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以後印書賣書盛行
唐太宗統治時期,出現貞觀之治,經濟發展,文化繁榮,讀書人增多,用手抄書,不僅成本高,數量又少,已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到了唐代中葉,發明了刻版印刷術,也就是說我國是最早發明這一技術的國家。印刷方法是把圖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現在木板水印畫仍用此法。加上“蔡侯紙”的造紙法經過二百多年的發展和改進,到了晉朝時已有很大進步,紙張成本低廉,完全代替了簡帛,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正因紙張大改善和刻版印刷術的發明,唐代中葉印刷業和書肆得到了大發展,在今四川、安徽、江蘇、浙江和洛陽等地都設有書肆。因此,當時著名詩人白居易和元稹的詩集才得以大量印刷出來,並有眾多的書肆為之銷售,使各階層人民得以閱讀。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是白居易的詩集,他在《與元九書》中自述:“自長安抵江西三四千裏,凡鄉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題仆詩者;土庶、僧徒、孀婦、處女之口,每每有詠仆詩者。”元稹為白居易《白氏長慶集》作的序也說:“禁省、觀寺、郵侯牆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牛童,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自注說:“揚、越間多作書模勒樂天及予雜詩,賣於市肆之中也。”白居易與元稹兩人唱和的所謂“元和體”,“自衣冠士子,閭閻下俚,至悉傳諷之”(《舊唐書-元稹傳》)。白居易的詩還流傳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以至朝鮮、日本等國。可見其印刷數量之多發行之廣遠。這也是因白居易的詩集是暢銷書,大有利可圖,故書商拚力印刷推銷,使詩人大名遠播海內外。迄宋代,因宋太祖趙匡胤提倡讀書,興學校,讀書人更多,故書商設肆刻書更為普遍。《雕板源流考》雲:“宋初已有書肆印賣新狀元賦,如後世印賣鄉、會試卷之例,坊刻之多可知矣。”蘇軾在《李氏山房藏書記》說:“餘猶及見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時,欲求《史記》、《漢書》而不可得,幸而得書,皆自手書,日夜誦讀,惟恐不及。近歲市人轉相摹刻諸子百字之書,且傳萬紙。學者之於書,多且易致如此,其於文詞學術,當倍於昔人。”北宋時已能印刷巨大的類書,如《太平禦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冊府元龜》。當時印書的主要地方,據《石林燕語》說:“今天下印書,以杭州為上,蜀次之,福建最下。”而福建印刷的書籍,也“行四方者無遠不至”。當時散在各地最有名的印書工業,即所謂書肆,為仁宗書堂、秀岩書堂,等等。
由於書籍印刷和銷售數量日益增加,為適應社會的需求,在北宋慶曆年間,布衣畢升在雕版印刷術的基礎上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為爾後元明清文化的傳播和普及,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明清書商對傳播文化有何貢獻
我國古代的書商,有的本身是藏書家、出版家,同時兼事編撰刻印;有的僅接受委托,刻印和售賣書籍。
在明清時期,書坊大增,印書雜而多,刊刻經、史、集,以及小說、戲曲、醫書和百科書之類,由於後者能賺錢,書商從事這類書籍印刷販賣的尤多。正是在利潤的推動下,對於刻印銷售暢銷的小說書籍勁頭更足。中國古典小說六大名著的誕生和廣泛發行,跟書商的組織和推銷不無關係。所謂六大小說名著是指明代出版的《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清代出版的《金瓶梅》、《儒林外史》、《紅樓夢》。這六大小說名著代表了我國古典小說的最高成就,不隻是我國,也是世界文學的瑰寶。
