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交易所是一種大宗商品買賣的場所。它是現代市場經濟中結構最嚴謹的市場組織。依上市商品的性質不同,商品交易所區分為現貨交易所和期貨交易所。
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區分又不是十分嚴格的。有些交易所開始時隻作現貨交易,後來發展為隻從事期貨交易。也有些交易所既允許現貨交易,也允許期貨交易。商品交易所創始於英國,1571年在英國的倫敦創立了世界第一家商品交易所--英國倫敦皇家交易所。
在舊中國,上海、天津、南京、武漢、寧波等地設立了規模不等的各類商品交易所,以米、麥、雜糧、棉花、紗、布等大宗商品為交易對象。建國以後,80年代以來,我國先後在深圳、上海、鄭州、北京、天津等地建立了商品交易所。無論什麼類型的商品交易所一般都具有下列功能:①提供交易場所;②監督交易秩序;③傳播價格信息;④保證交易履約。
商品交易所的組織形式與管理係統有哪些
1公司製的商品交易所的組織形式與管理係統。商品交易所一般有兩種組織形式,即公司製和員製。由於組織形式不同,交易所內部管理係統的構造也不盡相同。公司製交易所是以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責任公司的形式設立的交易所。一般注冊為非營利的特殊企業法人。交易所以投資者認股或發行股票的形式來籌集資金。交易所的股票或股份可以轉讓,但不能公開上市。作為投資者他可以是交易所的股東,但他不一定是交易所的會員。公司製的交易所的最高權力機構是董事會,董事會由股東大會選舉產生。董事由股東大會選舉產生有一定任期,如任期四年。每個董事應在任期的最後一年所召開的年會上離職。
在每一個董事離職的大會上,交易所應選舉一人頂替空缺。如果董事要求重新當選,除非在會上決定不填補空缺或他所提之要求被否決,否則他將重新當選。董事不是交易所職員,不計報酬。交易所的行政管理工作由總裁負責。總裁依據職位成為當然董事。總裁及其他高級行政職員由董事會聘請。董事會也可以從他們之中選舉一位代理總裁,可任職直到董事會所決定之時間,但隻要他是一個董事,就可以重新當選。商品交易所下設一些專門性委員會,如期貨市場委員會、資格委員會(對董事會負責)、交易廳委員會等。
2會員製的商品交易所的組織形式與管理係統。會員製交易所是由交易所的會員共同出資興建的,但又是非營利性的組織。交易所建設資金及營運資本由會員以繳納會費的形式來籌集。當交易所的收入有所結餘時,出資者或會員不享有回報的權力。當交易所的收入出現虧空時,出資者或會員必須以增加會費的形式予以承擔。交易所所有同類型的會員都享有同等的權利並承擔同等的義務。交易所會員選舉產生理事會或董事會為交易所最高權力機構。交易所下設的各種專門委員會有權對理事會提出建議,協助理事會工作,並行使其具體職責。交易所的日常事務由總裁負責。每一個交易所設有三大部分,即監督部門、計劃與發展部門、結算部門。
在美國和日本,商品交易所一般屬於會員製的交易所,而在英聯邦國家商品交易所一般為公司製交易所。
商品交易所的商品交易方式有哪些
商品交易所的交易方式可以區分為傳統的手式交易方式和電腦(電子計算機)自動交易方式。
1傳統交易方式。
(1)交易指令通過電話或電傳方式傳遞到各公司設在交易大廳內的接收站,由接收員亦為業務員蓋上印記,即時間印記後,通過手式或者由跑單員迅速將指令交給本公司在交易所F內的出市代表,再由出市代表相互之間公開競價成交。
(2)出市代表。出市代表包括三種類型:一為替客戶執行指令的場內經紀人;二為替自己所屬公司進行交易的場內交易員;三為專門為自己帳戶進行期貨投機交易的自營商。自營商又可分為三類。一類是指隻進行當天平倉期貨交易的當日交易者。二類是指持倉數日或數星期後才對衝其在手多頭或空頭交易部位的期貨部位交易者。三類是指隻進行當天交易,以利用微小的與短期合約價差以獲利為目的的黃牛交易者,俗稱搶帽子者。不同公司的出市代表應身著不同顏色的服飾,並在胸前佩帶自己姓名縮寫的標牌。但在同一個交易所內,不允許出現兩個同名同姓的縮寫。替自己所屬公司或自己帳戶從事交易與替客戶從事交易的出市代表,其胸牌的顏色不同。一個出市代表可根據胸牌的顏色判斷出交易對手是自營還是替他人委托經營。如果一個出市代表既自營,又替他人經營,那麼他的胸牌正反兩麵顏色是有區別的。
