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特赦戰犯(5)(2 / 3)

郭德潔女士返回美國後,程思遠一直在等候消息,好向周恩來報告。可是,事情又起了變化。因為這年年底,美國大選揭曉了,年輕的海軍軍官肯尼迪戰勝尼克鬆當了美國總統。李宗仁認為反動的麥卡錫主義已經過去,在肯尼迪任上應該改變對華政策了。在擔任過國民黨外交官的哈佛大學教授張歆海的建議下,李宗仁給肯尼迪寫了一封信,說在北京的新中國的人民政權,才能真正代表六億中國人民,美國應當同新中國建立外交關係,以保證太平洋地區的和平與穩定。肯尼迪給李複了一信,說事關對外政策,容後縝密考慮。

周恩來知道了李宗仁給肯尼迪寫信的事,約程思遠於1961年6月中到北京,聽取了程和郭德潔會麵的情況彙報。很顯然,在這兩年裏,李宗仁並沒放棄對美國的幻想,還總想在中美關係上“有所作為”;他並不完全理解中國政府的原則立場:

中美關係的正常化必須以美國軍隊撤出台灣地區為前提。周恩來要程轉話給李宗仁:

雖然肯尼迪年輕氣盛,想幹出一番事業來,但擺在他麵前的困難太多,再加上美國政府內有長期敵視中國的勢力,不能期待其對華政策有任何轉變;李先生的立場應當超然一點,不要對肯尼迪政府抱有幻想,更不要介入中美關係。

李宗仁又陷於沉默。

“四可”隻需“一可”

直到1963年4月,李宗仁才按周恩來的囑咐,動身去歐洲,以便同程思遠會麵。夏天,李宗仁接受了意大利《歐洲周報》女記者古斯托·瑪賽麗的采訪,強烈地表達了他對新中國的向往:我不是共產黨,我甚至也不喜歡共產黨,但是我不否認今天共產黨為中國所做的事情。我寧願繼續做一個誠實的人和可憐的政治家,但我不能不說實話。中國從來沒有像現在組織得這樣好。我怎麼能夠抹殺事實呢?我由於自己的失敗而感到高興,因為從我的錯誤中一個新中國正在誕生。

什麼時候我們曾經有過像我們今天有的這樣一個中國呢?

李宗仁從歐洲向程思遠發出了信息,當年12月在蘇黎世會晤。行前,程思遠於11月中旬再次來到北京,向周總理請示。那時正值全國人大和政協開會,周恩來忙得很。一天晚上,程思遠在西總布胡同一個特設的招待所被叩門聲吵醒。開門一看,是國務院秘書長羅青長,他說,快穿衣服,總理在西花廳等你。

一到西花廳,程思遠談了李宗仁的近況,特別說到他最近回國的心情很急迫,他懷念祖國,不願老死他鄉;他想葉落歸根,向曆史作個最後交代。

周恩來仔細聽著,偶爾插話問一下他想知道的某些細節。當程思遠表示“情況大致如此,請總理指示”時,周恩來囑咐程思遠:到歐洲會麵後,要客觀地向李宗仁介紹國內的情況,多征求他的意見。他要程思遠向李宗仁轉達三點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