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2 / 3)

特許的加盟製度

即有一套嚴格的標準和規範:首先,分店的建立。每當開一個分店,總部都是要自行派員選擇地址,組織與安排店鋪的建築、設備和內外裝璜。其次,特許經營者與公司簽訂合同後,就必須先付一筆特許權定金,總額為4.5萬美元,其中一半用現金支付,另一半以後上交。此後,每年保證上交銷售額4%作為特許權使用費,另加占銷售額8.5%的甚至更多的租金。此外,必須拿出銷售額的4%,或者從每一美元利潤中提取16美分作為廣告費用。再次,關於合同,即特許權合同使用期為20年。公司對分店負有以下責任:在公司開辦的漢堡包大學培訓員工。最後,貨物分銷,即麥當勞公司不是直接向分店提供餐具、食物原料,而是與專業供銷公司簽訂合同,由它們向各分店直接送貨。

向海外開拓市場

在海外發展連鎖店采取三種方式:①直營方式,即公司直接投資海外,建立分店。

②特許經銷,即公司或子公司將經銷權授予特許人,由特許人辦店經營。

③聯合投資,即由公司出資50%或以下,其他股權由當地人投資。

獨特的商品和服務

麥當勞公司堅持“QSC”(品質、服務、清潔)的服務精神與“三S”(服務、專業、迅速)的經營哲學。具體內容是:①商品策略,分店人員必須先到漢堡包大學接受10天培訓,取得“漢堡士”學位,方可營業。這就保證了麥當勞快餐分店出售的漢堡包都嚴格執行規定的質量和配料。

②服務策略。努力創造溫馨氣氛,在店堂內不設公用電話和投幣機,避免喧鬧和閑逛,適合寧靜就餐。其座位要求舒適、寬敞,服務員要求熱情周到。

③價格策略。信守物有所值的原則,不抬高價格。④衛生策略。製定嚴格衛生標準,顧客一走必須揩淨台麵,落在地上的紙片和雜物隨時清除。要求員工不留長發,婦女必須帶發網,對商品本身衛生十分講究,嚴格執行各項消毒程序,保證高質量的原料投入加工。

致力於本土化

麥當勞在全球的分店都努力結合當地特色,致力創新。

在美國本土,推出漢堡包新品種。

在國外,如在荷蘭,發明了流動活動房麥當勞店。瑞典人發明了凍肉器。

在新加坡出現了衛生店(或稱迷你麥當勞店)。

在用人方麵也致力於本土化。

例如,麥當勞進入波蘭以前,花了18個月時間進行準備,像選址、地產、建設、供應、人事、法律與政府之關係等問題都已解決好了,才在1992年6月派出一支由專人帶領從美國、德國、英國、俄羅斯等分店征集的50人隊伍走馬上任。由於經營有方,麥當勞在波蘭的分店在1992年底達到22家,計劃到1998年發展到100家。不過,管理人員則要由波蘭人擔任。同時,原料供應也實行本地化,不僅節省運輸費,還可免付外彙。

挑選合作夥伴

每年寄到美國麥當勞總部的申請合作函堆積如山,但挑選合作夥伴卻慎之又慎。如在新加坡,麵對幾十個申請者,它要花幾年時間去考察,然後選出一家合適的對象。

在歐洲,麥當勞一般自己開辦全資子公司。因為歐洲市場與美國相差不多,完全可以用美國方式去經營。但在荷蘭卻不一樣,因為兩國人的飲食習慣不一樣。

與供應商唇齒相依

麥當勞與許多供應商結成非同一般的關係。最典型的是麥當勞與可口可樂的“戀愛史”已有40年,現在麥當勞成了可口可樂的最大客戶。

在全球14500家麥當勞中,全部供應的都是可口可樂飲料,根本見不到百事可樂飲料,雖然沒有任何一家分公司和店鋪在自己的規章製度中明文禁止供應百事可樂。

為什麼日本政府要扶持連鎖店

日本零售商業的連鎖經營是本世紀60年代起,才從西方國家大規模引進的,但發展卻十分迅速。據統計,1965年日本全國僅有7家連鎖經營的零售企業,1975年就增加到186家,1985年達到587家,店鋪總數40000個,銷售額占日本商品零售額的10%左右。目前,日本的連鎖經營集團和整個連鎖業的銷售額已占日本零售商業總銷售額的1/3。日本連鎖商店發展之快、規模之大,是與日本政府對連鎖經營的扶持政策分不開的。60年代以後,隨著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政府改變了單一的保護政策,重點以加強中小商業的新體製建設為目標,通過商業的協作化、共同化等組織化手段,促使中小商業企業加速現代化進程,增強競爭能力。為此,日本政府製定了有關行業現代化的法律,如《中小企業現代化促進法》,有關設備現代化法律,即《中小企業現代化資金援助法》等。日本政府支持連鎖經營的具體措施包括對實行自由連鎖和特許連鎖經營的中小企業在資金上的扶持,如對商店的現代化設備所需資金的80%發放15年期限的低息、貼息甚至無息貸款。此外,政府為使中小商業提高組織化程度,對零售商業店鋪集約化發展、連鎖化發展等方麵製定了一係列法律,加快了日本零售商業的規模化和現代化進程,從而也確立了日本連鎖商業在國際同業界的地位與影響。