在那時,寫小說的是被視為“下等文人”之事,他們的名字是不見諸經傳的,也因此,有的人寫了書不能署真名,如《金瓶梅》的作者署名是“蘭陵笑笑生”,其何許人也?害得後代人煞費苦心去考證,猜來猜去,隻有天曉得!而《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和《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的具體情況也知之甚少,他倆是哪裏人也還在爭論。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都是窮困潦倒的“落魄文人”,自己是沒有錢印書的,如果沒有明清書商的組織和印刷發行,這六大小說名著是不可能出版的,有的也可能不會寫出。明清書商對六大古典小說名著的出版和發行是有貢獻的。有的書商為使人更好地欣賞小說的藝術價值以易於推銷,還組織知名人士為之修訂和評點。《水滸傳》和《三國演義》就是如此。盡管金聖歎有腰斬《水滸傳》之嫌,但其修訂和評點,在思想性的藝術性上都比原作有所提高;毛宗崗的修訂和評點,使此書麵貌一新,揭開它小說美、人才美、軍事美的奧秘,使人們更好地認識這部不朽的曆名小說的美學價值,因而能吸引更多的讀者。毛本刊印後,獨步書肆,原作被束之高閣,可見毛本比原作更有魅力。又如《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原計劃寫此書一百一十回(或謂百零八回),但他大體寫了八十回後,由於家庭巨變,生活困苦,幼兒夭殤,憂傷致病,沒有完成全稿而“淚盡而逝”。幸有書商程偉元與高鄂合作,由高鄂續寫了後四十回,並於1791年將之出版了,不僅在藝術上有所提高,尤其是加深了原作的悲劇結局,使《紅樓夢》成為完整的藝術品,這部偉大名著因而能更廣泛流行於國內外。
最後要強調指出的是,古代有的書商為圖利,粗製濫印封建迷信、黃色淫蕩的壞書也不少,影響很壞。迄今黃色作品還在泛濫,如不取締,將貽害於人間。
我國古代建立顯赫功勳的商人有哪些
在古代,有不少讀書人,沒有官做,就先去經商,後來遇見明主始能發揮其才能,建立了顯赫的功勳。呂尚和管仲就是這樣的人。呂尚是個很有學問的士人,他是東海上人,曾遊說諸侯不為所用,而人總是要生活的,他開始種田,收割時連種子也收不回;於是,他去打魚,所捉到的魚抵不上買漁網的錢,年到五十,還是貧困得很,便去做小販,“賣食於孟津”,七十歲時,“屠牛於朝歌”(朝歌是商朝的首都),這說明他做生意的時間至少有二十年以上。後來老了,便隱居於海濱,常到海邊釣魚。到了九十歲那年,周文王經其釣魚之地碰見了他,與之談,知他有文韜武略,便拜他為師。
在他輔佐下,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文王死,武王繼位,尊為“師尚父”。呂尚竭智盡力,助武王消滅暴虐人民的紂王,開創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管仲也是個很有才能的士人。他是穎上(今安徽穎上縣)人,從少就通《詩》、《書》,懂禮儀,會駕車射箭等武藝。因家貧,便與好友鮑叔牙一起經商。《呂氏春秋》記載:“管仲與鮑叔同賈南陽,及分財利,而管仲嚐欺鮑叔,多自取。鮑叔知其有母而貧,不以為貧也。”後來二人從政,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二公子爭位。及小白立,是為齊恒公,公子糾死,管仲被囚。鮑叔推薦管仲,管仲得任政於齊,輔佐齊桓公稱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為什麼商人弦高能使秦軍退回
鄭桓公是鄭國的始祖。他被周封於鄭時,有不少商人跟他從周遷徙來鄭,共同披荊斬棘,開辟土地,建設鄭國。桓公與商人訂有盟約,誓辭說:“爾無我叛,我無強賈,毋或奪,爾有利市寶賄,我勿與知。”(《左傳-昭公十六年》)大意是說,商人不要背叛政府,政府也不向商人強買和掠奪;商人做買賣和有奇貨,政府也不過問。從史料看,鄭桓公到鄭簡公時,政府和商人都遵守這個盟約。正是靠這個盟約,政府和商人互相信賴、互相支持。
鄭國政府遵守盟約保護鄭國商人,鄭國商人也積極支持鄭國政府。《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記載:秦國派將軍孟明率軍偷襲鄭國,鄭國還不知情,可是,秦軍經過滑國時,恰巧鄭國大商人弦高趕著牛群要到周都城去做買賣,在這裏遇到了秦軍,弦高知道了秦國的意圖後,當祖國處於危險的時刻,他以鄭君的名義慰勞秦軍,先送上四張熟牛皮,隨後又送去十二頭牛,說:“寡居聞吾子將步出於敝邑,敢犒從者。不腆敝邑,為從者之淹,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意是說,鄭國國君聽說秦軍要經過敝國,派我送上這些東西以表慰勞。敝國雖不富厚,因貴軍行軍在外久,到敝國時,願意為貴軍備一天給養,為讓貴軍休息,夜間派軍為貴軍守衛。弦高在以鄭君名義慰勞秦君同時,立即派人駕驛車急回去向鄭君報信。鄭國當即整軍以迎戰。秦將孟明以為鄭國已知其動向,偷襲已不可能,如用強攻,而路遙後援難繼,於是順道滅了滑國後班師回去了。
從上麵的故事,可見在周時的鄭國政府和商人之間關係是密切的。鄭國大商人弦高很愛護自己的國家,因而其行動是自覺的。他知秦軍要偷襲鄭國,急中生智,假鄭君之名以犒秦軍,使秦軍以為鄭國早知其來意,以為鄭國早有備,偷襲之計難以得逞,隻好作罷。政府保護商人,商人愛護國家,傳為千古佳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