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3 / 3)

連鎖經營為什麼有這麼強大的生命力?連鎖經營為什麼能成為當代零售商業發展的主流?連鎖經營為什麼是零售商業或流通產業的又一次革命?這就需要從經濟學上全方位、多視角地加以論證。簡言之,我們說它有三大優勢,具體而言,我們說它有“七大有利”與“三大變革”。

所謂“三大優勢”是:降低風險,減少宣傳費用和貨源有保證。

第一,降低風險。如果開設零售店采用獨立辦店,這要冒相當大的風險。而作為一個連鎖企業集團中的一員,便可以減少風險,也可以減少很多經營中麵臨的困難與問題。因為,有一個大的連鎖企業集團作後盾,作靠山,既可以獲得很多現成技術設備,還可以獲得完善的管理與供應係統,在日常經營活動中,就不必為經營問題傷腦筋。這是連鎖企業對於投資者最具有吸引力的條件。

第二,減少宣傳費用。對於一個獨立經營或獨立作戰的零售商店來說,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在短的時間內打響招牌不是易事。如果加入一個連鎖企業集團,由於集團有統一的宣傳費用,策劃統一的宣傳形式,這樣每個分店都可以不必為宣傳而費周折。如果加入一個早已在消費者心目中頗有影響的連鎖企業集團,還可以輕而易舉貼近消費者。作為連鎖集團,為了競爭和促銷之需要,必然要為提高知名度而發起種種宣傳攻勢。而宣傳費用由總公司負責,當然其中也來自各個分店。企業規模越大,分店越多,廣告宣傳的收益越大,相對而言,每家分店付出的費用則少。

第三,貨源有保證。由於連鎖集團資金實力雄厚,一次采購量大,供貨廠商自然會優先保證供應。這就不會造成商店俏貨短缺。這是獨立經營的商店或獨立經營同具規模的商店所沒有的優勢。連鎖店集團都有自己的配送中心和物流設施,在送貨時間上一般都有保證,因此,其每一個連鎖商店不必為貨源擔心,不會出現缺貨現象。國外的學者把連鎖商店的出現稱為零售商業的第三次革命。

其三大變革,創造了零售商業加入現代產業行列的模式。所謂三大變革是:

第一,經營原則的變革。連鎖經營製度要求企業經營和營業操作高度統一、規範化、標準化。這種經營原則是盡力方便顧客購買,滿足其日常基本生活需求,追求大眾消費市場。此原則與傳統零售業不同。傳統零售業的基本經營原則是追求“新、奇、特”。因為,零售業的生存、發展的前提條件是盡可能多地擁有顧客。而顧客是個體消費者,其購買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感性支配的,因此,商店的經營內容、經營方法以及店容店貌的與眾不同是吸引消費者的最好方法。因此,追求經營上的“新、奇、特”必然成為傳統零售業經營的一項基本原則。

第二,經營模式的變革。連鎖經營是以大眾化消費市場為對象,以高度統一化、規範化、標準化經營為經營原則。其經營模式具有以數量管理為主的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特點。一個連鎖店確定經營內容和規模的依據,主要從實際量化數據(即現實商圈內消費者人口及結構、收入水平、交通狀況、商品采購以及銷售費用等變化情況)出發,以此為基礎製定完全以數量目標表現的營業日程表。

在行業管理上,連鎖商店重視的是員工行為的規範化、標準化,而不是它們個性的能力和技能發揮。而傳統零售企業確定經營內容和規模的依據,主要是經營者對市場的感性認識,即經營者預計的消費趨勢和市場走向。經營計劃的製定和實施也是以經營者這種感性認識為基礎的“預期計劃”和實現這種“預期計劃”的不斷調整過程。行為管理主要以員工的個體行為和操作技能為對象。這種經營模式反映的是以難以數量化控製的感性認識為基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特點。因此,不確定因素很多。

第三,營業體製的變革。傳統的零售業,無論是獨立式單店鋪企業,還是多店鋪分店製企業,每個店鋪同時都在承擔兩種職能即買進(采購)和賣出(銷售)。這是傳統的商人特征在現代企業中的延續。而連鎖經營製度使零售經營實現了這兩種職能的專業化分離,即總部負責買進,各商品部對該類商品采購成本和成本利潤率負責。店鋪隻負責銷售,對銷售費用和銷售利潤率負責。這種職能專業化分離,打破了零售業店鋪買賣一體的營業體製,使零售經營更接近現代產業的要求。

連鎖經營是現代零售業的主流

當今世界,雄踞世界零售業巨頭的大公司都實行連鎖經營。這絕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有其必然性。一方麵,說明它是現代商業流通規律的客觀反映;另一方麵,說明它是現代零售業的主流。之所以成為主流,這是與它本身獨具的優勢分不開的。對於連鎖商店的定義,不同時期、不同的國家其表述不同。

