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之後,白起與範雎結怨,加之身體有病和意氣用事等原因,他的武運也就走到了終點。秦昭王屢次命白起統兵攻趙,但均遭拒絕。後來,秦軍屢敗,公元前257年,秦昭王令其帶病強行出征,後以為白起遲遲不肯奉命,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白起仰天長歎:“我何罪於天下而至此哉?”過了很久又說:“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矣死。”於是自刎而死。
白起用兵,不以攻城奪地為唯一目標,而是以殲敵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的的殲滅戰思想,較孫武的“窮寇勿追”不同,為求殲滅敵人而強調追擊戰,對敵人窮追猛打。同時,善於戰前料算,然後采取正確的戰略、戰術方針對敵人發起進攻,如伊闕之戰中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長平之戰誘敵深入,先誘敵軍脫離設壘陣地,再在預期殲敵地區築壘阻敵,創造了先秦戰史上最大的殲滅戰戰例。可以說,白起的軍事藝術和作戰實踐,代表了
當時軍事發展的最高水平。
(三)漢代初期代表人物
1.張良
張良(?—公元前186),字子房,漢初三傑(張良、韓信、蕭何)之一。傳為漢初城父(《後漢書注》雲:“張良出於城父。”即今安徽亳州市東南)人。西漢開國元勳,漢初政治家、軍事家。張良雖係文弱之士,不曾揮戈迎戰,卻以軍謀家著稱,有“謀聖”之稱。
張良先世原為韓國貴族,秦滅韓後,他圖謀報仇雪恨,恢複韓國,變賣了全部家產,結交刺客,在博浪沙(在今河南原陽東南)狙擊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蘇睢寧北)。後來在圯橋奇遇黃石公,黃石公為了考驗張良的為人和才智,故意將鞋子掉在橋下,吩咐張良去拾上來,還叫他親自跪地穿鞋,張良一一順從照做,獲得青睞。黃石公授給他一部《太公兵法》,張良熟讀兵法,成為秦末漢初的軍事謀略家。
秦末農民戰爭中,張良率部投奔劉邦,燒棧道瞞項羽,修棧道度陳倉,屢次麻痹項羽,為劉邦的軍事行動掩護。不久遊說項梁立韓貴族成為韓王,為韓司徒。後韓王成被項羽殺害,複歸劉邦,被封為成信侯,成為重要謀士。楚漢戰爭期間,公元前206年,當時為沛公的劉邦率領義軍攻破武關,進入關中地區,他采納張良的建議,與秦民約法三章,並派人駐守函穀關,以防項羽進關。項羽進入關中以後,劉、項關係緊張,戰爭大有一觸即發之勢,強弱懸殊,危在旦夕。張良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的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公元前205年,劉邦在彭城一戰慘敗,張良又為劉邦推薦反楚主將,明確提出拉攏英布、聯絡彭越、倚重韓信、共同抗楚的計謀,牽製項羽,從而奠定對項羽的戰略包圍,繼而終於打敗項羽,迫其自刎。
西漢開國,張良被封為留侯,見劉邦封故舊親近,誅舊日私怨,力諫劉邦封夙怨雍齒,以安撫功臣的不滿情緒;提議建都關中,擁立劉盈為太子。劉邦曾讚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外,子房功也”。張良、蕭何與韓信都被委以重任,但好景不長,劉邦就對這些舊臣懷有戒心。淮陰侯韓信以謀反罪名被殺,相國蕭何獲罪下獄,張良深諳道家“柔弱勝剛強”、 “功成而身退”的道理,再不過問政事潛心於“辟穀”修道,從而擺脫了危機,善始善終地度過一生。
2.韓信
韓信(約公元前231—公元前196年),江蘇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西漢開國功臣,齊王、楚王、上大將軍,後貶為淮陰侯。中國曆史上偉大的軍事家、戰略家、戰術家、統帥和軍事理論家。作為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他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王侯將相”曾由韓信一人全任,“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