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3 / 3)

五、需要在包裝圖案上豐富多彩。應當適應消費者的文化水平、鑒賞能力和情趣愛好。

在設計商品裝璜時,應當麵向消費實際,在保質保量的前提下,搞好商品的包裝。

為什麼經商要“逢快莫趕,逢滯莫懶”

前幾年,當西服銷售“快”起來之時,“趕”西服的生產者和經營者可謂多矣,哪知沒過多久,西服銷售就“滯”了下來,大批質次和一般的西服都削價求售,成了“虧本生意”!“逢快莫趕,逢滯莫懶”,是指在銷售工作中,要善於準確地分析市場發展趨勢,做好預測工作,而不能單純見快就趕,見滯就懶。商品銷售的“快”和“滯”是相對的,快銷貨不會永遠快,滯銷貨也不會永遠滯。快銷貨因為其生產者和經營者增多,逐漸供過於求而成為滯銷貨;滯銷貨因為其生產者和經營者減少,逐漸使之供不應求而變成快銷貨。

所以“逢快莫趕,逢滯莫懶”,關鍵在於--“逢”,並非任何情況下都是如此。有時,見快就趕,而且趕得上行情,見滯懶做,而且不誤經營,那是完全應該的。因為,經營快銷貨避免滯銷貨是搞好商業經營的一條規律。如果不管什麼情況“逢快”、“逢滯”,就盲目做出決策,看不到“快”與“滯”的相對性和變化性,就變趕快為滯,避滯為慢,適得其反,就不能搞好經營。怎樣才能恰當地做到不積壓貨物,也不脫銷,又快時不趕,滯時不懶呢?

這就需要搞好商情預測,跟上市場變化的趨勢,通過調查研究,掌握市場行情,把商品的生產和消費情況摸準。由於市場的供求關係是受社會再生產過程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多方麵因素的影響,進行市場預測就需要研究這些因素發展變化的情況:一、搞清生產情況。生產決定著市場銷售的快慢,生產的多,開始就會銷售得多且快,生產增加到一定程度,滿足了市場需求而有餘,銷售就會由快轉到滯。二、摸清社會購買力的情況。這是指在一定時期、一定地區內全體居民和單位能夠用於購買商品的貨幣總額。三、搞清消費者購買需要的變化和購買力的投向,了解人們各方麵的需要變化。四、搞清同行業的經營規模、經營範圍和經營目標,以及銷量的大小。了解以上情況後,再作出進貨量的決策,這樣就可以避免盲目性。

為什麼日本許多商店開門時,經理和店員要列隊歡迎顧客

日本是商品經濟很發達、又是非常重視經營管理,講究經營藝術的國家。日本人創造了許多著名的、效益良好的經營方法。如鬆下一滴蜜的激勵和做顧客朋友的信念;本田公司的空中飛車,隨時為顧客服務的絕招;龜田商店的陪購製度;東京“有樂町西武”百貨商店的多樣化服務,每層營業廳都設有顧客休息室和茶點;等等。商店開門營業時,經理和店員在門口列隊歡迎顧客,也是其中一個方麵。上麵這些做法,一方麵是經營方法和藝術的表現;另一方麵也反映出他們對顧客的看法。有一位從中國去的人,曾經問過一位日本經理,他們在開門時為什麼要在門口迎接顧客?經理回答說:“顧客是國王,國王來了,當然要列隊迎接。您們古代君王來了,不是還要跪拜嗎?”“商品天生是平等派”。商品買賣雙方的關係,完全是一種商品交換中的平等關係,沒有強權,沒有暴力,也不能以勢壓人。作為顧客,他手中有貨幣,買什麼商品,買誰的商品,純粹是他自己的事,由他的意願來決定,他購買商品時,不僅是選擇價廉、物美、適用的,而且還希望在買的過程中得到一種愉快的精神(心理)享受,因為買東西既是為實現生活消費所需要的一個環節,又是生活的一部分。誰會願意“花錢買氣受呢”?顧客總是樂於到服務態度好、服務周到的商店去購物。當今市場,競爭是很激烈的,這種競爭落實到爭取顧客。正是由於這個緣故以及上麵所說的情況,日本商品的管理人員就抓住顧客的這種心理,以“列隊歡迎”的形式給顧客一種良好的感受,以便吸引更多的顧客前來光顧。

