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3 / 3)

在市場經濟中,它又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經濟現象。風險是各種不確定性因素引起而給風險主體帶來獲利機會或造成損失的可能性。商業風險的一個重要功能是約束商業主體行為。由於商業風險具有可能給商業主體造成損失的一麵,這就形成了對商業主體行為的約束。

在進行經營活動時,必須對外部環境時常加以關注,適應其變化。

在決策上,必須作周密的考慮與慎重決策,選擇最優的經營方案避免或減少損失。代理製在一定程度上以“平均利潤”原則,使買賣雙方分攤市場風險。代理製是一種信譽交易,它改變了傳統的現金交易方式。代理商按銷售額的固定比例提取傭金,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結算風險。因此,從全社會角度看,代理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和減小商業風險損失。

(3)降低流通費用的功能。

在當代,商品種類日益增多,銷售距離長,範圍也廣,以及替代商品的競爭激烈,從而使商品的相對銷售費用愈來愈高,大多數中小企業特別是小企業,其銷售量不大,又無力或不願投資建立自己的銷售機構,設置網點。對於處在買方市場或產品正處於成長期時,製造商則迫切希望采用代理製,以充分利用代理商的優勢,以求降低或鎖定銷售費用。

(4)保持市場占有率的功能。保持市場占有率,這是任何一個廠商都十分重視的問題,即使讓利也要保住市場。保住市場占有率的辦法很多,手段也不斷翻新,這就需要經營者耗費精力,有時還得不償失。采用代理製則往往可以保持市場占有率。

4這是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型工商關係之需要。一般交易是當買賣雙方交易完成後,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即終止。代理製則不同,它是流通企業通過合同等契約形式與生產企業訂立代理協議,取得“銷售權”,從而形成一種工商之間長期穩定的產銷合作關係。代理製能夠使廠家與商家的關係相對固定下來,有的甚至形成利益共同體,同舟共濟,互利互惠。對商家而言,過去一頭要抓貨源,一頭要抓客戶。實行代理製貨源穩定,隻要客戶多,銷路廣,效益就好。對廠家而言,過去一頭抓生產,一頭抓推銷。實行代理製,廠家主要集中精力抓產品質量,推進產品更新換代和技術改造,在適應市場需求上下功夫。這實際是一種產銷關係的重大變革,構造了新型工商關係。

什麼是貿易貨棧

貿易貨棧在我國是一種曆史悠久的古老的商業類型,迄今尚存在。遠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代就出現“駔儈”,即牙商或牙人。

在西漢時是指說合牲畜買賣的居間性商人。他們為買賣雙方說合交易,從中收取一定的傭金作報酬。這種居間商人,以後泛指牙商或經紀人。

在唐朝時,長安等地市場都廣泛設有“邸店”,即貿易貨棧。這種“邸店”,既代客買賣,說合成交,又兼營旅店、堆棧,供來往客商食宿並存放貨物。明代以後,“邸店”通稱為“牙行”,有的地方稱為“行店”、“貨棧”、“九八行”、“過載行”、“過塘行”。鴉片戰爭以後,列強入侵,商埠開辟,行棧有了迅速的發展,在一些通商口岸,一些專業性行棧發展更快,如江浙一帶的絲行,上海的絲棧、茶棧等。這些行棧主要做華商與洋商的中間商人。抗日戰爭以前,我國的行棧發展更為迅速,據當時河北、河南、山東、浙江、江蘇、北京等地16省、市的380個縣的不完全統計,共有行棧28444處,從業人員96625人。建國初期,為了溝通城鄉物資交流,疏通商品流通渠道,拾遺補缺,豐富市場供應,促進生產特別是農業生產的發展,曾積極利用這一傳統的商業類型。70年代末期,隨著經濟上改革、開放、搞活方針的貫徹執行,貿易貨棧又獲得了新生,並大量湧現。

貿易貨棧其經營的功能是溝通行情,暢通渠道;牽棧搭橋,組織交易;拾遺補缺,互通有無;吞吐商品,平抑物價;協調產銷,活躍市場。其性質是居間性、代理性、服務性的。它主要從事商業勞務活動,以聯係麵廣,信息靈敏,反饋快,交易靈活,購銷方便,服務周到等為特長,一方麵組織產銷直接見麵成交;另一方麵,運用函電等現代通訊手段為顧客代購、代銷。為便利業務的開展,它還為顧客提供倉儲條件,代為運輸業務,有的還設置旅店、食堂,為顧客提供生活方便。同時,它還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規模不同的物資交流會和商品展銷會,溝通城鄉物資交流。其重點經營商品有幹鮮果品、幹菜調味品、日用雜品、廢舊物資、小農具和其他土特產品。本著有利於促進生產,活躍市場,兼顧買賣雙方和消費者的利益之原則,價格隨行就市,按質論價。貿易貨棧在地理位置上,①設在農村土特產品集中的集鎮;②設在物資集散的中小城市;③設在銷售量的大城市,而又以前兩者最多。這些貿易貨棧起著集中、中轉、銷售商品的作用。其類型分為綜合性貿易貨棧和專業性貿易貨棧,並以前者為主。

