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陽光私募的購買起點比較高,因此隻能通過銀行渠道發售——尤其看重積聚最多財富人群的私人銀行。私募基金裏,起決定作用的是負責投資的人。如果產品淨值好,渠道方首先就找過來,客戶也爭搶著買產品。反之,就會效果有限。在不發新產品的時候,工作的很大部分內容是現有客戶的維護,以及為他們提供服務。這個活兒實際上很繁瑣,什麼事情都不能疏忽。如果是大客戶,那要對他的背景,投資規模和曆史,背後的關係網,個人愛好,個人財富度做到心中有數。這其中最重要的是弄清錯綜複雜的關係網。有時候從報表數據上看,某個人可能隻有100萬的資本投在基金裏,可是他說不定就是一家大規模公司的董事,掌握著數以億元計的資金動向。當然,更重要的是渠道方的維護。如果產品表現不好,投資人會責問銀行的客戶經理,銀行客戶經理如果解釋不清,受了氣,下次你再銷產品,銀行方麵就不會再出力了。
K在每個月初需要將公司旗下基金淨回報率算出,與相關市場基準指數同期回報對比,生成圖表,做成指定格式的PDF文本,發送給渠道方和投資者。更多的時候,他是在辦公室裏和形形色色的客戶和渠道打著電話,彙報組合基金,討論市場,解釋旗下基金的表現。當然,這個職位主要還是看溝通能力和銷售能力。如果是尋求某些量化數據的請求,會反饋給專門人士。如果有關於公司營運,後台,管理,審計等等的問題,會報告給公司的財務總監或總經理。K的這個角色,需要對公司旗下投資基金的性質,回報前景,投資曆史,交易風格等等做到心中有數。因為,他隨時會麵對客戶的問詢。在基金能夠向投資者提供正回報的時候,投資者往往沒有很多的問題問,他們希望基金經理能在相對幹擾小的環境裏做好份內本職工作,替他們掙到更多的錢;賺錢時的投資人心情都比較好,每月拿到報表,如果一看是上個月掙了5%,那就高興;如果碰巧這+5%還是在指數跌的環境下做到的,那就更好了。如果公司的回報為負,比如說一個月跌了-5%,投資人拿到報告,就會仔細研究基金與指數對比的各項量化數據,甚至質問基金。這個時候,考驗K的時候就到了,投資者會打電話來詢問,K需要解釋組合基金上月主要損失在什麼方向,損失的比例,損失的原因。K必須拿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解釋來——光說是大市的影響那是不夠的。
投資者心情不好的日子裏,K就相當煩躁和鬱悶。有時候臨近睡覺還要接到投資者的質問電話。尤其在中國,投資者相對不成熟,更急功近利。虧損了要質問,贏利但贏利不多也要質問,總是朝著最高贏利看齊。這些年股票的低迷就造成了K許多個不眠之夜。在市場麵前,怎樣的解釋都顯得蒼白無力,畢竟,沒有人可以真正地預測市場。
信托經理
信托公司有央企體係的、銀行係的、還有地方上的。前幾年,信托公司經營困難重重。但近年信托業務愈加蓬勃發展。目前比較不錯的信托經理總體收入水平在年薪30萬到100萬之間。薪酬跟信托公司的體製,成立時間,經營利潤密切相關。信托行業猛速發展,信托經理需要跟進大量項目,每個項目都需要做大量的調研工作。在自身業績壓力下,貪功或者思慮不周全的情況難以避免。隨著許多行業的變化,信托經理們常常覺得做項目就像背炸藥包,做一個背一個,不知什麼時候會爆。另一方麵,一個項目做或不做,有時候並不是信托經理說了算。因為一些製度外的原因,有些出事的項目,雖然有明顯瑕疵,但仍然得做出來。在利益的驅使下,一些信托經理的調研報告的可靠性和真實性也會受到質疑。
信托公司的一般是由公司的高層、中層部門經理,然後才是信托經理組成的。做信托經理需要接觸過投、融資相關工作或金融產品銷售。信托經理的收入和業績掛鉤,業績主要指利潤總額,業績決定了獎金的多寡。為了把規模做上去,信托經理會盡量多做項目。某知名信托公司的信托經理底薪從四五千到七八千不等,一般不超過萬元,主要依賴業績提成。部門提成比例一般是20%-30%。信托經理的項目來源一般是從銀行介紹,或者是各種方法自行尋找的資源。
C先生是某信托公司的信托經理。他所在的公司是業內有名的收入高,也是最體現業績導向的。在他的公司,業績提成上不封頂,做的項目資金量越大,獲得的提成就越多,信托經理衝業績的動力很強。但優勝劣汰,人員流動性也很大。C很多時間是用來織網的,以此獲得項目。C之前在某股份製商業銀行做公司銀行業務,也在某外資商業銀行做過產品經理。在C看來,從2010年開始信托業非常火熱,最好的例子是他的同事紛紛被挖走。連畢業才一年多的下屬也不例外。而當他自己有了變動想法後,無論是同行的信托公司、PE機構還是第三方理財機構,紛紛向他伸出了橄欖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