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小勢賺小錢,看大勢賺大錢,看錯形勢倒賠錢,這句股諺對於B股市場來說,同樣是適用的。無論是分析B股市場的投資潛力還是研究B股市場的風險所在,都必須有一個基本的前提,那就是B股未來的發展趨勢。比如B股市場將來會不會消失,A、B股市場會不會合並等,這既決定著B股市場的投資潛力,也決定著B股市場的風險所在。因此,無論是已經入市的股民還是準備入市的股民,都有必要對此有一個客觀的了解。
1866年,美國艾奧瓦州的一個農民,望著緊挨他的田邊正在修建的橫跨美洲大陸的鐵路,看著鋪好的鐵軌和隆隆駛過的火車,他想:所謂的鐵路不過就是鐵軌和火車。他沒看見什麼呢?他沒看見自己的產品可以通過鐵路運到更遠的地方,開拓更大的市場;他沒看見從此人們可以一個星期之內從東海岸到西海岸,人們的交流可以更快地展開。
股市裏的股民經常看到的也隻是眼前的東西,而很少分析未來的情況。股市飆升、黑馬奔騰的時候,他們看到的隻是股票的上漲,而沒有看到潛伏的風險,於是瘋狂地追逐熱點,結果高位套牢,動彈不得;而當股市下跌走勢低迷的時候,許多股民看到的隻是熊氣彌漫,而不看未來的走勢,於是悲觀失望,灰心喪氣,忍不住割肉斬倉,損失慘重。
由此,我們認為,炒股票,最忌諱的就是隻看眼前,不看長遠;隻看局部,不看大勢。實際上,看小勢賺小錢,看大勢才能賺大錢。
現在的B股投資者,他們麵對著走勢低迷的行情,不免有些垂頭喪氣。滬市B股指數從6月1日創下241點的高點後,到9月15日,3個多月的時間跌了足足100點,其跌幅之大與6月1日之前的漲幅之高,同樣讓人瞠目結舌。尤其是受9月11日美國遭遇恐怖襲擊的影響,本來就走勢疲軟的B股市場更是雪上加霜,滬市B股指數跌到了140點左右,僅位於B股市場對境內投資者開放後五六天的點位。這意味著B股市場打開漲停板後入市的股民,隻要沒有撤離市場,則全部套牢。
B股市場持續下跌七八年之久,此次對境內投資者開放後,人們一致認為會從此改變B股市場長期陰跌的局麵,走出一波較好的行情,誰知僅僅是曇花一現,B股市場再次陷入走勢低迷的境地;曾經鬧得沸沸揚揚的B股市場擴容也戛然而止。一時間,投資者信心大減,證券界也是議論紛紛。有的認為B股市場已喪失籌措外資的功能,缺乏對境外投資者的吸引力,尤其是在H股和紅籌股融資能力大大增強的情況下,B股市場的存在價值已大打折扣,說得再明白一點,就是B股市場已經沒有了存在的意義,可以考慮取消或者與A股合並。那麼事實到底如何呢?投資者不能不作認真的思考。在股市裏,能正確把握未來走勢的無疑是先知先覺者,跟進抬轎子的是後知後覺者,替別人在高位接盤的則是不知不覺者。作為投資者一定要學會思考,學會分析與把握未來走勢,這樣才能做一個善於發現價值的先知先覺者,成為股市裏的真正贏家。
一、B股市場會不會消失?
是發展壯大還是逐步消失:B股市場的兩難選擇
B股市場是當今世界獨具特色的證券市場,它是我國在資本市場沒有開放的情況下,吸引那些不願意進行實業投資的外國資本的有效途徑。但由於前麵我們已經分析過的諸多原因,投資者對B股市場已經失去了信心和興趣,B股市場成了一個長期昏迷、偶爾高燒的“植物人”。即使管理層推出向境內投資者開放B股市場的政策,市場也隻是出現短期的火爆局麵,隨後又陷入低迷狀態。於是,經濟學界、證券界和投資者之間議論紛紛:既然B股市場如此爛泥一攤,無所作為,那麼還有沒有存在的必要?尤其是中國已經入世,有關部門已明確宣布,中外合資保險資金可以通過購買投資基金間接購買A股,許多人便提出疑問:既然外資已經間接進入A股市場,而境內投資者又可以持合法外彙購買B股,中國的B股市場還有沒有存在的必要?B股市場是不是應該取消,或者盡快同A股並軌?中國統一資本市場的時機是不是已經成熟,或者正在走向成熟?
