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士,即獲罪而被流放的官僚及其家屬。自三國孫吳起到南朝華南作為獲罪官僚流放的地方主要是以廣州、交州(治龍編,在今越南境內)為主,其次有始安郡(今桂林)、合浦(今廣西合浦)、始興(今廣東韶關南)、建安郡(今建甌)等。史載被流放到華南的流士主要有:吳國虞翻先因麵斥孫權談論神仙事而於魏黃初元年(220年)被流放交州。後又為他人攻訐,又被流徙到蒼梧猛陵(今廣西蒼梧西北),並於嘉禾五年(236年)卒於徙所。孫霸與孫和爭奪太子儲位,兩敗俱傷,其黨羽顧譚、顧承、張休均流徙交州,並死於戍所。王蕃因直言得罪孫皓被殺,其家屬均徙廣州。樓玄因人誣告謗訕政事被流徙廣州,後又將他及其子流徙到交趾。
繆襪為奸佞陷害,從尚書降為衡陽太守,隻因臨動身前曾拜訪過被兩次流徙廣州的薛瑩而被小人所譖,被孫皓流徙桂陽(今廣東連縣)。陸凱生前數犯顏忤旨,其家屬被流徙建安(今福建建甌)。
劉宋著名的山水詩人謝靈運因不被重用而不滿朝廷被流徙廣州。其子謝鳳和孫謝超宗因被牽連而流徙嶺南。劉祥因對朝廷不滿寫詩寄懷被告發而流徙廣州,並卒於徙所。顏竣被陷有與竟陵王劉誕勾結謀反之嫌,賜死後其妻流徙廣州。傅亮以擅殺少帝及義真獲罪被誅,其妻子及弟傅都被流徙建安郡。沈懷遠因納東陽公主養女王鸚鵡為妾,王鸚鵡曾參與巫蠱,至是事發,被流徙廣州。顧近以泄露始興王語而流徙廣州。龍微生以罪奪爵而流徙廣州。劉休擅稱楚王,免為庶人,流徙始安郡。沈睦以與其弟“不睦”等罪,流徙始安郡。垣襲祖以事流徙嶺南。劉謨以其母中毒暴死,疑為其毒害所致而流徙始安郡。
南齊垣崇祖被誣有無君之心,被殺,其子垣惠隆流徙番禺。
南梁蕭正則以匿劫盜,削爵流徙鬱林。元慶和以禦魏師時“望風退走”而流徙合浦。思想家範縝因直言招致武帝不滿被誣以“妄陳褒貶”的罪名而免官流徙廣州。
屯軍,主要在福建。《三國誌·賀齊傳》雲:“侯官既平,而建安、漢興、南平複亂。齊進兵建安……洪明、洪進、苑禦、吳免、華當等五人率各萬戶,連屯漢興(今福建浦城),吳五六千戶別屯大潭(今福建建陽西),鄒臨六千戶屯蓋竹(今福建建陽南),同出餘汗。”這裏所說的建安郡是吳永安三年(260年)置,建安(今福建建甌)、漢興(今福建浦城)、南平(今福建南平)都是建安郡的屬縣,均是山越所居之地。這是漢族大規模遷入福建的第一次記載。此外,在這個時期,漢族遷入華南還有兩個重要的事件,一是吳黃龍二年(234年)“春正月,遣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州及亶州。得夷州數千人還”。這是漢族進入台灣,並將台灣的山夷帶入大陸的第一次正式記載,是漢族遷入台灣的先聲。
二是東晉末年孫恩、盧循起義時,盧循曾於元興三年(404年)三月攻占番禺,後北上失敗後,又退回嶺南,於義熙七年(411年)初再進圍番禺,再敗而西走蒼梧、鬱林,進入交州,欲取交州圖存。但在與交州刺史杜慧度在龍編進行水上大戰而中箭赴水死。其餘眾潰敗,“奔於海島野居,唯食蠔蛄,壘殼為牆壁”。這些人被稱為“盧亭”,有傳說雲:“萬山群島之守則,有南亭、竹沒山,周圍數十裏內,有一種人名為盧亭,相傳是盧循事。這種人能入水捕魚,並能夠將之生食,人們以棕葉、竹籜為上衣。”世居水上,以捕魚為生,成為疍民的一部分。
(二)華南漢族的族群繼續滾動發展
華南這塊“百越”族群聚居的地方,由於山多、河多,又遠離中原,從進入原始社會以來發展緩慢而又極不平衡。從先秦,尤其是秦漢以後,由於漢族的遷入,有的在政權的急劇變迭中迅速走上了漢化的道路,如南越人;有的在漢文化的影響下逐漸開始漢化,如蒼梧人。而有的則由於環境的封閉,與漢族接近較少,而仍然處在較原始的狀態,如駱越人,直到兩漢時,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還是“巢居”、“鼻飲”、尚“雞卜”、“男女同川而浴”、尚“銅鼓”,“雖置郡縣,而言語各異,重譯乃通。人如禽獸,長幼無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