以美國為例,有的美國經濟學家表述為:連鎖店包括兩個或者更多的共同所有和共同經營的商店。它們銷售類似的產品,實行集中采購和分銷,還可以利用相似的建築風格。

以日本為例:日本通產省流通研究會在60年代末的表述是:連鎖店的實質,是處於同一流通階段,經營同類商品或服務,由同一資本經營並在同一個總部的(由兩個以上店鋪組成的)零售企業集團。日本商業學會的定義是:散置在各地的多數零售商店,構成一個整體的單一企業,在中央機關的管理統治下,不僅采取統一的商品經營,而且也采取在外形上、內容上各店也相同的標準化經營方法。這個組織或構成這個組織的每個零售商店就稱為連鎖商店。

在國際上,目前被引用較多的是“國際連鎖商店協會”在其首屆年會上所通過的定義:“一個資本直接經營兩家以上零售或飲食店鋪的企業形態。”這一定義,實則是引用美國商務部早期的表述。上述定義的表述有其共性與差別。共性是都強調連鎖商店是一個資本統一經營和管理眾多的零售店鋪的企業組織。差別則反映在對統一經營的範圍和總部的職能上。

作為連鎖商店要發揮連鎖效應,真正成為連鎖店,必須具備的經營基礎則是:

(1)理念連鎖。這是經營方式、經營設想的依據。其理念是以消費者的立場作出發點,服務目標顧客,即提供消費者以“舒適的環境”,“方便的服務”,“衷心的關懷”,“流行的消費”等等。

(2)CIS連鎖,即企業識別係統連鎖。它要求保持所有店鋪經營商標的一致性,樹立統一形象。要求一方麵便於消費者識別,加強認知程度;另一方麵,每當連鎖商店達到一定規模時,使消費者產生信賴感。消費者不隻是購買商品,同時還在追求一種服務。

(3)商品組合服務連鎖。連鎖店的商品經過精心的挑選、整理、再加工,並配以各式不同的小包裝,形成標準化,以當地消費者需求作最佳的商品組合,並不斷更新換代,以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其服務也經過策劃,對所有消費者提供一致的標準化服務。

(4)經營管理連鎖。其經營戰略與策略,由總部統一研究、統一策劃,提出共同的要求,令其規範,並對分店授權,由其具體實施。

什麼是正規連鎖店

正規連鎖店是連鎖店的基本形態。企業規模大,如美國著名的“西爾斯”公司,日本大榮集團中的“大榮株式會社”都屬於這一類連鎖商店。它指對同屬於某一資本的多個店鋪的統一經營。總部對各店鋪擁有全部所有權、經營權、監督權,實施人財物與商流、信息流、物流、資金等方麵的統一管理。正規連鎖有的稱為聯號商店、直營連鎖。正規連鎖是作為資本擴張,擴大市場占有率,甚至形成壟斷形式的產物。它是一個大資本家通過收買中小資本的企業所有權而實現多店鋪統一經營。

其主要特點是:

①多為大型企業和店鋪。

②所有成員企業必須歸一個公司、一個聯合組織或單一個人所有。

③由總部集中領導、統一管理,分店的業務按總部指令行事。

④實行統一核算製度,工資獎金由總部確定。

⑤各成員店鋪不具備法人資格。

⑥成員商店經理是由總部委派的雇員而不是所有者。

⑦各分店實行標準化經營管理,如商店規模、店容店貌、經營品種、商品檔次等等。

正規連鎖店的上層組織形式是:

①由母公司直接管理,不另設總部。

②設立總部,由其管理連鎖店。

大型正規連鎖組織體係有三個層次:上層是公司總部,負責整體事業的組織係統;中層是負責若幹個分店的地區性管理組織和負責專項事務的事業部組織;下層是各分店或成員店。正規連鎖經營的類型又有各種形態,如超級市場、百貨商店、專業店、折扣店、飲食店等等。正規連鎖的優點是:可以統一調度資金,統一經營戰略,統一開發和利用整體性事業;具有雄厚的實力,有利於同金融機構、生產廠家打交道,增強競爭優勢;在新技術產品開發與推廣、信息管理現代化方麵,易於發揮整體優勢;能聚集一批優秀人才;眾多的成員店遍布各地,深入消費腹地,利於擴大銷售。正規連鎖的缺點是:各分店自主權小,利益關係不緊密,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也受到限製;大規模正規連鎖商店係統,管理複雜,易產生“官僚主義”,增加經營費用;一旦決策失誤,那麼整個連鎖企業就要受到牽連,每個商店都無法逃脫。這樣的事例很多,下麵試舉一例。1859年,喬治-亨廷頓-哈特福在美國紐約創建了一家企業,到1869年,已發展為11家商店,並正式定名為“大西洋和太平洋茶葉公司”,即表示從美國的東海岸擴展到西海岸。但從1972年後,作為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的威廉-J-凱思,決定把所有的聯號改成超級廉價商店,開始了一場號稱“經濟實惠之源”或簡稱WEO(Where

Economy

Originates)的變革。這個變革的主要內容為:一是90%的商品降低了價格。二是商品的種類減少了。由於執行WEO的變革,公司每況愈下,雖經換馬(換領導人)但仍不能擺脫困境。1979年初,德國最大的食品零售商之一的滕格爾曼集團公司,以每股7.5美元的價格買下了這個創辦達120年之久的正規連鎖性質的大公司。其經營情況也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