以上的議論與疑問,歸結起來就是一句話——B股市場是應該發展壯大還是逐步消失。對於這個問題的爭論其實早已有之。1999年3月B股創下21點新低時,香港《信報》就斷言中國B股市場已失去存在價值,主張取消B股市場。中國人民大學財經金融學院副院長、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也認同B股市場逐步消失的觀點。他認為,中國B股市場隻可能有兩種歸宿:A、B股合並,或者按照香港聯交所的規定,遵守它的承諾,履行它上市後的義務,將B股改造成H股。吳曉求認為,由於中國在加入世貿組織之後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實現自由兌換是必然趨勢,A、B股的合並也成為可能,因為A、B股將趨於合並,所以現在沒有必要再發行B股新股,並允許新的公司在B股市場上市。還有許多學者都提出了類似的觀點,認為既然B股市場已經失去了吸收境外投資的作用,它就沒有存在的必要。對於境內投資者的投資需求,則可以由A股、債券、創業板、基金等來滿足。並且境內投資者投資於以外幣為交易單位的股票,國際外彙的波動會影響投資者的投資策略,反倒把外彙市場的風險引入中國的證券市場。
隨著B股市場對境內投資者開放的政策出台,消滅B股或者是A、B股合並的呼聲更是日益高漲,消滅B股的各種提案也紛紛出籠。在大部分人看來,消滅B股似乎已成定局,剩下的隻是時間問題而已。公認的理由是同國際接軌,因為一國金融市場上不應該有兩種貨幣計價的金融商品同時存在,並且同股同權不同價,違反單一貨幣原則。另外,有人指出,B股市場的存續和運作有3個前提:參與主體是不具備中國國籍的境外法人和自然人、人民幣是不可兌換貨幣、中國資本市場(主要是A股股票市場)限製境外法人和自然人進入。而現在境外機構投資者淡出B股市場是不爭的事實,B股市場基本上成了國人的天下。這樣,第一個前提就沒有意義了。人民幣現在已經實現了經常項目下的自由兌換,實現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也隻是一個時間問題,第二個前提遲早要消失。中國A股市場目前限製境外法人和自然人進入,但是WTO規定中國要全麵開放證券市場,向境外投資者開放A股市場是必然的發展趨勢。最後一個前提也將不複存在。這樣,B股市場的消失也就理所當然的了。
從某種角度上看,這些觀點是合理的,但從總體上看,這些想法又是片麵的,是不現實的。說其片麵,是他們隻看到B股市場功能的弱化,沒有看到B股市場的潛力所在;說其不現實,是如果把B股市場取消,114家B股上市公司的股東就成了犧牲品。當初他們都是以溢價認購的。如最早發行的真空B股價格就達0.72美元,如果現在都以0.1、0.2美元回購或停止交易,B股市場以B股股東的最終“割肉”離場宣告消亡,實際上意味著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這一試驗的失敗。既然參加試驗的投資人全都認賠出局,必將給日後中國資本市場的開放進程留下揮之不去的陰影,從而增加許多阻力和疑慮。
華東師大國際金融研究所教授黃澤民也認為消滅B股的理由並不充分,隻要我國繼續實行金融與資本項目的管製,B股作為離岸金融市場的金融商品,理所當然地應該繼續存在下去。因為B股在中國的出現既有其曆史原因,又有其製度性的原因。
90年代初,由於政治原因,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國實行經濟封鎖,有些企業急需外彙而無法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募集資金,此時,B股應運而生,既解了企業發展急需外彙資金的燃眉之急,又滿足了外國投資者進入我國股票市場、投資我國企業的欲望。此外,由於中國實行嚴格的金融與資本項目的管製,外國投資者不得進入中國資本市場,透過B股市場,外國投資者可以順利地進入和退出中國的資本市場,因此,B股市場的開設是在中國嚴格的外彙管製條件下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渠道。
關於A、B股價差,也不能作為消滅B股的理由。雖然是同股同權,但由於在兩個不同的市場,出現價差似在情理之中。如果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某美國公司,同時又到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你就不能指望這家公司的股票在兩個市場上具有相同的股價,即使絕對股價不變,但由於彙率的變動,也會導致股價的不一致。你不能因為股價的不同而指責紐約證券交易所或東京證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場是不規範的,當然更談不上去消滅哪個市場。因此,A、B股的價差並不能構成消滅B股的理由。如果認為B股的價格太低而看著不順眼的話,那麼,A股市場的過度投機、巨大的泡沫,似乎更有害於國民經濟。
廣發證券發展研究中心的劉傳葵先生認為,B股市場誕生至今,長時間的走勢低迷、交投清淡、股價低落,與其同時並存的A股市場的情形形成了鮮明的反差。但他不同意就此讓B股市場消失,而是主張建設長期性的B股市場,突出其特色及特殊功能,讓B股市場與A股市場並存發展,成為我國股市的“雙翼”,並且在國際上成為有影響的知名市場,讓全球投資者有機會來分享中國經濟成長的成果。
