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2 / 3)

在北京的王府井大街的百貨大樓、西單大街的西單商場,以及上海南京路,有人做過測定,日客流量均在每平方米約10人,真是人流如潮,前擁後擠。這與經濟發達國家的商業區客流量每位顧客擁有數平方米的購物環境相比,差距甚大。2組織化程度低。(1)我國零售商業經營類型或組織形式單一,結構不合理。多年來,我國零售商業始終難以邁出“百貨商店”這一商業發展的“初級階段”。1992年,僅百貨商店、綜合性商店、個體百貨商店達920萬個,占社會零售商業機構總數的90%以上。

在我國,無論是大中城市,還是城鎮農村,零售商業經營類型基本上以“大而全”、“小而全”的綜合性百貨商店為中心。近年來,我國又出現大型百貨商店熱,檔次很高,裝修豪華。這種形式的發展雖然能吸納社會一部分購買力,滿足消費者和促進城市商業中心的繁榮,但還是難以適應目前多元化、多層次的消費需求。應當指出,在當代麵向大眾仍然是商業經營的主流。消費者的收入結構呈“金字塔”型,即塔型結構。有錢的總是少數,收入有限,用錢需要精打細算的人占絕大多數,何況我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均產值和國民收入很低。

以經濟大國自稱,“民富”飲譽天下的日本國,人湧如潮的還是廉價商店。就是在享有“購物天堂”,商業商度繁華的香港,“便利商店”仍然星羅棋布。

盡管近年來我國城市中專業店、專賣店、方便店有了較快的發展,但目前還外於零星分散,功能不全,沒有形成獨具特色和規模優勢的階段。所以,推進商業經營類型結構的調整和合理化已刻不容緩。(2)規模經營差。目前,我國零售商品額年增長的速度較快,商業網點和人民在不斷增多,有一些零售商也形成了一定的規模。

以1993年為例,全國各類商業網點1350萬個,從業人員4000萬人,零售商業網點有210家,銷售額達到1.2億元,其中100家最大零售企業銷售額達520億元。但從近幾年我國商業發展現況分析,實力雄厚的大型零售商業企業,通過自己加大投入,獨立自成體係運行。但目前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這種一店自成體係的孤立經營,很難發揮其潛在的優勢,而那些孤立分散的中小零售企業,特別是一些小型企業,普遍存在資金短缺,投入不足的問題,更難得到相應的發展。要實現資本經營大規模化的要求同零售活動的分散化、個性化有機地相結合,創造出既不違背零售經營本質要求,又能實現大規模零售經營模式,獲取規模效益,進一步推動我國零售商業向現代化、產業化的方向轉變與發展,使我國零售商業在眾多的產業中,成為一個光彩奪目的新星,則值得我們重視和研究。

什麼是百貨商店

什麼是百貨商店?各國對其定義大體上是相同的,但表述不同,規定各異。

以日本、美國、英國、法國為例:在日本,百貨商店是指在一個建築物中,集中若幹個專業商品部,向顧客提供多種商品和服務的大型零售企業。按日本政府的通產省的規定則是,從業人員超過50人,銷售麵積至少為1500平方米(大城市要超過3000平方米)。

在美國,有的學者認為:百貨商店一般銷售幾條產品線的產品,尤其是服裝、家具和家庭用品等。每一條產品線都作為一個獨立的部門由專門采購員和營業員管理。按美國政府的商務部的定義則為:百貨公司是指年銷售額在500萬美元以上,經營消費者需要的各種服裝、紡織品、家用陳設品、家具以及家用電器等等,其中服裝和紡織品的銷售額至少要占銷售額的20%的零售商店。

在英國,則是指設有多個商品部,營業額的實現至少要覆蓋五個大類的產品,並且至少雇用25人的零售商店。

在法國,百貨商店是零售商業企業,擁有較大的銷售麵積,自由進入,在一個建築物內提供幾乎所有的消費品。一般實行櫃台開架售貨,提供各種附加服務。每一個商品部都可以成為一個專業商店。銷售麵積至少為2500平方米,至少有10個商品部。

在我國,百貨商店或百貨公司、百貨大樓、百貨商場是指經營範圍廣泛,商品俱全,能提供多種服務的零售商店。依其規模有大中小三類之分:大型百貨商店營業麵積5000-10000平方米以上,職工500-2000人以上,經營品種達15000-40000種以上。中型百貨商店營業麵積1000-2000平方米,職工達200-400人,經營品種10000種左右。小型百貨商店營業麵積200平方米左右,職工從10多人至幾十人不等,經營品種幾百種至數千種。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百貨商店有了長足的進步與發展,在購物環境上作了很大的改善,在優化服務上作了很大的改進,年銷售額也迅猛增長。據統計在10多年前,全國銷售額上億元人民幣的百貨商店僅在10家左右,而迄今大大超過。僅北京市1994年銷售額過億元的百貨商店就有40家左右。還有許多家銷售額突破10億元人民幣大關。它們當中既有馳名老店,如上海第一百貨商店、北京市百貨大樓等,又有一些後起之秀,如北京市的城鄉貿易中心等等。

