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杯動物:是一種絕滅了的海底動物,形狀如同酒杯,其生活方式和新陳代謝基本與海綿類相同,但它是個體動物,一般生活在藍綠藻當中,最合適的生長環境是在水深20~30米的海底。它從早寒武紀開始出現,到了中寒武紀就滅絕了。因它對生活環境要求很嚴,不能在海水渾濁的地方生長,故不用它作為劃分對比地層的標準化石。
腔腸動物:盡管它也是兩胚層動物,但要比前兩門動物高等,即開始了神經細胞和原始肌肉細胞的分工並具有消化腔,所以叫它腔腸動物。它的身體多為輻射對稱,在消化腔口處有一圈或多圈觸手。本門動物自寒武紀後期出現至現代,種類繁多,化石豐富,其現在動物代表有我們大家熟悉的海葵和水母。有人喜歡吃的海蜇皮,就是水母,一種大型的腔腸動物。
化石的產生
我們去自然博物館參觀時,講解員總是告訴我們,在人類還未誕生之前,地球上還存在過什麼動植物,它們是怎樣生活的,形狀是什麼樣子,是生活在什麼環境中的……這些死去的生物被他們講得活靈活現,就仿佛是他們親眼看到似的。他們是怎麼知道地球上曾存在過這些生物的呢?是根據化石。那麼化石是什麼呢?簡單地說,化石是動植物死亡後被埋藏於地下,經過地質作用所變成的石頭。但這些石頭保留了動植物的形狀特征,古生物學家們便是根據這些特征確定出它們是何種動植物的。若是動物,則還要運用解剖學的原理,勾畫出它們的骨骼,補充上它們的肌肉和皮膚,這也就畫出了它們的體形圖或雕塑成模型了。
在地球曆史中存在過的生物之所以能夠保存成為化石,要有生物本身和地質環境兩方麵的條件。首先生物本身必須具有一定的硬體,如無脊椎動物中各種貝殼、脊椎動物的骨骼等,它們是由無機物組成的殼體,與皮肉、內髒等軟組織相比,不易遭受氧化或腐爛而消失,因此成為化石的可能性較大。而那些軟組織易遭氧化或腐爛,成為化石的可能性就小得多,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化石都是骨骼或貝殼的原因。第二個條件是生物死後要有它們被迅速埋葬起來的地質環境。如海洋或湖泊中泥沙沉積迅速的地方,生物保存為化石的機會就多,否則即使生物有硬體,如果死後長期暴露在地表或泡於水中,即使不被泥沙所掩埋,也會被風化作用破壞或被其他動物吞食,不能形成化石。
化石有不同類型,這是由於埋藏環境不同而形成的,大致可以分為四種:實體化石、模鑄化石、遺跡化石和化學化石。
另外,還需要指出的是,一些無機物的形態類似生物形狀(如海底錳結核、樹枝狀痕跡等),但它們並不是化石,因為它們不是生物;而現代才被泥沙埋藏的生物遺體,如動物,即便皮肉爛掉,僅有白色的骨頭,也不能稱為化石,必須經過沉積物形成岩石的過程,使骨頭也變得堅硬如石,這才能叫化石,而這一過程至少需要三四千年以上的時間。從以上可以看出化石保存需要種種條件,各時代的古生物隻能有一小部分由於條件適宜而成為化石,再考慮到成為化石期間遭受的種種破壞作用及現在還沒有發現到的化石,已收集到的化石僅占當時古生物數量的很少一部分,它們對古生物的記錄是很不連貫、很不完整的,致使有些生物絕滅之謎直到現在我們還是不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