為什麼郭氏兄弟要丟豆子決定商店地址

在一般人看來,隻要決定在某條街上修一座商店,究竟是修在街的這邊,還是修在街的那邊則是無關緊要的事情。然而,永安公司的經理人卻不簡單從事,經過嚴密的分析和實地調查,找出了最佳位置。上海永安公司,1918年正式開業,是昔日南京路上的四大公司之魁首,由1907年於香港創辦永安環球百貨公司的郭氏兄弟開設。郭氏兄弟決定在上海南京路設立商業公司時,一些公司早已在那裏站穩腳跟,如福利公司、惠羅公司等。正當郭氏籌建之時,先施公司又搶先一步,於1914年開張,並在樓頂上樹起一個黑塔燈標,招徠顧客。對手如林,而且多有洋行作後盾,郭氏兄弟對籌建的每一個步驟都不敢疏忽,必須認真對待。

在選址問題上,他們作了周密的調查分析,日升樓(現南京路浙江路)一帶不僅較為繁榮,而且又是南北交通要衝,電車可直達北火車站,因此決定把公司修在這一段路上。但是,究竟把百貨大樓建在街的哪邊,是在路南好還是在路北好呢?郭氏兄弟沒有簡單從事,隨意決定,而是要把決策建築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他們雇來兩個人,讓二人從早到晚站在大街上,一個站在路南街角,一個站在路北街角,身邊每走過一個行人,就往口袋裏丟進一粒豆子。晚上回去後,把豆子倒出來數,豆子數就是一整天經過的行人數。這樣連續幾天,終於弄清了路南的行人比路北的多,於是最後作出了坐南朝北的決定。

為什麼他那麼重視一雙鞋的生意

對於一家堂堂的商店,少賣一件襯衣、一雙鞋,算得了什麼!何必為了多賣一件商品而煞費苦心?……一般人都是這樣思考問題的。但是一個精明能幹的生意人,卻決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小機會,在他的心目中,多賣一件商品的意義,遠遠大於這件商品所帶來的利潤。馳名中外的上海藍棠皮鞋店,其創始人張履安就是這種能以小見大的生意人。張履安1943年進瑞華皮鞋店學藝,得益於師傅指點,進步很快。1945年滿師後,他與人合夥租櫃台一個,經營皮鞋生意。最初僅36雙皮鞋,逐步發展,1948年開出“藍棠”鞋店。對於一雙鞋的生意,張履安自有他獨到的見解。他說:“積一才能累萬,一人滿意,一家人會來,一人稱心,一批人會來。所以,一雙鞋的生意也不可放過。”他不僅這樣要求店員,而且帶頭身體力行。1949年夏天的一個上午,一位衣著時髦的小姐急匆匆走進“藍棠”店堂。張履安迎上去,熱情地問:“小姐,買什麼鞋?”小姐兩眼在貨櫃上搜尋著,答道:“我要買一雙銀白色高跟風涼禮鞋,用來配淺色服裝穿。”哪知這天店裏恰巧沒有這種顏色和款式的涼鞋。小姐大失所望,十分焦急。一般人遇到這種情況,總是說:“請小姐到別處看看。真對不起!”張履安並未就此把顧客推走,進而問到:“請問小姐什麼時候穿?”“今晚我要去赴宴,今晚就得穿。”小姐一點不抱希望地回答。張履安卻一口應承下來說:“那好,請小姐下午4點來試樣,6點鍾取貨。”小姐一聽,又驚又喜,接著又擔心地問:“來得及嗎?”見店主胸有成竹地點了頭,她才滿懷希望而去。站在一旁的店員早傻了眼,等客人一走就議論開來,認為這次非砸鍋不可,因為不僅要得急,而且連這種皮革原料都沒有。張履安不慌不忙,布置安排完畢後,與幾位店員奔出店門,分頭去找原料。原料找到後,他們迅速劃樣,做楦,縫製,竟然按時交貨,信守了諾言。那小姐是誰?原來是大企業家劉靖基的小女兒。她穿上別致而又是剛做好的涼鞋,興奮得不能自持,在宴會上逢人便講。滿場的夫人小姐聽了無不驚歎,紛紛表示今後要去“藍棠”訂做皮鞋。就這樣,一雙鞋的生意,為張履安引來了一大批顧主。“藍棠”不隻服務熱情周到,而且質量上乘、款式新穎,“藍棠”鞋即使被水濕透了,幹後仍不變形。解放後,宋慶齡名譽主席、劉少奇夫人王光美、陳毅夫人張茜都在“藍棠”訂做過皮鞋。“藍棠”皮鞋得以行銷1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是沒有原因的。

