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奴隸製代替氏族製,是曆史上一次巨大變革。相傳為夏後氏部落領袖大禹之子啟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製國家。夏人主要生活在今河南省嵩山一帶,伊河、洛河流域的黃土平原,這裏土地鬆軟、適宜耕作。他們用石鐮、石鏟、骨鏟、蚌刀和木製的工具從事農耕,種植粟和稻等農作物。夏朝手工業門類較多,其冶銅技術相當進步,其中尤以青銅工藝最為先進。
夏朝自啟建國開始,到夏桀滅亡,共傳13代,16王,有500多年曆史,先後建都陽城(今河南登封告成鎮附近)、陽翟(今河南禹縣)等地。在夏朝第14個王朝孔甲統治時期,政治腐敗,社會矛盾已日益尖銳。至夏桀統治時,夏桀暴虐無道,引起平民和奴隸的反抗,終於在公元前16世紀被夏的屬國商所滅亡。
夏朝文化比較發達,有《夏書》、《夏訓》和《夏禮》等典冊。夏文化為殷周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禹擔任部落聯盟首領後,進一步發展農業生產,相傳禹曾帶著生產工具參加水利工程建設。同時農業生產技術也有了很大進步,出現了許多發明創造,伯蓋發明了鑿井技術,奚仲發明了車,儀狄首創用糧食釀酒。這些發明創造又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在禹統治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產品有了剩餘,人們學會了釀酒和冶銅,也開始了商品交換,漸漸地產生了貧富分化,同時也出現了犯罪。這令大禹感到很痛心,他認為是自己治理不善所致,於是指示地方官吏對百姓加強教化,避免犯罪的發生。可是伴隨私有製的出現,人們的觀念有了質的變化,常常在你搶我奪中發起衝突。大禹萬般無奈隻好製訂禹刑,設置監獄以懲治犯罪。監獄這種機構的產生,需要一部分人從生產中脫離出來,從事看管監獄的工作,而他們的生活又要依靠從事生產的人,於是又出現了征稅。
為掠奪財富和奴隸,禹即位後不久,不予任何首領商議,便發號施令,調動人馬對南方三苗人民發動戰爭。社會的進步使大禹的地位越來越高,他的權力也顯得至高無上。一次禹召集各部落首領舉行塗山大會,其間用各部落獻出的銅鑄成象征九州的九個大鼎,並運回宮中,稱之為鎮國之寶,各部落首領在進貢時還要對九鼎膜拜。九鼎顯然成了權力的象征。
塗山大會之後,大禹又召集各部落首領舉行茅山大會。大會開始後,防風氏的首領才慢騰騰地步入會場,大禹十分惱火,當即派人將防風氏首領斬首。其他部落首領均嚇出一身冷汗。從此對大禹俯首貼耳唯命是聽,此時的大禹已不僅僅是部落首領,實際上已是擁有生殺大權的國王了。
大禹越來越老,按慣例該選繼承人了。大家一致推薦掌管刑法的皋陶。可是不久皋陶病死了,大家又推舉當年同大禹一起治水的伯益。伯益在治水期間吃苦耐勞、獻計獻策,在百姓中的威望很高。但此時的大禹已存有私心,很想讓自己的兒子啟做繼承人。可祖上傳下的規矩不好破壞,怎麼辦呢?想來想去,他決定給伯益一個虛名,真正的實權交給兒子。久而久之,啟在百姓心中漸漸有了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