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輯 江南美:晚風拂柳笛聲殘(1 / 3)

少年送別在門口,隨性的草圖一般三筆兩筆不屑於寫盡離愁別緒,畢竟時光一大把,重逢機會多;壯年送別在月台,遠方的誘惑遠甚於離別的傷情,汽笛聲中的握手擁抱,濃笑依然掛在臉上,那是寫意的抒懷,哪有功夫去理會別後的相思苦;中年送別在墓地,親友先走一步,分別一次滄桑歲月疊在心頭苦澀的老繭就厚了一層。這時節的離別,帶著哭聲和淚水,也會感慨不知何時自己也會如此這般被人送走;老年送別在床上,無奈地望著親友,眼看距離越來越遠,中間是生與死的空寂與闊遠。

三道人生茶,道道有真味。莫歎人走茶涼,也莫悲茶盡杯空,茶暖茶涼,茶盈茶空,都是人生味。浮生若茶分三味,有苦有甜也有回味,此時的苦,不必悲歎,自己的甜,也不必自驕,諸般滋味都會化成一道濃香而漫長的回憶。記憶長著翅膀,會帶我們在萬般滋味裏,自由自在地飛翔。

人生三道茶

在雲南旅遊,置身大理洱源的高原西湖畔,奇異的湖風,吹來陣陣的夏日清涼。

好客的白族姑娘給風塵仆仆的我們敬上了三杯茶,茶名各異,味道大不同。第一道:苦茶,用久儲過的焦茶泡製,味苦難咽。第二道:甜茶,新茶泡水,加入奶酪、蜂蜜和甘草等,其味鮮甜,爽口滑心。第三道:回味茶,上等好茶,摻進八角、桂皮、杏仁和生薑等佐料,滾水煮沸,品一口,五味雜陳,滋味如夢般悠長。

白族姑娘舉杯敬茶,聲情並茂地說:“各位遠道而來的朋友,一路辛苦了。請喝一杯苦茶,洗去一路風塵,解乏提神。到了我們洱源西湖,美景無處不在,請喝我們的第二道甜茶,賞景品茶,旅途一路甘甜,有滋有味。離別西湖,您一定會回味我們這裏的風俗民情,那請喝我們第三杯回味茶,茶裏凝結了一路好景好心情,回憶裏就會帶著高原碧湖的茶清香。一苦二甜三回味,三道茶敬獻給遠道而來的最尊貴的客人。”喝過三道茶,品咂白族姑娘的話,我不禁有些醉意。上船來,遊高原西湖,一路飄蕩開去,不禁想起茶和人生來,在晃晃悠悠中,思索和沉醉。

浮生若茶,人生也有近似的三道茶。

青年是道苦茶。

苦學本領,增長見識,拓寬視野,苦拚未來,與命運相搏擊,奮力鋪就人生基石。人生處處是考場,唯青年時期最多最難最關鍵,也最複雜最凶險最富戲劇性。每一場青年考,都是苦心苦力苦行程。

吃苦是青年的必修課。食不必奢華,充饑暖胃就行;衣無需錦麗,蔽體保暖就好;行不必車馬,抵達目的地,安步當車也好。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是對青年寄予的厚望。苦,是上蒼饋贈給青年的最好禮物。

良藥苦其口,利於病;青年茶苦其味,利於人。苦青年,才有甜未來。

中年是道甜茶。

人之秋,為中年。收獲,是中年的關鍵詞。愛情完美,家庭幸福,母慈兒孝,心寬體胖,事業如日中天,實力如鼎矗立。中年是人生的甜筒,品味中年,進口冷滋滋,甜津津,入肚卻暖哄哄,甜絲絲,是難得一品的如飴甘味。中年是一首清甜的歌,旋律如純白的奶糖,散發香濃的醇味,音符像濃鬱的咖啡糖,飄散滄桑的甘味。

人到中年有好福,酣享甘甜,好似在人生甜海裏來回暢遊。

晚年是道回味茶。

莫道老來萬事休,此時風景最迷人。老年,往事曆曆,青年的苦,中年的甜,都是回憶的佐料。往事經時間風幹,老來就著思念下酒,那是深度的迷醉。有道是,老來人更俏。此俏是歲月的屐痕閃著點點金光,光陰的故事動人的訴說。晚年,記憶是雨後深巷裏的茉莉花,無處尋花,卻於若有若無當中,頓感清香彌漫,無處逃遁。

不經時光浸染,開不出燦爛的人生之花來。俗話說:家有一老,勝過一寶。老的好處在於回首漫漫人生路,不經意間流露出來的人生哲理、生命追問和終極關懷,統統彙成一個深不見底的碧潭,濃縮世間所有的好或者不好,供人資鑒,是人生的至寶。