他認為,目前一定要明確是讓B股市場單獨發展還是融合到A股市場中去,這是B股市場的生存問題。表麵上看,如果B股和A股合一,則從同股同權的角度出發,B股股價必須有一個價格回歸過程從而能普遍上漲來完成這一過程,因為目前同一個上市公司的B股股價均不同程度地低於其A股股價,但這樣,B股在那時也就不成其為B股了,而且B股市場所獨具的而A股市場所沒有的功能也將喪失殆盡,如吸引國外資本、對經濟安全的庇護等。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是股票雖無A股、B股之分,境外投資者可與境內投資者一樣買同樣的股票,但對境外投資者附帶了一些限製條件,如規定不準投資的行業、限定投資比例等。所以,尤其在我們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大可不必追求什麼統一的市場,即便是某一天人民幣實現完全自由兌換了,即也隻是統一市場的一個必要條件,而絕不是充分條件。他認為,對於B股市場的發展定位,首先不能作為一個過渡性的市場,如此會強化這個市場的短期性和不確定性,這自然會演變成為一種投資風險,影響市場運作與發展,其次,不能僅僅局限“開辟一條利用外資的新渠道”,因為紅籌股、H股及其他到海外上市都已成為引進外資的渠道,而且其市場表現更為熱絡,已經衝淡了B股市場的這一功能。我們應該把著眼點放在培育自己的一個市場上,因為海外市場畢竟是人家的市場,其可控性對我們來說很差,而B股市場對我們來說在這點上就完全不一樣了。是否可以在戰略上考慮把A股市場和B股市場作為中國股市發展的“雙翼”,一個對內、一個對外,並且後者要積極融合到國際資本市場大舞台中去,這樣B股市場就會有長期發展下去的必要性與現實性。
綜上所述,B股是外彙管製條件下具有離岸金融商品性質的創新金融商品,它的某些優點是A股所不具有的:首先,它為我國企業開辟了利用外資的新途徑,通過發行B股,企業可以直接獲得外彙資金;其次,有利於我國上市公司的規範化經營,由於外國機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有一整套規範化的要求,從而對上市公司形成比較強的約束力;最後,相對於國內投資者而言,外國投資者對股票投資的經驗較為豐富,同時也顯得較為理性。
不可否認,B股市場是我國為解決國內資本短缺而吸引外資所開創的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在資本市場非開放的條件下,B股市場形成了它真正的特殊功能。一方麵,在資本市場非開放的條件下,它解決了資本的跨國進入與退出問題,從經濟增長對投資需求看,它由此而形成並發展為一種獨立的吸引國際資本的專門市場,並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我國經濟增長對資本的需求。另一方麵,由於我國正處於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因而實際上也為境外資本分享我國經濟增長成果創造了新的方式和途徑,從而對於加速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接軌,加速我國經濟的開放並使之盡快融入國際體係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目前B股市場雖然存在著許多缺陷與問題,但並不意味著B股市場已喪失了其存在的價值。相反,我們目前所要做的,則是如何振興B股的問題。按蕭灼基先生的說法,B股市場說退出也好,說與A股合並也好,最終是要走一條發展的道路,當A、B股價格趨同時,合並、退出還是回購都是自然而然的了。
在B股市場會不會取消或者合並的問題上,管理層也多次明確表態,近期內我國不僅不會關閉或者合並B股市場,而且還要大力扶持和發展B股市場。中國證監會秘書長屠光紹指出,在人民幣資本項目下可自由兌換之前,A、B股市場作為兩個不同幣種的市場,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定位,不僅不會相互製約,而且還可以在市場服務、規則完善等方麵相互借鑒,取長補短。B股市場作為中國資本市場國際化的試驗田,有些國際通行的做法可以在這裏先試,取得經驗後,A股也可以借鑒。談到A、B股合並問題,他表示,這主要取決於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可兌換的進程,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時間安排。既要積極創造條件逐步推進資本項目下自由兌換,同時又必須從客觀實際出發,堅持十分謹慎的態度。從中國各方麵條件的成熟情況看,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可兌換隻能是一個中長期目標,短期內還難以做到。現時因人民幣仍未能完全自由兌換,因此中國政府仍將以搞活B股市場為主,其中可行的方法包括:容許更多公司在B股市場上市及增加B股市場流通量,有助擴大B股市場規模及增加投資者的人市興趣及信心,亦為未來A股及B股合並打好基礎。
由此可見,管理層已經一錘定音:B股市場近期內不會關閉,不會取消,也不會與A股市場合並。
中國需要B股市場
B股市場長期萎靡不振、孱弱不堪,並且也幾近喪失其融資籌資作用,這是公認的事實,但是並不能因此就否定B股市場,更不能拋棄B股市場,相反,中國經濟建設與改革開放還特別需要一個健康而活躍的B股市場。
利用股票市場籌集境內外資金,加強國內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步伐,是我國證券市場發展的基本方針。而利用國內企業發行B股籌集外資,應該說是目前我國利用證券市場籌措外資的較好途徑。在外彙管製、資本市場未能開放的情況下,想通過A股市場籌集外資完全是件難以想像的事情。B股市場的存在則有效地解決了保持“外源融資”途徑同時又不觸動根本製度這個難題。
從目前情況看,B股市場作為中國證券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獨特的功能不可缺少。首先,設立B股市場的初衷就是考慮到我國資本項目下人民幣不可自由兌換的現實,是兼顧保護外國投資者利益和我國外彙管製實際狀況的一種選擇。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我們還將繼續麵對這種現實。其次,B股市場作為國有企業對外融資的一個重要窗口,國有大中型企業可以繼續利用這一渠道吸引外資,同時,對促進企業內部機製改革、建立規範的現代企業製度也具有重要意義。第三,中國的改革發展與國際間的交往必不可少。B股市場對逐步推進中國證券市場國際化能起到橋梁作用和積極的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