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茶的種類(1 / 3)

根據茶的製作方法來分類,茶可以分為三類:不發酵的就是綠茶,發酵程度為0%、半發酵的青茶(烏龍茶)發酵程度一般在15%~50%,和完全發酵的紅茶,發酵程度是95%-100%。

發酵程度分類,一般分為不發酵(綠茶)、半發酵(青茶)、全發酵(紅茶)、後發酵(黑茶)

綠茶不發酵(西湖龍井、碧螺春、黃山毛峰)0%;

白茶(白毫顯露、白毫銀針、白牡丹、壽眉等)5~10%;

青茶(安溪的鐵觀音、武夷大紅袍、台灣烏龍茶等)15~20%;

包種茶(台灣北部包種茶、台灣文山包種茶等)30~40%;

烏龍茶(閩北烏龍、閩南烏龍、台灣烏龍、廣東烏龍等)60~70%;

黑茶(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邊茶、滇桂黑茶)80%;

黃茶(銀針、黃芽、毛尖、黃湯、黃大茶、大葉青、海馬宮等)85%;

紅茶(正山小種、祁門紅茶、阿薩姆紅茶)95%-100%。

根據陳宗懋主編《中國茶經》的分類法,茶一般分為六大類:

綠茶,綠茶是指采取茶樹新葉或芽,未經發酵,經殺青、或者整形、烘幹等典型工藝製作而成的產品。其製成品的色澤,衝泡後茶湯較多的保存了鮮茶葉的綠色主調。因為綠茶是未經發酵製成的茶,因此較多的保留了鮮葉的天然物質,含有的茶多酚、兒茶素、葉綠素、咖啡堿、氨基酸、維生素等營養成分也較多。綠茶中的這些天然營養成份,對防衰老、防癌、抗癌、殺菌、消炎等具有特殊效果,這些特點是其他茶類所不及的。目前,我國的各個省份都有綠茶的生產,尤其是以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貴州,浙江等地居多。

綠茶包括:炒青綠茶、烘青綠茶、曬青綠茶、蒸青綠茶。

(1)炒青綠茶分為:眉茶(炒青、特珍、珍眉、鳳眉、秀眉、貢熙等)、珠茶(珠茶、雨茶、秀眉等)、細嫩炒青(蒙頂甘露、龍井、大方、碧螺春、雨花茶、甘露、鬆針);

(2)烘青綠茶分為:普通烘青(川烘青、蘇烘青、浙烘青、徽烘青、閩烘青等)、細嫩烘青(毛峰、太平猴魁、華頂雲霧等)

(3)曬青綠茶分為:川青、滇青、陝青等。

(4)蒸青綠茶分為:煎茶、玉露等。(日本多以這種方式製作綠茶)

正確的泡綠茶飲用,能使口感更好,而且喝起來更加健康。泡茶有一定的講究,尤其是水溫。

泡綠茶采用兩種方法衝泡:一是上投法,它適用於外形緊結的高檔名優綠茶,即先將攝氏75—85度的熱水衝入杯中。二是下投法,先放茶葉後直接倒85度左右的熱水,適合普通綠茶。

第一次:稱為“頭遍茶”

品“頭遍茶”應該要引導客人目品“杯中茶舞”,並且要著重的引導客人細啜慢品,以嚐試到綠茶的鮮嫩茶香與鮮爽茶味。

第二次:稱為“二遍茶”

當“頭遍茶”喝到剩餘1/3杯時,一定要及時的續水到七分滿,如果太遲續水,會使“二遍茶”的茶湯變得無味。品嚐“二遍茶”時,你可以感覺到滋味最濃醇,而且還能體會到舌底湧泉、齒頰留香、滿口回甘、身心舒暢的妙趣。

第三次:稱為“三遍茶”

當喝到剩下小半杯時,也要及時的再次續水,一般綠茶衝泡到第三次後,基本上就變得淡薄無味了。

白茶,因為外觀呈白色,所以將其命名為白茶。白茶是指一種采摘後,不經殺青或揉撚,隻經過曬或文火幹燥後加工的茶。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質的關鍵工序。白茶在一般地區不多見。白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滿身披毫,毫香清鮮,湯色黃綠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的品質特點。屬輕微發酵茶,是我國茶類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為芽頭,滿披白毫,如銀似雪而得名。白茶主要產區在福建福鼎、政和、鬆溪、建陽、雲南景穀、江西靖安、等地。

白茶分為:芽茶、葉茶

(1)芽茶,主要是指白毫銀針等。

(2)葉茶,主要是指白牡丹、貢眉、新工壽眉、新工藝白茶等。

白茶色、香、味、形具佳,在衝泡過程中必須掌握一定的技巧。

白茶的科學飲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飲用白茶,不宜太濃,一般150亳升的水用5克的茶葉就足夠了。水溫要求在95℃以上,第一泡時間約3分鍾,經過濾後將茶湯倒入茶盅即可飲用。第二泡隻要5分鍾即可,也就是要做到隨飲隨泡。一般情況一杯白茶可衝泡四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