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族是居住在黃河下遊的一個有著悠久曆史的部落,商在湯之前一直是夏朝的附庸。商湯滅夏後建立的奴隸製國家,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二個王朝。商自中丁到陽甲,內部發生了長期的爭奪王位的鬥爭,使商的國勢迅速衰弱,同時,由於洪水為災,政治中心經常遷移,前後遷都五次,經濟受到很大影響,因此,商的統治出現了危機。盤庚繼位後,遷都於殷(河南安陽西北),故商朝亦稱殷朝。盤庚遷殷為界,分商朝曆史為前後兩個階段。
商朝疆域遼闊,其強盛時東到大海,西至陝西東部,北達河北北部,南抵長江,是當時世界上的文明大國。
商代農業較發達,禾、黍、麥、稷、稻等糧食作物已廣泛種植。商代手工業生產規模大,技術水平高,有冶銅、製陶、紡織、釀造、製骨等,產品交換比前代有所擴大,出現了較繁華的早期城市。中國文字發展到商代已基本完成,在甲骨、銅器上遺留有當時使用文字,被後世稱為甲骨文。
第一個奴隸製王朝——夏走過了400多年的艱難曆程,在第十七位國王夏桀執政時,由於荒淫無度、殘暴貪婪失去民心被商取而代之。在滅夏過程中,奴隸出身的右相伊尹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傳伊尹名摯,出生於伊水之濱。伊尹的一生是很坎坷的,他很小的時候,因生活所迫被賣到有莘國做奴隸。在那段時間,他受盡了打罵欺淩,他時常暗暗對自己說:有朝一日一定要出人頭地,做出一番事業。
伊尹做任何事情都比較用心,學了一手高超的廚藝。有莘國的國君對飯食的質量要求很高,廚師都是他親自挑選的。一次,有外賓來訪,廚師因故未能及時準備午餐,大家驚慌失措。情急之下他們想到了伊尹,伊尹沒有推辭,幹淨利落地準備了一頓豐盛新穎的午餐。席間,賓客對飯菜的色香味大加讚賞。有莘國的國君也非常滿意,從此,便讓他專門為往來賓客準備飯食。在與賓客的交談中,伊尹學到了很多知識,了解了一些國內外大事,他強烈地意識到,不擺脫奴隸的生活就永遠沒有出頭之日。於是他更加刻苦地積累知識,更加虛心地向有學問的人求教。
薛國國君鍾虺(音huī)在訪問有莘國時與伊尹一見如故,他非常賞識伊尹的才學,決定把他請到薛國委以重任。有莘國的國君是個很自私的人,他拒絕了鍾虺的請求。鍾虺無奈,隻得忍痛與伊尹拱手而別,臨行前拿出一筆錢將伊尹贖為自由人。鍾虺回國後,對伊尹始終念念不忘,他覺得這樣一個有識之士不被重用實在可惜。後來商國悄悄興起,成為一個比較強大的國家。商國國君成湯寬厚仁慈,有膽有識,深得民心,鍾虺甘心臣服於成湯,將薛國並於商國,並做了成湯的左相。
一天,鍾虺對成湯說:“當今天下,夏國勢力最強,然而夏桀貪財好色,對百姓橫征暴斂,早已失去民心,他的身邊盡是些不學無術的小人,一些有為之人紛紛離他而去。商國若想取而代之,非一人不可。”成湯一聽忙問此是何人。鍾虺繼續說:“此人雖有才學,但出身寒微,不知大王是否肯接受。”成湯原本非常愛才,急切地說:“隻要能助我興國,無論是何出身,我一並重用。”鍾虺便向他詳細介紹了伊尹。成湯一聽大喜,忙命使者去有莘國聘請伊尹。
使者對有莘國國君說明來意後,有莘國國君麵露慍色,他不理解一個做飯的奴隸能有什麼本事,會使別國幾次三番打他的主意。既然在本國他發揮不了什麼作用,也不能讓他到別國發揮作用,以免將來與本國作對。於是他不軟不硬地拒絕了使者,同時,又隨便找了個理由將伊尹再次貶為奴隸。
成湯對有莘國的無禮行為感到非常氣憤,決定出兵討伐有莘國。鍾虺忙勸阻說:“目前我們不是樹敵的時候,既然派使者不行,我們可以用聯姻的方式。有莘國君的女兒尚未婚配,年齡與世子相仿。若有莘國君同意聯姻,再以伊尹為陪嫁,此事不就解決了嗎?”成湯聽罷覺得有理,便再次派使者出使有莘國。有莘國聽說商國主動提出聯姻更是喜不自禁,既然兩國通婚,伊尹到了商國也不會於有莘國不利,所以將一切條件答應下來。伊尹順利地到了商國。成湯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並拜伊尹為右相。成湯得了伊尹便如虎添翼,將國家治理得更加安定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