為什麼方便店要以連鎖經營為主

當您漫步在香港街頭,有一種全日24小時營業的“7-11”商店引人注目。這種商店稱之為“方便店”或“便利商店”。其特征是:(1)營業時間長,24小時營業,或早7時至晚12點,無休息日。(2)營業麵積50-200平方米。(3)經營的商品有居家必備之日常生活用品,也用報刊、雜誌、娛樂性的商品。(4)設在交通要道路旁,住宅區商圈的設定距離在半徑300米以內。方便店突出的特征在於方便,即便利消費者即時消費、應急消費、少容量性消費,快捷而簡便。

方便店與超級市場嚴格講是兩種不同經營類型的商店:

其一,規模不同。超級市場營業麵積普遍比方便店大。

其二,經營商品構成不同。超級市場以經營食品、百貨、雜貨為主,品種較齊全,而方便店則品種少,隻經營日常必備之用品以及快餐、飲料、報刊等。

其三,光顧的顧客不同,超級市場顧客主要是家庭主婦,方便店則主要是單身漢、上班族,過往匆匆之顧客。

其四,價格也不同。由於方便店營業時間長,一次進貨量少,經營成本也高,因而相同之商品方便店比超級市場價格相對要高一些。

目前,方便店以連鎖經營為主。主要原因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一些小商店缺乏市場競爭的能力,在商品開發、商品配送、市場信息等方麵處於劣勢,因而紛紛加入連鎖經營之行列。而在連鎖經營中,以加盟連鎖為主導。

以日本為例,1993年,日本加盟連鎖的方便店占全部連鎖店的61.5%,為20991家,自由連鎖,隻占21.3%,為7289家,正規連鎖為5627家,隻占16.5%。

方便店的發展有其深刻的原因:

第一,在零售企業中,大百貨商店、超級市場的發展,迫使一些小型零售商店尋求新的經營類型,以適應消費需求多樣化和經營環境的變化。

第二,都市化和經濟的發展,商圈擴大,通勤時間長,雙職工、“三口之家”、獨身者的家庭增多,引起購買行為的變化,要求商業新的經營類型產生以適應這種變化。

第三,批發企業麵臨經營成本增大,利潤下降,乃至經營萎縮,為維持其功能和企業生存與發展,需要進一步加強對零售業特別是對中小零售店服務的深度與廣度。

第四,在國外如日本,其政府在70年代初期製定法律,一方麵對大型零售商店在營業麵積、營業時間等方麵加以限製;另一方麵,采取措施保護中小企業,為此,一些大型商店逐漸推行“多店鋪化”策略,以減少由於政府的政策導向給企業帶來的不利影響。由於上述原因,方便店在近20多年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我國在計劃經濟體製年代,在國有商業中存在大量的小商店,如副食店、百貨店、糖果店等等,它們紮根在城市各個角落,服務於廣大居民。

在市場經濟體製下,這些小型商店經營麵臨困境,借鑒國外之經驗,將之改造為方便店,實行連鎖經營,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什麼叫商業街

商業街對於生活在城市的人們來說,並不陌生。它是城市中的一種現實的經濟形態,對城市經濟有著重大的作用。它的繁榮與否,是城市經濟狀況的晴雨表。商業街有綜合性的,也有專業性的,如家具一條待、書店一條街、汽車配件一條街、食品一條街、文化一條街等等。各類商業街或商店街在許多國家或地區都有。如中國北京有名的王府井、西單、前門大街,天津市的和平路,上海市的南京路、淮海路等。香港的銅鑼灣地區也是聞名的商業街。

在香港,金鍾街是近代聞名的太平洋地區的商業大街,與日本東京的“大手町”相媲美。

在國外,如日本東京的秋葉原就是有名的家用電器商店集聚的地區。同時,在一些現代化大城市還出現了步行商業街,如英國利物浦的步行街、德國法蘭克福的步行街等等。由各種不同類型的零售商店聚集在城市繁華中心、交通要道和樞紐、住宅區及郊區等購物地區,形成了一個個的商店群。其類型主要有商業街,在有的國家如美國還有社區商業中心、購物廣場之類。所謂商業街,又稱商店街,是指同類或異類的多家獨立的零售商店集合在一個地區,形成零售商店集中區。商業街又有步行商業街,它隻允許步行者通行,並由步行街道和林立街道兩旁的商店所組成。

商業街具有如下特點:

1多集中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區域,輻射力強,且疏散較快。

2一般以某家大百貨商店為龍頭,在附近或所在街道兩旁,形成許多商店,集中大量消費者和上下班的人流,以及流動人口。

3多由各自獨立的零售商構成。每個商店不管經營同類商品還是異類商品,各具特色,有的還是有名的“老字號”商店。

4所經營的商品品種齊全,且檔次拉開,消費者選擇餘地大。

5不少商業街的形成,有一定的曆史。它不僅是商店集中區,而且在有的城市成為一大人文社會景觀場所。它是城市的窗口,又是遊客必到之地。因為,不少商業街在形成過程中,人們從多年經驗領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