為什麼說“有錢不買冷僻貨,有錢不置半年閑”

在1988年搶購風中,某君花了近300元買了一部縫紉機,可是至今沒用過一次。如果他當時不買縫紉機,而是把錢用來買股票或存入銀行,那麼,不僅本金至今還在,而且已經得到不少股息或利息了。所以說:“有錢不購冷僻貨,有錢不置半年閑”!“有錢不購冷僻貨,有錢不置半年閑”,對商業經營者來說,是要合理正確地發揮自己手中的錢(貨幣)的職能,讓貨幣在流通中充分發揮其一般等價物的作用,不買冷僻貨閑置起來。對於消費者來說,不要買在較長時間內用不上的商品,把錢積壓起來。貨幣同其它商品一樣,也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但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直接體現社會勞動,所以它又是區別於其它商品的特殊商品。

因為貨幣有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功能,人們總願持幣待購,持幣總是用來選購那些有利於生產或生活的商品,以維持自己所進行的生產、經營和生活消費。不應當用貨幣換來不利於生產、經營或生活的冷僻商品。因為這樣就使自己所持的一般等價物,變成了具體的商品,不能隨時用來交換自己所需的商品,而隻能等待把這種商品銷售出去後,換成貨幣才行;如果是自己使用這種商品,因為是冷僻貨,也要儲存起來待時而用,這樣就占壓了自己的資金,這是不劃算的。為了不買“冷僻貨”,還需要了解貨幣的各種功能應合理發揮的道理。貨幣有三種主要功能:一是價值尺度。二是流通手段,即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三是貯藏手段。貨幣退出流通領域,被人們保存起來。商品所有者出賣商品後不馬上購買新商品,就可以把貨幣貯藏起來,如果存入銀行還可以得利息。所以,經營者應買進易於銷售的商品,消費者應買在較短時間內要用的商品,以免積壓資金。

為什麼說“家有萬貫,不如開店”

如果有兩個人,家裏都有兩萬元,其中一個把錢放著,想用時就拿些來用;另一個把錢用來開了一個小店,每月能賺幾百元。那麼,經過一兩年後,前一個人的錢很可能已經所剩無幾,而後一個人隻要會經營,現有的錢一定比原來多得多了,這就充分說明了“家有萬貫,不如開店”。“家有萬貫,不如開店”,是說在商品經濟社會裏,不應當把資金閑置起來,應當把它作為商業資金,投入經營中,“將本求利”,通過不斷周轉,積累更多的財富。俗話說:“坐吃山空”。家有萬貫財,但是“死水怕勺舀”,如果一天天無休止地舀下去,總會有用完的時候。要想“家財萬貫”有增無減,就“不如開店”經營。家財變成商業資本後,就成為在流通中執行交換中介職能的資本,這種資本專門進行商品流通,即用貨幣取商品(進貨),再用商品換取貨幣(銷貨),按照“G-W-G′”的規律不斷運動,G代表經營預付貨幣,W代表商品,G′代表商品銷售後所獲得的大於原預付額的貨幣,G′與G的差額就是經營所得的利潤。如果這個過程不斷地進行循環就形成商業資本的周轉,如果這種周轉越多越快,“開店”經營的利潤就會越來越多。所以,“家有萬貫,不如開店”。

在封建社會,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往往把錢財藏起來,“不露財”。認為露財會丟財,於是便把錢一串串地鎖起來或埋在地下,以致串錢的皮條都腐爛了。這種現象今天雖然不見了,但社會上的一些閑散資金仍然得不到充分利用,有些人仍然把不少短時間不用的錢閑放在家裏。

實行商品經濟體製後,如果能把人們家中長時間不用的錢,用來開商店,或是用來入股購買企業的股票,則可以既為社會生產和商業的發展發揮作用,又可以使自己的貨幣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