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瑤族群在曆史上的遷徙與分布,自先秦之世“三苗”遺裔的主體陸續進入武陵山區之後,曾有過一段相對穩定的集結時期並一度造成了強大的勢力。但到了東漢初、中葉,在多次抗擊封建王朝的“進討”失利後,苗瑤先民又向西南方向開始了大規模的民族遷徙。其西遷部分進入今貴州腹地,並大約於宋元時期形成了以苗嶺山區為中心,遍及省內大部分地區的分布格局。明清以後,又逐漸向西部蔓延到雲南境內。南遷部分則向今廣西境內進發,且進一步擴散到黔東、粵西和滇東南、滇南境內外廣大地區。
(四)百濮(滇濮)
百濮族群是西南地區曆史最為悠久的古老族群集團,其淵源之深遠,甚至不亞於氐羌、百越兩大族群,且早在商、周時期便與中原地區建立了聯係。史稱殷商初年,伊尹受命,令四方納貢,“百濮”即為其中之一。後至武王伐紂、孟津盟誓之時,“濮人”亦身其間,再至“成周之會……卜人以丹砂”為貢。“濮人”的分布,史稱“濮在楚西南”,當今川南、滇黔一帶,同樣是因其部落眾多、分布廣泛而名之為“百濮”。但據研究分析,先秦時期的“百濮”,並非專指某一特定的民族集團,其中至少攬括了今孟高棉語諸族的先民和古“百越”族群中的相當一部分,而前者因自古以來都主要是居住在今雲南一帶,故又有“滇濮”之說以示區別。
百濮(滇濮)族群的分布,其北界最初曾達於滇中偏西南一帶。元江——紅河古稱“濮水”,沿岸當為古濮人的棲息地,以後其分布麵逐漸向元江下遊及滇南、滇西南收縮,並往南延伸到東南亞越、老、緬、泰諸國尤其是柬埔寨。雲南境內的濮人,南北朝以前稱“濮”、“滇濮”或“閩濮”,入唐後有“撲(濮)子蠻”、“望蠻”以及“文麵濮”、“赤口濮”、“黑僰濮”諸部,元明以降改稱“蒲人”、“蒲蠻”,並大量見於文獻記載。其分化,大約從隋唐時期即已開始,並逐漸衍化為今南亞語係孟高棉語族的佤、布朗、德昂(原稱“崩龍”)三族,主要分布在瀾滄江、怒江中下遊及境外廣大地區。
百濮(滇濮)族群的傳統文化,基本上屬於以定居、半定居的山地砍燒農業為主,林牧及狩獵、采集為輔的旱地農耕文化類型,整體上相對滯後於百越族群諸族和氐羌族群中的先進部分。但在不少方麵卻有其獨創之處,例如西雙版納的千年“茶樹之王”,即為布朗族的先民所栽,在我國乃至世界的“茶文化”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再如唐代曾名揚天下的良種駿馬“越賧驄”,則為滇西德昂族、佤族的先祖“越賧撲(濮)子”、“望苴子”精心培育而成。又如舉世聞名的“滄源崖畫”,據考乃是當地佤族先民留下的文化遺存。其餘如由來已久的佤族“木鼓文化”等等,也都是其傳統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五)巴蜀
巴蜀族群是先秦聚居在四川盆地的主要族群。巴蜀族群又分為巴人和蜀人兩個族群,他們分別建立過巴國和蜀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