什麼是批發市場

(一)批發市場形成的原因

批發市場是與零售市場相對而言的。它是指對經營的商品以批發價格進行批量交易,主要不針對最終消費者的一種商品交易場所。批發市場的形成從國外的情況分析,主要原因是:第一,城市化的發展使城市人口急劇增加,如何確保對消費者每日所必需的蔬菜、水果、禽蛋、肉類、水產品等生鮮食品的供應,成為城市發展的重大問題。但僅靠分散的農戶或農場主的生產難以滿足這一需要,必須吸引和集中廣大區域內產品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需要。批發市場的建立有助於解決此問題。

第二,由於生鮮食品需求彈性小,是消費者每日之必需品,但生產受各種因素特別是受自然條件如氣候變化的影響,市場易波動,特別是價格波動大。為了保證市場供應,減少不正當的市場操縱,就需建立批發市場對銷售者經營給予監督和指導。

從我國的情況來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批發市場的形成在於:

第一,在集市貿易市場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由於農村專業戶生產能力的發展,每次投放市場的商品數量大,為了節約費用,縮短銷售時間,加快資金周轉,提高效益,要求以批量形式盡快銷售商品,增加商品的集約能力。

在價值規律作用下,生產者、販運者、經營者,慕名而來,使市場規模越來越大,成交量和成交金額越來越高,形成批發市場。

第二,隨著鄉鎮企業、家庭手工業以及私營企業的發展,為之銷售產品形成了批發市場。同時,按照生產的社會分工之需要,在商品生產分工細化後,原料、配件要求就近交失。生產分工細化反映到流通領域,出現了專業市場的分工,一些原料市場、半成品配件市場應運而生。

第三,在傳統的商品曆史集散地或與當地的商品生產有著密切聯係,從而形成批發市場。由於曆史的沿傳因襲,在過去千百年曆史上,在某地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商品專業批發市場。

例如,河北安國就是曆史上有名的藥材交易市場。又如,安徽古城亳州藥市也是全國四大藥市之一。它是老子、曹操和神醫華佗的故鄉。全市藥材種植麵積多,地產藥材達140多種,城鄉藥材行、棧鱗次櫛比,藥材專業街和批發市場中,萬商雲集,成交額大,而一年一度的中藥材交易大會更是盛況空前。這種例子,在我國各省市都有。

第四,由於交通方便,地理環境優越,並且當地政策靈活,予以某些優惠,從而形成一批新的批發市場。

(二)批發市場的分類

1按所在市場特點來分類。

在我國,習慣上將其分為三種類型:

(1)產地批發市場。這類批發市場是在商品生產地區(大多是農村專業化生產和鄉鎮工業發達地區),以家庭工業、私營企業、鄉鎮企業和眾多的從事種植、養殖生產專業戶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它為推銷當地的產品和為當地提供原料服務。參加交易人員主要是生產者和販運者。

(2)銷地批發市場。這類批發市場是為適應當地消費者生產和生活需要而興起的。參加交易的人主要是販運者,也有消費者。

(3)集散地批發市場。這類批發市場主要是靠吸引外來產品進來,然後分流到其他地方去。參加交易活動的主要是生產者、販運者和生產地區廠家的推銷員等等。

2按所在城市人口和市場規模分類。其分為:

(1)中央批發市場。

以日本為例,在日本都道府縣,人口在20萬以上的城市或周邊城市構成的地區,經政府的農林水產大臣批準可開設批發市場。開設者為地方公共團體,如政府部門等。中間批發商要經開業許可,參加買賣者要經開業者承認。

(2)地方批發市場。

在日本,除中央批發市場外,麵積符合法定規定,經地方的都、道、府、縣允許而開設的市場。開設者和批發業者為地方公共團體、株式會社、農協、魚協等,其開業須經都、道、府、縣知事的許可。參加買賣的組織、個人,一般都經開業者承認,呈報知事。

(3)其他批發市場。

在日本,凡市場麵積不具備法定的規模,則為其他批發市場。

3按其經營業務劃分,可分為綜合性批發市場、專業性批發市場。

4按批發市場的開設投資來劃分,可分為:

(1)官辦的批發市場。有國家和地方共同出資的,或者地方各級政府共同出資。

(2)半官半民的批發市場。政府與民間團體各出資50%。國家無償投資,主要用於房屋、倉庫、道路建設。各種設備由開業者負擔。

(3)企業與個人開設的批發市場。國家不出資,開設者一般也是經營者。

(三)我國發展批發市場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批發市場也是商品市場,由於商品特性不同,市場組織形式也有很大差別。農產品尤其是鮮活商品產銷分散,有極強的時令性,品質又難統一,宜於走建立固定場所的批發市場路子。

2批發市場的宗旨應是服務。因此,批發市場應是服務機構,不應以盈利為目的。

3批發市場必須堅持公平、公開、公正的交易原則,必須實行規範化管理,既要求市場設施、環境規範;經營活動規範;管理工作規範。

4批發市場要成為商流、物流、信息流中心。

5批發市場的建設必須堅持“統一領導,統籌規劃,多方投資,聯合管理”的原則。全國性的市場應由流通主管部門、生產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共同投資,即聯合辦。地方性市場由政府指定某一部門牽頭,吸收有關部門參加,注意發揮商業、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作用。

6培育一支穩定的販運隊伍,積極搞好引缺瀉餘,活躍商品流通。

7建立信息網絡,加快商品產地與銷地的聯係,形居多層次網絡,為市場繁榮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