度,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認真進行股票投資分析,使我們看到可能發生的風險,並確保對我們的投資行動來說最為重要的一點——安全。另外,股票投資是一種智慧型投資,需要投資者綜合運用自己的知識、理論、技術進行周密的分析、科學的決策,以獲得有保障的投資收益。這與盲目的、碰運氣的賭博性投機行為有根本的區別。
認真進行股票的投資分析,從而全麵了解股票的質地,準確預測股價的走勢,進而作出相應的投資策略,這是降低股市風險、獲取較高收益的前提。股市裏的成功者無一不重視股票的投資分析。沃倫·巴菲特可說是當今世界上最成功、最著名的投資大師了,其驕人的投資記錄令無數人為之傾倒。如將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32年來的逐年投資績效與美國標準一普爾500種股票價格指數績效相比,可以發現巴菲特在其中的29年擊敗指數,隻有3年落後指數,更令人稱奇的是其中5年美國股市陷入空頭走勢回檔之際,巴菲特卻創下連年“永不虧損”的記錄。因此巴菲特的投資理念不但為他創造了驚人的230億美元的財富,而且也使他成為全球投資者學習的典範。
巴菲特就特別重視股票的投資分析。巴菲特的投資分析方法乃師承基本學派大師本·格雷厄姆(Ben Graham)與菲利普·費希爾(Philip Fisher)。前者以“定量分析”為主,後者以“定性分析”為擅長,巴菲特則是集二者於大成。本·格雷厄姆首創“安全邊際”的穩健投資觀念,他認為如果股票價格低於實質價值,此種股票即存在“安全邊際”,因此他建議投資者將精力用於辨認價格被低估的股票,而不管大盤的表現。由於他對定量分析的貢獻,被後世公認為財務分析之父。格雷厄姆“嚴禁損失”的投資哲學,更成為日後巴菲特奉行的圭臬。
菲利普·費希爾則是主張投資成長率高於平均水準、利潤相對成長較快以及擁有卓越管理階層的企業。他與格雷厄姆最大不同之處,在於他認為僅僅閱讀公司財務報告並不足以判斷是否應該投資,而應盡可能地從熟悉該公司的人士那裏獲取第一手資訊。此種方式已成為目前基金經理人選股前必做功課之一。巴菲特則將這兩種投資方法發揚光大。
從巴菲特至1996年底的投資組合看,其中8種主要持股市值占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這些年277.5億美元持股市值的87%。觀察巴菲特持有的這8種股票,幾乎每一種股票都是家喻戶曉的全球著名企業,其中可口可樂為全球最大的飲料公司,吉列刮胡刀則占有全球60%的便利刮胡刀市場,美國運通銀行的運通卡與旅行支票則是跨國旅行的必備工具,富國銀行擁有加州最多的商業不動產市場且位居美國十大銀行之一,聯邦住宅貸款抵押公司則是美國兩大住宅貸款業者之一,迪斯尼在購並大都會/美國廣播公司之後,已成為全球第一大傳播與娛樂公司,麥當勞亦為全球第一大快餐業者,華盛頓郵報則是美國最受尊敬的報社之一,獲利能力又遠高於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