在不同的場合,他必須顯示不同的顏色。
(3)出市代表在交易池內以口頭表示法來買賣合約時,賣方先喊數量,再喊價格;買方則總是先喊價格,再喊數量。如用手式表示法,在各交易所沒有統一的規定。
(4)交易達成後,買賣雙方必須將該項交易的要點寫在各自的交易卡上。交易卡上的項目,一般包括合約交割月份、價格、交易者姓名、交易對手的姓名或標記(與胸牌一致)、交易對手結算機構的名稱,以及達成交易的時間、代號。交易卡填好後,放在交易池的台階上,由本公司的跑單員送到接收站,並回報本公司。
(5)成交,在交易所限定的時間內,買賣雙方必須向位於交易池旁或交易池內高台上的交易所市場報告員報告成交情況。交易所內市場報告員再將交易信息輸入交易所計算機處理係統,經過其加工處理後輸送到交易大廳內的價格顯示版和交易所內的閉路電視係統。目前,美國各大商品交易所仍然采用這種傳統的交易方式,但在日本,采用傳統交易方式的很少,即使采用也和上述傳統交易方式有重大區別。
在上述傳統交易方式中,期貨交易是在出市代表之間公開競價成交的,交易所則不參與交易活動。但在日本則相反,期貨交易采用“拍板”方式進行,其程序類擬拍賣行的拍賣行為。具體做法是:開市後,由交易所的主持人站在交易大廳一高台上,由他首先臨時約定價格,以此邀請出市代表進行交易;各位出市代表麵對交易主持人,用手式表示自己要買入還是賣出合約的數量。這時的出市代表實際已分成“買入集團”、“賣出集團”。如果“買入集團”要買入的合約數量總和超過“賣出集團”願意賣出的合約數量的總和,則主持人就適當提高臨時約定價;反之,則降低臨時約定價格,直至“買入集團”願買與“賣出集團”願賣的合約數量相等時為止,這時交易主持人立即拍板成交。交易結束後,出市代表立即向高台上的交易所記錄員提交買賣申報書,經與高台上的交易所帳本或計算機數據對照確定之後,交易所進行結算。這種方式又稱為“單一約定價格製”。其特點是交易者之間不直接進行競價,而是通過“集團競爭買賣”後成立單一約定價格。
2計算機自動交易方式
傳統交易方式能創造交易所熱烈的氣氛。但有的國家例如日本,以計算機交易方式取代傳統交易方式。計算機自動交易方式有三種具體形式:(1)單一約定價格製。由會員一齊輸入賣出合約和買入合約,由交易所的交易主持人不斷調整臨時約定價格,直到買入和賣出合約數量一致,以雙方滿意的價格使全部交易成交。這種方式主要用於期貨交易。(2)複數約定價格製。
在開盤或收盤期間,會員輸入的定單沒有時間上的差別。作為同時交易處理。賣出合約由較低的價格向較高的價格推移,而買入的合約由較高的價格向較低的價格推移,最後以買賣合約數最多的價格達成交易。價格一旦確定後,其後的價格定單不成立,而成交的價格則相同。這種方式主要用於選擇權交易的開盤或收盤期間。(3)公開叫價製。具體做法是會員輸入的定單按時間優先和價格優先的原則成立交易。這種方式主要用於開市與閉市之間的選擇權的交易。與傳統交易方式相比較,計算機自動交易方式之優點在於:①交易、結算與信息發布由計算機係統自動處理,能提高效率和精確度,減少諸如填單、報單等手續和失誤率。
②方便了會員。會員可將交易所中央計算機處理裝置相聯係的計算機終端租回本公司從事期貨交易活動,這不僅方便會員,也節約了交易場地和人員。
為什麼被人看不起的零售業能一躍成為耀眼奪目的明星
在世界上有影響的美國“幸福”雜誌上,根據美國國內各公司的業績曾進行評選,其結果要公布兩份500家大公司名單:一個為500家大工業公司,一個為500家大服務公司。1995年,則情況有了變化,在公布的500家大公司的名單中,既有工業公司,也有服務性的公司,排名不再以銷售額或資產為依據,而統一以年收入為標準。其中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在1994年以年收入1549.512億美元名列榜首。而沃爾一瑪特百貨公司以年收入為834.124億美元雄居第四位。
