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寶貴人品,超越非凡業績(2 / 3)

火箭隊的麥克格雷蒂先是運球到前場直接出手投中了一個3分球,接著麥蒂又投中了一個不可思議的3分球,並引誘馬刺隊的鄧肯對他犯規,打4分成功。時間隻剩16秒時,麥蒂接住難度極大的傳球,再次三分命中,這時火箭隊僅比馬刺隊落後2分。最後時刻,又是麥蒂在左側三分線附近再次投出三分,並再次命中。

在35.13秒時間裏,火箭隊和麥蒂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神奇般地戰勝了馬刺,獲得了一場偉大的勝利。在采訪中,麥蒂說到:“我們必須學會尊重比賽,熱愛比賽,在球場上時刻充滿激情,全力以赴,努力打好每一球。要對自己充滿信心,要學會永不滿足。”

沒有誰會不喜歡這樣的勝利,因為沒有誰會不喜歡這種“連上帝都感動得落淚了”的全力以赴的拚搏精神,沒有誰會不喜歡和重視在工作中全力以赴的人。有一句話說得好:“如果付出的比回報的多,最終得到的會比付出的多。”要知道,如果不充滿激情,全力以赴,“神奇時刻”是永遠不會垂青和眷顧於你的。

正如一位經理所說:“我們所亟需的人才,是意誌堅定、工作起來全力以赴、有奮鬥進取精神的人。我發現,最能幹的大體是那些擁有全力以赴的做事態度和永遠進取的工作精神的人。做事全力以赴的人獲得成功的幾率大約占到九成,剩下一成的成功者靠的才是天資過人。”

讓自己不可替代

卓越的員工有著卓越的能力與品格,他們所做的工作是其他員工不可替代的。任何一個員工,要想讓自己成為企業裏不可替代的人,除了擁有出色的工作能力外,還必須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隻有當品德與能力都超越其他人時,你才能成為領導眼中的“金牌員工”。

小菁過去曾在一家大型國企下屬的獨立承包分廠做銷售統計,不足百人的單位,每年產值都在千萬元以上,效益十分可觀。也因為有領導極其信任的動力,她的工作熱情也格外高漲,不僅各種報表統計數據準確無誤,而且還能針對分廠特性,建立了多個供領導適時決策的信息台帳,如原料進購、分片銷售、個人業績、地域售況等,領導讚賞,同事好評。由於辦公室業務員們在外出差的時候多,所以他們回來的時候,小菁都會盡量讓他們在這個環境裏得到最好的休整非常愉快地承擔辦公室所有的瑣碎事務;讓他們一走進辦公室,就可以喝到剛泡好的茶,然後微笑著聽他們對自己的誇獎,聽他們講出差在外的事情。每天都懷著無比美好的心情和同事們一起工作。這幾年小菁對自己最欣賞的就是始終如一日地第一個踏進辦公室的門。

然而,當一把手調到係統其它單位做了廠長後,新來的領導斷言小菁更適合搞生產管理。其實她知道這是新一任領導對她的信任發生了危機。但她還是鬥膽這樣問:我以為在這個崗位上我做得很出色,你覺得有比我更能勝任的人嗎?他說,我承認,但出色並不代表不可替代。

他的聲音不大,似乎對小菁挑釁般的質問極其輕蔑。

是啊,小菁靜下來想,她可以每天第一個來上班,燒好水,拖好地,給大家泡好茶;她可以把工作做得精益求精,沒有紕漏;她也可以常常為了工作放棄休息而接待用戶、發貨、填單、催款等,但除此之外呢?還有什麼別人不可取代的獨特之處嗎?

小菁說,給我三天時間考慮。

這三天裏,她因領導這一決定而對自己幾年來的工作全盤否定,她甚至祈禱著能像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那樣三天後重新複活。

也許是上帝對她的垂青,三天後,小菁應騁到總公司廣播員的崗位。在同事為她餞行的酒杯聲中,她的淚根本無法控製地洶湧而出。哭過後,她冷靜下來安慰同事,她說,領導這樣做是要我具備更多的能力。

麵對廣播員這個陌生的崗位,小菁知道沒有堅強的毅力和創新的精神是難以勝任的,於是她對它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小菁是學漢語言的,對譴詞造句略知一二,加之愛好朗誦,對這一領域的涉足有一些優勢,從學習初始,她就給自己訂下高的起點:向邢質斌看齊!模仿她的播音風格。先是借來大學的專業書讀,又在無數的星期天把自己關在廣播室一遍遍錄音,同時把邢質斌的聲音錄下來反複聽,反複練,直至認為滿意。果然在領導和同事眼裏,小菁的播音技術“突飛猛進”。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她還把每天四個節目段的播音內容重新進行調整和補充,並照顧各類人群對欄目的需求。這一切,很快得到聽眾意見反饋,說廣播裏有了讓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認可和讚譽讓她領略了付出的欣慰。

三年時間裏,小菁不僅讓暮氣沉沉的廣播站煥發了朝氣,也讓自己曾經沮喪和失落的心情得到充實。這期間,她還常常參與公司大型活動的策劃,晚會報幕詞的撰寫,電視主持人的客串。當然這都不是她主動所為,她不敢鋒芒畢露,是領導因為人員缺少的關係臨時“委以重任”。她唯一主動請纓隻有一次,那時機構分解,攝影的任務難以塵埃落定,而部門四人中,兩人深度近視,一人腿腳不便,而且他們都不年輕,她不忍心讓每月額外幾個卷的拍攝任務加給他們其中的任何人,所以小菁主動承擔了下來。後來的事實證明,她的這一決定不僅為另外三個人解除了尷尬,而且也讓自己多了一份立足的技能。再後來,廠報編輯退休,領導又動員她介入編輯工作,她幾乎不假思索地接受了,因為現實根本容不得講客觀講條件,她想在能力許可的範圍內,再掌握一門技藝何償不可。當然漢語言專業隻是為小菁從事新工作做了基礎鋪墊,畢竟編輯需要更加專業的知識。於是她開始參加北京一所院校的新聞函授學習。兩年時間,她係統學完了十二門課程。從一個版麵到全部承攬,每天雖然很累,但因為不斷有新的內容占據她的思維,就覺得這一天過得踏實而富有。後來企業效益不佳,機關合並,人員精減,很多人心中不安,隻有她能從容麵對,因為她覺得自己經曆過了一次失敗的挫傷,對再次的挫傷具備了相應的承受力。然而,在精減的名單裏她沒有發現自己的名字。

在一次嘻嘻哈哈的酒桌上,小菁說我以為沒有機會和大家在一起開心了,因為大部分科室減下的都是年輕人。領導哈哈一笑說:“我傻啊,我可能不是強將,但一定得有精兵。”

小菁聽了,眼淚在眼眶裏打轉。

她很欣賞福樓拜的一句話:“一個人隻要選擇以藝術而立身,他就沒有別人那樣生活的權力了。”她對自己所從事的每一項工作都站在藝術的角度來看待和處理,不僅恰到好處而且渴求畫龍點睛的效果。或許僅僅用“熱愛”來詮注小菁對工作的態度尚不夠,用“挑戰”似乎更恰當,她接受每一項工作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挑戰自我能力的過程,所以才會在其中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