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黃土地不拒絕握手(4)(2 / 3)

第二天,毛澤東的回電就到了:

特急重慶

蔣介石先生勳鑒:

梗電誦悉。甚感盛意。鄙人極願與先生會見,共商和平建國之大計,俟飛機到,恩來同誌立即赴渝進謁,弟亦準備隨即赴渝。晤教有期,特此奉複。

毛澤東敬

24日

在國民黨內部,最緊張的要數《中央日報》了。抗戰期間,當過本報社長的程滄波、陳博生、陶百川等人,皆由觸怒蔣介石而被撤職。《中央日報》在組織上直屬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領導,但有關新聞方麵都按陳布雷的意圖辦事。重慶談判期間,《中央日報》的社長是胡健中,原屬CC派,從辦浙江的《東南日報》

起家。平時他對報社的實際業務很少過問,一切由總編輯陳訓胒和總主筆陶希聖負責處理。陳訓胒是陳布雷的親弟弟(陳布雷原名陳訓恩),陶希聖當時是陳布雷的主要助手,曾代蔣介石寫過《中國之命運》。這兩個人都住在侍從室二處,與陳布雷朝夕相見,有什麼事可以直接請示陳布雷。可是這次蔣介石邀請毛澤東來渝會見的事,事先一無所知,直到8月15日深夜中央通訊社的新聞稿到了,大家才知道。陳訓胒說陳布雷也不知此事:“這是他的習慣,不叫他辦的事他從不過問,也不議論。今天他隻說,蔣先生是不會錯的,我們要無條件地信任他,支持他。”報社的三位負責人都認為毛澤東不會來的,可以借此發動攻勢,說共產黨不願和談,蓄意製造內亂。陶希聖說得更明確:“我們明知共產黨不會來談,我們要假戲真做,製造空氣。”

事後人們才知道,蔣介石給毛澤東的電報,多數是政學係頭目吳鼎昌代擬的,國民黨內部其他派係不讚同這一搞法。吳當時是國民黨政府的文官長,他讚成蔣請毛來和談,所以此事的決策、起草電報都由他參與,使得CC派頭目陳立夫很惱火,起來攻擊政學係,說國共談判決不可能。

登過幾封電報後,陳訓胒泄氣了:“這是我們早預料的,雙方距離這樣遠,共產黨的態度這樣堅決,怎麼會來談判呢?”胡健中說:“立夫先生不讚成這種搞法,他認為與共產黨談判隻會助長共產黨的聲勢。他說對共產黨的問題隻有動大手術才行。”陶希聖也說:“談判的辦法是政學係想出來的。政學係想用軟的一套手法把共產黨吃掉,談何容易!可是現在動大手術也不是時候,國內有厭戰情緒,國際形勢也不允許中國打內戰,一打起來我們更被動,利用談判拖一拖也好。共產黨拒絕談判,我們更有文章好做。”

當《新華日報》刊出特訊,說毛澤東已電蔣委員長,派周恩來來渝時,胡健中有些擔心:“這次搞不好會弄假成真,我們陷於被動,下一步就難辦了。”陶希聖說:“周恩來本來長期在重慶,《新華日報》的特訊還不足以說明我們原來的估計有誤。”

可是毛澤東真的來了。當天夜裏,《中央日報》編輯部異常緊張,靜候中央指示。陳訓胒急匆匆趕來:“共產黨這一招出乎我們意外。關於本報的新聞言論處理,已請示布雷先生,報紙不發表社論,不寫本報專訪稿,新聞發布一律采用中央通訊社的新聞稿。有關談判的報道,要登得少,登得小,版麵不要太突出,標題不要太大,盡量縮小此事的影響,不要替共產黨製造聲勢。”

雖不寫稿,報社主筆室和采訪部還是忙碌的。總主筆陶希聖每夜必與其他人商議,四出摸底,寫成材料供編輯部參考。陳立夫還臨時派一個中統特務卜銳新來《中央日報》當“記者”,專門刺探談判情報。卜銳新到報社後,行動詭秘,經常吹噓他是燕京大學新聞係畢業的,與龔澎是同學。龔澎是周恩來的英文翻譯。卜銳新以記者身份作掩護,借口燕京大學同學名義,經常到重慶曾家岩50號周公館糾纏。

他每夜回報社後寫的情報,不交采訪部,直接交陳訓胒或陶希聖。

周恩來替毛澤東幹杯

為赴“鴻門宴”,中共又電請美軍派飛機來接,並由赫爾利隨機陪同,免得空中發生“意外事故”。8月28日上午10點多鍾,在延安機場,毛澤東環顧四周:

“人都到齊了吧?”

離開延安機場前,毛澤東(前左二)、周恩來(前右二)、王若飛(右一)同專程由重慶飛抵延安迎接的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前左三)和國民黨政府代表張治中(左一)合影。

“到齊了,出發吧。”周恩來回答。他打量著毛澤東,停住腳步。

“是不是嫌我穿得太洋氣了?”毛澤東在延安一直穿布鞋和粗棉布衣服,這次去重慶談判前,葉劍英特地為他買了一雙皮鞋,又在北京定做了一套藍灰色的中山裝。

周恩來望了一眼毛澤東的單帽,說,“你這頂帽子不合適。”

“小點,我知道。”毛澤東摸了摸頭頂上的禮帽。這還是江青昨天跑到蘇聯醫生阿拉夫那裏借的。

“小,而且薄,不隔涼。重慶可是個火爐,你戴我這頂吧。”

“我這可是奪人所好嘍,我戴你的,你怎麼辦?”毛澤東摸著戴著的盔式帽子,問道。

“重慶是我的一個家,去了還搞不到個帽子?”兩人嗬嗬笑起來。毛澤東也說笑了一句,“也是,蔣介石有的是‘帽子’,隨便給我們一頂也夠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