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期,茶葉生產比較發達了,飲茶的風氣也開始盛行了,這也是茶文化形成的重要時期。在唐朝,茶的飲用者可以說是上到皇宮顯貴,王公爵士,下到僧侶道士,文人雅士,黎民百姓,全國上下幾乎所有人都開始飲茶。飲茶之風盛行,所以才給後來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最著名的《茶經》也是在唐朝中期成書的。到了唐朝後期及朝,茶已成為了“人家一日不可無”的最受歡迎且最普遍的飲用之品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國代,最初茶是寫成“荼”這個字,經過了曆史的發展才逐漸形成了另一種文化,荼也是茶的簡化版。另外,“茗”也代表了茶。這是由吳人陸璣《毛詩·草木疏》一書中提到的嗎,“蜀人作茶,吳人作茗”。
在地域方麵,據說最初在西南地區為主,雲南的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產地,另外就主要是四川一帶,而最早的人工茶樹種植和茶葉的製造地是在四川蒙頂山,直到後來,秦完成統一之後,四川跟其他地方的經濟交流才逐漸多了起來,於是種茶和製茶,飲茶才由四川逐漸向外傳播,先是從長江流域,再向北,向西北逐漸在全國拓展開了。
總結一下在國內茶葉的品飲和食用的變遷
1、“煮”
2、“泡”
3、“烹”
4、“淹”
5、“煎”
當今世界上廣泛流傳的種茶、製茶和飲茶的習俗,都是由我國向外傳播出去的。而中國茶葉傳播到國外,大約已有二千多年的曆史。
從南北朝開始,我國的茶葉就陸續向東南亞及鄰國輸出了。而到了唐朝,大約805年的時候,來中國留學的日本最澄禪師將茶籽帶回了日本,從此,茶傳入了日本。但是當時茶在日本並沒有得到廣泛的認識,直到宋朝時期,榮西禪師再次從中國帶回茶籽,同時他還將宋朝禪院“茶禪一味”的風氣帶了過去,在日本很多寺院設立了每日修行中吃茶的風習。建保二年(公元1215年),榮西在他的《吃茶養生記》一書中記錄了南宋時期流行於江浙一帶的製茶過程和點茶法,並明確的記錄了一個案例,當時日本有名的將軍源實朝患了一種熱病,非常難受,但喝了他獻上的二月茶之後很快就痊愈了。自此以後,日本茶風越發盛行了起來。所以,榮西也被後人尊為是‘日本的茶祖’。之後的一位叫作圓爾辨圓的留學僧從中國帶回了徑山茶的種子,種植在日本的靜岡縣,茶風更是風靡日本。從此,開始形成了日本的茶文化。
在大約十世紀的時候,蒙古商隊來中國從事貿易時,將磚茶從中國經由西伯利亞帶到了中亞。
在十五世紀初的時候,葡萄牙商船來中國進行通商貿易,茶葉對西方的貿易開始出現。而荷蘭人約在公元1610年左右將茶葉帶至了西歐,1650年後傳至東歐,再傳至俄、法等國。十七世紀時茶葉傳到了美洲。
印度尼西亞於1684年開始傳入我國茶籽試種,以後又引入中國、日本茶種及阿薩姆種試種。曆經坎坷,直至19世紀後葉開始有明顯成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加速了茶的恢複與發展,並在國際市場居一席之地。
十八世紀初,品飲紅茶逐漸在英國流行,甚至成為一種表示高雅時尚的行為,於是,茶葉也成了英國上層社會人士用於相互饋贈的一種高級的禮品。
茶葉的發祥地位於中國西南部的雲南省,但茶葉之路卻是通過廣東和福建這兩個城市傳播於世界的。當時,廣東一帶的人把茶念為“CHA”;而福建一帶的人又把茶念為“TE”。廣東的“CHA”經陸地傳到東歐;而福建的“TE”是經海路傳到西歐的。這也就是有了世界上對茶的名稱的不同的兩種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