為什麼說百貨商店的產生是零售業的第一次革命

1百貨商店的產生是零售商業的第一次革命。

在19世紀以前,零售商業經營規模小,品種有限,服務有限,經營策略陳舊。隨著工業革命的產生,商品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工業革命不僅帶來了機器大生產,也開創了人類的物質文明,使社會生活方式豐富多彩,衝擊了人們的消費觀念。一些人追逐財富和享受,社會的有產階層的消費量也大增。如何在一個屋頂上或在一個店鋪內,讓消費者買到吃、穿、用、住、行各類消費品,以改變傳統的經營類型呢?可實行全新的經營策略,如讓顧客自由進入,商品明碼標價,實行退換貨製,實行薄利多銷等等。持有這個想法的法國人阿裏斯蒂德-布西科,於1852年在巴黎創辦了“好市場”商店。這就是世界第一家百貨商店。這個商店的開業獲得了成功,營業額大幅度上升。由此,在巴黎,隨後幾年相繼出現了一些百貨商店,如盧浮百貨商店(1855年)、市府百貨商店(1856年)、春天百貨商店(1865年)等。美國、英國、德國也出現一批仿效者,一段時期後,風靡全球。

在我國,有名的百貨商店以1918年由郭氏兄弟在上海市創辦的永安公司最為著名,該店營業麵積達1萬多平方米,裝修考究和豪華,經營品種達1萬種以上。

2百貨商店的主體組織形式。百貨商店的主體組織形式有以下三種:(1)獨立式的百貨商店,即隻此一家,別無分號,獨立經營。(2)連鎖式的百貨商店。指以一家大百貨商店為龍頭,並在外地開設若幹分店。這些分店歸這家大百貨商店所有,進行集中管理。(3)集團式的百貨商店,即由若幹個獨立經營的百貨商店組成一個集團,並由一個最高的管理機構統一管理。

3百貨商店之優缺點。百貨商店出現100多年來,在世界各國發展迅速,成為零售商店的主要經營類型之一。其優點是:①擁有各式各樣的貨品供顧客選購。顧客可以在同一店內采購不同商品,以節省顧客的時間和精力。

②百貨商店客流量大,全日保持人來客往,氣氛熱烈與興旺,可以刺激購買。

③資金雄厚,並能羅致大量人才,分工合作,研究推銷方法,不斷創新增強管理能力。④重視商譽。對於出售商品的品質在采購時就慎重選擇。⑤有優良的購物環境,通過內部店堂設計與商品陳列,吸引大批顧客購買,並能夠廣泛提供各種服務,以促銷售。百貨商店之缺點:①過於龐大,管理複雜。

②經營費用高,失去低價競爭機會。

③開設一間百貨商店特別是大中型店,投入資金大,如果策劃失誤,其效益不會理想。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的百貨商店的銷售量與獲利能力有所降低。其原因是多方麵的,如市場競爭的加劇,經營費用的增加;售價上升無力與折扣商店、廉價商店競爭;市中心區交通堵塞,停車困難;市郊購物中心的興起,顧客的興趣轉移等等。

這些原因使得許多百貨商店為求生存,不得不采取許多應變之對策,其措施主要有:

第一,使用現代化手段,如廣泛采用電子計算機係統,如自動收款機、電子采購與供應係統、核算係統、監控裝置,減少人工成本,改善經營管理。

第二,促銷術爭奇鬥巧。國外一些百貨商店在麵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極端重視開創新的促銷方法或手段,以爭奇鬥巧的招數來吸引顧客。下麵試舉幾例:

[例1]在紐約市的中央公園廣場旁,有一家廣場百貨商店。它常年雇請一個小型音樂舞蹈藝術團(隻有10人),於每星期三至星期五在門前表演,許多年輕人喜歡這些流行音樂舞蹈表演,過路時無不駐足觀看,在觀看表演完畢後,都要進商店逛一逛。該店店主認為,他們所采取的這種做法付給藝術團的報酬,比起增加商品銷量後的贏利是微不足道的。

[例2]節日減價銷售。這是國外許多百貨商店普遍采用的促銷方法。

以美國為例,美國有各種全國性和地方性的、全民性的或隻局限於少數民族或少數人群的節日(多達160多個)。現在這些節日活動幾乎都帶有商業色彩。每逢節日,許多商店在電視、報刊、電台的廣告上介紹各種出售商品。節日期間銷量猛增到10%-50%。隨著銷量增加,利潤自然上升。

[例3]美國的匹茲堡、明尼阿波利斯等城市的一些百貨商店經常舉辦由婦女顧客自由參加的講座,其中有諸如怎樣化妝,怎樣著裝,怎樣折疊餐巾等內容,婦女顧客利用午餐時間(一小時左右的時間)免費學到一些生活技能和家務常識、保健常識等,還能領到商店分發的商品資料。這些促銷方式很自然。當顧客離開商店時當然會想買一些與講座內容有關的商品。據考夫曼百貨公司計算,它通過講座吸引了108萬長期顧客,僅在1993年3月舉辦的一次講座後,幾天內就銷售出2800萬美元的化妝品,相當於該店一個月銷售化妝品的1/3以上。

[例4]以“誠為本,善為標”的信條促銷。

在紐約,梅端百貨公司的大廳內,一直設有一個小小的谘詢服務亭。每當顧客沒能買到他想要的商品時,它會指引你去另一家商店。這種與競爭常規相悖的做法,不僅得到顧客普遍的好感,同時也贏得了競爭對手的信任的尊重。其回報是該店顧客與日俱增,每當遇到困難時許多對手主動伸出援助之手。這種“我店沒有他店有”的秘訣,發人深省。

[例5]日本西武百貨公司,根據“我們不是第一,隻是第二”的思路,出售“瑕疵品”,創造了數百億日元的暢銷紀錄。他們在銷售“瑕疵品”時,毫不隱瞞地向顧客說明為什麼賣得這麼便宜,毛病在什麼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