人生晚年,是時光累積的生命厚度,是的人生航程中,永不傾覆的指路航標。

三道人生茶,道道有真味。莫歎人走茶涼,也莫悲茶盡杯空,茶暖茶涼,茶盈茶空,都是人生味。浮生若茶分三味,有苦有甜也有回味,此時的苦,不必悲歎,自己的甜,也不必自驕,諸般滋味都會化成一道濃香而漫長的回憶。記憶長著翅膀,會帶我們在萬般滋味裏,自由自在地飛翔。

人美話亦美。說好話,還得從人的內在美煉起,把自己煆造成一個精神高雅的人,一個心靈質樸的人,一個愛己及人的人,一個具有悲天憫人氣質的人。如此一來,說出來的話,才會美麗如花。

良言如花

前不久,坐火車出遊,忽聞車廂廣播裏傳來溫柔的女聲:“各位旅客請注意,我們工作人員將查驗車票去向,請您配合,謝謝。”查車票去向?不就是查逃票嗎?換一種說法,讓人聽上去,就是舒服,如喝了滴入蜜汁的冷開水一般。

曾經無數次,一幫乘務員嚷嚷著“查票了!查票了!”很生硬地查驗每一個乘客的車票,連廁所的乘客也一個都不放過。而此次,一語吹出文明優雅之風來。其實,並不是每一個沒買票的乘客,都存在逃票的故意,他們也許時間緊,沒來及買,或許票已售罄,但事務壓身,不得不碰碰運氣,先上車後補票。就算有個別初次逃票者,補上,叫他買個教訓,也沒必要搞得像警察抓小偷似的。

我深深地記住了這句“查閱車票去向”,記住了言者的高雅姿態、寬廣胸懷和一種信任尊重每一名乘客的氣度。

俗話說:“良言三冬暖,惡語六月寒。”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這種姿態、胸襟和氣度的。據媒體報道,沈陽某高校在校門口赫然立起一塊木牌,上麵冷冷地寫道:民工不得入內!典型的歧視,傷人自尊啊。這條打擊一大片的標語,將給民工兄弟帶來多大的心理打擊啊!事後,有學生提議,才把這一標誌給改了過來:非本區人員不得入內。

口吐蓮花,說者優雅溫柔,聽者舒心愜意;滿嘴放箭,言者凶神惡煞,聞者羞慚激憤。一句話,二重天啊。

在我的老家,有一句影響廣泛的俚語:“一句話說得人笑,一句話說得人跳。”說話是一門藝術,表達同一個意思,一語讓人微笑如花,一語讓人暴跳如雷。語言與人的情感、情緒緊密相連,人總喜歡在他人言語裏樹立自己的情感坐標係,或者用別人的說詞營造自己的情緒堡壘。良言讓人的情感坐標點落在自信、力量等區域,惡語產生的情緒則足以毀掉一座看似堅不可摧的堡壘。

有人說,醫生的良言勝過良藥。一個朋友的父親身患癌症,來省城一家醫院治病的時候,主治醫生對他說:“老爺子,你有福啊。來我這兒看病的人大都檢查出癌症,你隻不過是良性腫瘤而已。做完手術,回去多吃點新鮮蔬菜就好了。”手術做完後回到家,朋友的父親樂嗬嗬的,誰都看不出他曾是一個癌症患者。每每提到父親,我的這位朋友總會感歎:“醫生的良言勝過藥啊。你不知道那個黃醫師,治好的癌症患者最多,因為他對每個病人都是這麼說的。”對此,我深信不疑。

人美話亦美。說好話,還得從人的內在美煉起,把自己煆造成一個精神高雅的人,一個心靈質樸的人,一個愛己及人的人,一個具有悲天憫人氣質的人。如此一來,說出來的話,才會美麗如花。

願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良言如花處處綻放。因為,良言是社會和諧的推進劑,是文明進步的階梯。

