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寺位於涇源縣六盤山鎮東山坡村西,曆史年代久遠。據白雲寺遺碑碑文考,清代康熙十年(1671年)仲秋,就曾在白雲山上重建過白雲寺;道光二十年(1840年)冬天,仍有重修後的立碑記載文字。現在看到的碑,就是道光年間的立碑,碑文記載了白雲寺屢遭毀壞和數次重修的過程,也描寫了白雲寺的秀麗風景和建築景觀。民國《固原縣誌》載有清代人頓芳寫的《重修白雲山玄聖祠碑記》,說白雲山自漢唐以來已無可考,但到了明代,這裏的遺址上還存有一口鍾。到了清代,就隻有一方碑了。清代人重修時,白雲山玄聖祠已是風雨飄搖,殿宇坍塌,塑像裸露。《重修白雲山玄聖祠碑記》文字雖很簡略,但清楚地說明白雲寺年代久遠。
白雲寺是道教石窟寺廟建築群,有子孫宮、大聖殿、靈官洞、菩薩殿、玄女觀、磨針觀、無量殿、老君殿、藥王殿、關帝廟等洞窟。因為孫悟空在民間也成了保佑平安、降妖驅魔的保護神,所以還有齊天大聖殿,受到老百姓的供奉。白雲寺相傳是神仙廣成子在崆峒山之前修煉的地方,民間流傳有“先有白雲寺,後有崆峒山”之說。白雲寺依山而建,寺廟石窟依山開鑿,殿堂簡陋。山上蒼鬆翠柏鬱鬱蔥蔥,將整個洞窟建築遮掩著——空山不見人,隻聞鬆濤聲。澗深水急,白雲鬆濤,物我合一。
大海子位於白雲寺北側約3公裏的山腰盆地,是高山湖泊。大海子是中生代晚期地質運動過程中形成的,由於四周山體阻隔,盆地當中6個自然形成的泉眼向上湧水,天長日久,就聚水成湖,才有了今天的高山湖泊——大海子。大海子四周為山,生長著挺拔的華北落葉鬆、華山鬆及其他天然樹種。中間是麵積為30餘公頃的平地,少水季節是綠色草甸,多水季節則成為湖泊。青山、碧水、綠草、山雀、鬆濤,讓人盡情體味山空林幽的大自然情趣。
野荷穀原名紅溝,又稱荷花苑,位於涇源縣城西6公裏處,涇(源)隆(德)公路北側。野荷穀是一條狹長的峽穀,南北走向,長8公裏,寬10米左右。因溝穀內峭壁岩石多為紅褐色,因此被稱為紅溝。近年來,在旅遊開發過程中被正式命名為野荷穀。春夏時節,峽穀景色如畫,風光競秀。山峰對峙,蒼鬆茂密。盛夏時,被稱為“野荷”的野生植物——大葉橐吾,鋪天蓋地,猶如千萬把翠綠的碧傘翠蓋,掩映於蔥蘢的樹木與清澈的河水之間,很有江南水鄉神韻。野荷塞道,小路彎曲掩映,宛若綠色長廊。溪流涓涓,百花盛開;彩蝶翩翩,百鳥歌舞。荷葉裝點了整個峽穀。一年之中,四季不同。深秋,紅葉似火,鬆濤滾滾,鬆香沁人心脾。冬寒,雪打殘葉,景觀獨特。主要景觀有西峽明珠、香水泉、鴛鴦水、忤逆洞、香水小瀑、綠獅迎客、荷沁岩、荷香醉龜、鬥牛峰、雙獅戲珠、荷花穀、荷仙台、荷仙宮。
胭脂峽位於涇源縣城東北8公裏,黃花鄉羊槽村東緣。峽穀長5公裏,為狹長漏鬥狀深穀,地質學稱作地縫,地貌奇特。峽穀深幽,山峰奇異。南北兩側岩峰高峻似切割狀,挺拔對峙。中若洞天,草木茂密,怪石嶙峋,瀑布層疊。一塊塊巨石相依相伴,壘壘橫生。穀底胭脂河湍湍急流,時隱時現。時而懸空高掛,時而浪落三折,時而水展如扇。如此瀑布有20多處。最為壯觀的胭脂大瀑布,從40多米高處飛落而下,如碧空彩虹,赤練飛舞。這裏林豐草茂,山奇水秀,石險穀幽,景觀奇異,有觀音賞曲、神象嬉水、道人拜月、七星石人、司春女神等神奇景觀。胭脂峽與南來的沙南峽交彙後,東向而下與崆峒峽相連,是觀光探險的好去處。
彈箏峽俗稱沙南峽,位於涇源縣城東5公裏,香水鎮沙南村東。香水河、盛義河、涇河在峽穀南口相彙,奔湧的河水常年衝擊穿行,形成近5公裏的切割大峽穀。壁立千仞,水勢洶湧。峽穀河水北流至柳家河壩,與胭脂峽交彙,又東下流入崆峒峽。峽穀西岸峭壁半山腰的羊腸小道僅可通行,崎嶇艱險,鬥折蛇行。峽穀內陰涼潮濕,水流湍急。有佛肚崖、象鼻石、河馬戲水、南峽象島等景觀,亦稱為“涇水小三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