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看下麵這個故事:
有一次,我到朋友的辦公室,發現在他的辦公桌上,有許多辦公用品:回紋針、紅藍水筆、膠水……起碼有兩盒(枝)以上。見我疑惑,朋友微微一笑,說了一盒訂書針的故事。
他是知名大學的畢業生,以優異成績考人一家省級機關。
他胸中豪情萬丈,一心隻想鵬程萬裏。
不料上班後才發現,每日無非是些瑣碎事務,既不需太多智能,也看不出什麼成果,心便漸漸地冷了下來。
一次單位開會,部門同仁徹夜準備文件,分配給他的工作是裝訂和封套。
處長再三叮囑:“一定要做好準備工作,別到時弄得措手不及。”
他聽了更是不快,心想:初中生也會的事,還用得著這樣囑咐,根本沒理會。
同事們忙忙碌碌,他也懶得幫忙,隻在旁邊看報紙。
文件終於交到他手裏。他開始一件件裝訂,沒想到隻訂了十幾份,訂書機“喀”地一響,針用完了。
他漫不經心地抽開訂書針的紙盒,腦中轟地一聲——裏麵是空的。
立刻發動所有人翻箱倒櫃,不知怎的,平時滿眼皆是的小東西,現在竟連一根都找不到。
那時已是深夜十一點半,文件必須在次日八點大會召開之前發到代表手中。
處長咆哮道:“不是叫你做好準備的嗎?連這點小事也做不好,大學生有什麼用啊。”
他低頭無言以對,臉上卻像捱了一掌。
幾經周折,他在淩晨四點找到一家通宵服務的商務中心,終於趕在開會之前,對同事們微笑著,將文件整齊漂亮地發到代表手中。
沒人知道,他已是徹夜未眠。事後,他灰頭土臉地等著訓斥,沒想到平時嚴厲得不近人情的處長,卻隻說了一句:“記住,工作麵前,人人平等。”
可見,即便你有再高的學曆,如果你缺乏能力,同樣不能得到領導的欣賞,因為,單位需要的不是一個有學曆的空架子,而是需要能幹工作的人。
把工作做到最好
香港經濟學家張五常先生曾談到過經濟學上的邊際分析。
假如有三個金礦。在第一個金礦裏,每花1塊錢成本就可生產市值5元的金沙;第二個花3塊成本可得5元金沙;第三個要花4元成本才可得5元金沙。在這三個金礦中,第三個最接近邊際。若金沙因需求變動而有所變動,第三個金礦的資產淨值會有最大的百分比轉變。以如上的數字為例,若金沙市值上升1元,則第一個金礦的盈利上升25%,第二個上升50%,而第三個的盈利卻上升100%。若金沙下跌1元,盈利下跌的百分率也與上麵一樣——第三個金礦下跌100%。若金礦下跌1元以上,這個邊際金礦會首先關閉。
無論是辦公司還是做人,在邊際上的都是最容易被淘汰的,是風險最大的。因此無論做什麼事,要做就要做到最好,這樣才有抵禦風險的能力,才能在競爭中保持優勢。而且做到最好了,占領的市場才能最大,利潤才能最高。
史玉柱就說過:他永遠隻做行業中的前三名。而吉列刀片的總裁卻更有魄力,他說:“要麼第一,要麼第二,要麼退出。”
傑克·韋爾奇在GE有一個著名的經營管理思想,就叫第一第二戰略,也就是隻保留在行業中處於第一第二的企業。
人如果還不能在大的方麵成為第一,就力爭先在小的方麵成為第一。事實是,第一第二不是一蹴而就的,你可以首先努力成為你所在的街區的第一第二,然後逐漸成為你所在的城市、你所在的國家的第一第二,最後再成為世界上的第一第二。猶如你不能成為第一CEO,你可以成為第一麵包師、第一鞋匠、第一服裝師。
第一第二戰略更是指人做事的一種精神,就是永遠要做到最好,如果你不能在你所從事的行業中成為第一第二,你就不能算做到了最好。人就要永遠抱持這種做就要做到最好的態度,即使我們開始從事的隻是一件小事,但是我們也要力爭做到最好。隻有這樣,我們的人生才能成功。
那我們如何才能做到最好呢?最根本的一點就是要集中。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在一個晴朗的天氣,將放大鏡放在報紙上,離報紙有一小段距離。如果放大鏡總是在不斷移動的話,報紙是永遠也不會被點燃的。然而放大鏡不動,你把焦點對準報紙,陽光就會聚焦在報紙上,報紙就會燃燒起來。要善用太陽的威力,就要將所有的光和熱都聚焦在目標上。如果你總是遊移不定,即使有偉大如太陽的能量,也是無法燃燒的。
人的精力有限,我們隻有將有限的精力集中在最適合發揮我們潛能的某一個方麵才容易取得突破。我們必須按自己的環境、條件選定一個人生的目標,集中力量向這個目標發起攻擊,才可能有所成就。
人的智力和能力會有差異,有人強一些,有人弱一些。但強的人不一定就比弱的人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就像戰場上兩軍實力會有強弱之分,但真正的強者是善於集中優勢兵力攻擊對方的弱點,這樣在局部上你就是強者。同理,在人生路上,我們能集中精力去發展我們的某一項專長,我們就比那些聰明但四處出擊的人占優勢。所以集中精力正是人生成功的要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