在1994年美國100家大公司排名中,除沃爾一瑪特以外,西爾斯一羅巴克公司、美國百貨公司、五月百貨公司、溫一迪克百貨公司等,都榜上有名。零售商業曾是被人瞧不起的行業。盡管在許多國家,它作為最大的單一性行業,占用世界7%-12%的勞動力,其業務觸角延伸到每一角落和每個人。但是,零售商業卻總是被當做不需要多少技巧,業務簡單而又沒有發展前途的行業。然而,就在過去的15年中,這種狀況有了改變。像美國的沃爾一瑪特百貨公司就是世界一流的折扣連鎖商店。它的零售量比供貨給它的任何一家廠商都大。它的零售額與利潤均以每年18%的速度在增長,預測1995年底,它的零售總額將接近1萬億美元,到公元2000年,它有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或零售公司。
在當代,許多大型零售公司先是在國內發展,然後再到國外開拓,最終成長為世界上龐大的零售公司,敢與全球範圍所有廠商或公司競爭,有的甚至超過它們,成為耀眼奪目的明星。這種現象發人深省。零售商業處於商品流通第一線,直接關係到商品價值和使用價值的實現。零售商業又是“窗口”行業,是一個國家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窗口”。零售商業又關係到千家萬戶,“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老百姓天天離不開它。所以,零售商業擔負著促進生產,繁榮市場,滿足人民生活多方麵需要的繁重任務。
從我國的情況而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零售商業獲得了很大的發展,舉世矚目。但迄今仍存在許多問題,例如:1從整體上看,我國零售商業還欠發達。早在1957年,我國社會商品零售額僅為474億人民幣,當時平均每千人擁有網點12個,1994年,全社會商品零售額達15900億人民幣,是1957年的30多倍,但平均每千人擁有的網點僅為11個。這是其一。其二,據《亞洲華爾街日報》的報道,美國的一家市場研究公司,最近對中國尚不發達的零售結構作了一次調查,其目的是測定大批量生產的日用消費品在中國的銷售麵究竟有多廣,以及這些商品在零售店貨架上的貯量。該公司研究員花了一年的時間跑遍了除海南省以外的各個省位,據稱他們的調查可反映94%的中國人的情況。這項調查顯示,盡管中國現代消費品越來越多,但出售這些消費品的商店在中國的數量仍不多。中國約有1290萬家商店,其中隻有390家在城市,其餘則分散在各地的城鎮和廣大鄉村。經營暢銷消費品的商店(包括包裝食品、飲料、香煙、個人保健用品)隻占中國商店總數的1%,大多數跨國消費品製造商進入中國市場後集中在上海、廣州和北京等大城市,這對整個中國市場來說仍然是一小部分。該調查涉及53個品種,從罐頭水果、蔬菜到洗滌劑等。
在食品方麵,50%的商店出售方便麵,但西式早餐食品隻有5%在店內有賣。除西式快餐連鎖店,國外的包裝食品打入中國市場較不容易。西式飲料如可口可樂、速溶咖啡,10%的商店能見到,僅8%的商店有袋泡茶。此外,出售口香糖、各類糖果和巧克力的商店分別占45%、37%和33%。化妝品和清潔用品在中國已打開了銷路,在被調查的商店中,有57%銷售香皂,51%銷售牙膏和牙刷,41%的商店有洗發膏,16%的商店有潔膚霜和護膚品,有剃須刀的商店占12%,而有除臭劑的商店隻有3%。《亞洲華爾街日報》上述報道,可能有旁門左道之說,但就說明中國存在尚不發達的零售結構這一點而言,卻是事實。其三,從購物環境看差距甚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地的大中城市商業區建設突飛猛進,許多現代化的商場崛起,但現有的商業設施卻顯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