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簡樸潔淨回族服(4)(2 / 3)

2005年9月,為紀念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翻越六盤山70周年和長征勝利70周年,自治區黨委、政府決定對原六盤山紀念亭進行改擴建,建設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原紀念亭移到紀念館北麵山頂。新落成的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整體建築,由紀念館、紀念碑、紀念廣場(含三麵紅旗影壁牆、銅鑄紅軍群雕)和紀念亭、吟詩台五部分構成,南北呼應,渾然一體,規模壯觀,占地麵積20000平方米。紀念館陳列麵積2159平方米,由“紅軍不怕遠征難”“紅旗漫卷西風”“三軍過後盡開顏”三部分組成,陳列展出實物279件、圖片184幅、電子圖表5個、沙盤1個、蠟像10尊,再現了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及四次經過六盤山地區的鬥爭曆史。紀念碑坐落在紀念館頂部4900平方米麵積的平台上,高26.8米、長18米、寬4.5米,正麵為江澤民題寫的“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名,東西兩側分別書刻毛澤東《清平樂·六盤山》和《七律·長征》詩詞各一首。紀念館前的三麵紅旗影壁牆高12米,長60米,上麵鑲嵌著江澤民題寫的“長征精神,永放光芒”八個金光閃閃的大字。紀念廣場占地10000平方米,出口處兩組銅雕群像再現了當年“回漢人民迎紅軍”和“紅軍翻越六盤山”的壯觀場麵。

紀念館整體造型別致、莊嚴肅穆、氣勢恢宏。2005年,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被中宣部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0年被中紀委命名為黨風廉政教育基地。

六盤山古道狹窄,山峰陡峭,山勢雄渾,峰巒疊嶂,山道彎彎,山坡林木參天,植物繁茂,山花爛漫,百鳥啁啾,天高雲淡,氣勢磅礴。自古以來,隻有單人行道,故稱為“六盤鳥道”。唐代曾在這裏設置六盤關,“限中外、隔華夷,設險作固,閑(作限製解)邪正暴”。置官屯兵,以守其險。宋代,六盤山古道攀山而上,由人行道變成了騎道。在金、元時期,對六盤山古道又進行了拓寬。

蒙古汗國和元初有3位皇帝曾在六盤山或避暑,或駐蹕。成吉思汗攻下靈州後,率兵攻青海的積石州、甘肅境內的臨洮、河州,返回都經隆德、六盤山一線。憲宗蒙哥征雲南境內的大理國,將輜重留在六盤山。元世祖征大理國班師回京,也在六盤山停留。這時的六盤山古道已變成數十萬大軍能夠通行的大車道。這條新線的形成,對以後700多年關隴地區的交通影響甚大。元、明、清的陝甘驛道,民國時期的西蘭公路都使用了這條新線。明清時期,對這條古道繼續拓寬。1869年,左宗棠進軍新疆,因六盤山路“尤徒絕,矗如壁立”,山高而路陡,另築車路20餘裏,漸趨緩坡,又組織兵民在路旁植樹,一般為一兩行,多則四五行,既鞏固了路基,又使行旅有庇蔭之所。這條大車道修建成公路是在1929年,由甘肅省建設廳撥專款10840元修建。辟建後的公路最高點海拔2474米,東坡相對高程達433米,兩側縱坡有大於15度者,汽車行駛十分困難,因此1937~1938年,六盤山改線790米,路基寬6米,並在東坡修建石拱涵洞兩處。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六盤山公路的修築幾經改線,漸趨平緩,並且鋪上了瀝青路麵。

六盤山古道是陝甘交通孔道。唐宋以前,“六盤鳥道”往來的挑夫絡繹不絕。元代,這條古道的運輸更為繁忙。明代,軍用物資,重要軍事行動,都從這條路上通過。清代,左宗棠進軍新疆,六盤山古道又是轉運軍需、調動兵員的重要通道。

譚嗣同《六盤山轉餉謠》:“馬足蹩,車軸折,人蹉跌,山岌盅,朔雁一聲天雨雪。輿夫輿夫爾勿嗔,官僅用爾力,爾胡不肯竭?爾不思車中累累物,東南萬戶之膏血,嗚呼,車中累累物,東南萬戶之膏血!”給我們展示了一幅血淚斑斑的高山雪地運糧圖。

這條古道在民國年間辟建成公路後,改用汽車運輸。抗日戰爭時期,更是蘇聯援華軍事物資的重要交通運輸線。當時,蘇聯對中國反法西斯戰爭援助的大批軍用物資經新疆、甘肅運往前線,西蘭公路當時就成了國際交通的重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