老人風雨百年,滄桑歲月凝結成一句:不要浪費時間。聞來毫無新鮮之感,卻無疑是網絡時代、虛擬世界的警世大音。

上網不知時飛逝

網絡是一個黑洞,上得網來,人就深陷其中,兩耳不聞網外事,不知不覺時飛逝。

一網絡聊友,一度沉迷QQ聊天。他說:“太無聊了,就上QQ拚命地查找,瘋狂地加陌生人。”以寂寞的名義,他在網上加了2046個好友,一水的陌生人,女人。陌路相逢,他想要得到什麼呢?他說:“無非是所謂的情緣。找個懂你的人,多好。”他沒有找到懂他的人,最終,卻搞得自己也不懂自己了。加人,聊幾句,然後刪掉。到最後,加與刪,成了他上線後唯一可做的事情。網絡上的其他種種,全被這兩個動作擠得無處藏身了。他說:“如果包括那些個拒絕我的網友,應該加了上萬了吧。”一萬是什麼概念!要查找多少次?要費多少心力多少時啊!不能說佩服他,至少,讓我開了眼界了——網絡生存,還有這麼一種。2046,對於王家衛是一個詩意的電影名,於他,卻隻是一個枯燥幹癟,吸盡時光的數字。我想如果將他的那些個女性網絡好友在現實中排排坐,足可以坐滿一個大劇場。這麼多人沒有懂他的,隻有罵他狠或者不狠的。從寂寞出發,他走進一個死胡同,裏麵隻剩無聊了。一次驚回首,他才發現,三四年的大好時光就這樣白白流逝,除了無數煩惱,一無所獲。

一遠方文友,在他人鼓動之下開了博,展示自己的舊作和新稿。薦稿者從博客上將文章推薦給文摘類書刊,編輯從中選稿編發,還有同道中人發評論,粉絲致溢美之詞……博客,不開不知道,一開才曉得好處無數。上網第一件事,就是關注自己的博客,看看有沒有新留言新評論,有沒有人寫紙條加好友,再看看有什麼新的訪客留下足跡。新作沒有了,就再粘貼舊文,炒現飯,引網友關注。偶爾也順著別人的印跡,瀏覽他人的博客。眾多博友可以聚集成一個博客圈,到最後,他才感覺自己的大好光陰,都被博客“圈”去了,圈出一股子的自戀味道。好端端的一個展示平台,生生被自己弄得極其無聊了。

一同城好友,打電話給我:“你怎麼還不‘偷菜’玩啊!?”我不甚明了,在鄉下,偷菜是很可恥的事情,我怎麼能這樣做呢?她解釋說:“這是網上的一個農場遊戲,可好玩了,你也申請一個玩吧!”直到有一天,我們在一起吃飯,她沮喪著臉,對我說:“可倒黴了,上班偷菜,居然被領導發現了,這個月的獎金泡湯了。”我原本想揶揄一句,可想起自己也曾在網上混掉白天混黑夜,一事無成,再想起那個兩個朋友,隻好感歎一句:“人一上網,就不知時光飛逝啊!”翻看本城報紙,嚴禁公務人員在上班期間“偷菜”,居然上了頭版頭條。老天,有多少寂寞客在網上虛擲光陰,虛度年華啊?

人所謂的寂寞,隻是因為耐不住寂寞罷。真正能耐得住寂寞的人,是不會寂寞的。寂寞的人仿佛黴變了一般,周身有一股子的陰腐味,很是駭人。耐得住寂寞的人,在最孤苦無奈的時候,也不會黴變,頂多算是鏽化了。事過境遷,擦拭淨斑斑鏽跡,鋥亮的金屬質地依然閃耀動人的光芒。網絡的虛擬,天然地具有寂寞氣質。上網時的寂寞是一條漂亮的小花蛇,看似美麗,實則足可吞掉人一生的大好時光。

寂寞是一個無底洞,感覺用什麼都無法填平它,就競相用時光去充塞。搭進身家性命,也在所不惜,甚至是毫無知覺呢。

80後作家郭敬明代表中央電視台《藝術人生》欄目采訪“80後”大家黃永玉老先生:“您有什麼人生格言送給當下的年輕人?”黃老說:“沒有什麼。就是不要浪費時間,不要浪費時間啊!”老人風雨百年,滄桑歲月凝結成一句:不要浪費時間。聞來毫無新鮮之感,卻無疑是網絡時代、虛擬世界的警世大音。

上網不知時飛逝,日落又一天,時逝又一年,年複一年,蹉跎歲月,不光是個人的最大失敗,更是社會的莫大悲哀。上中學時,老師教我們人生格言,其中被我刻在書桌的一條是:惜時如金。

——網絡時代,該如何吟念這四個驚世大字啊?

人生就是一場大離別,一次次送別他人,最後被別人送走。

晚風拂柳笛聲殘

一直記得那個晨曦,露珠在草尖跳躍,清風在四下裏飄蕩,草叢中不知名的小蟲子引頸嘶鳴,寂寥的小縣城月台,零星的幾個旅客,翹首遠方,期待火車早點到來。女孩應該是大一新生,背著一個牛仔雙肩包,晨光打在臉上,激起燦爛的笑容。爸爸幫女孩提著一個拉杆箱。旁邊應該是同在北京上大學的中學同學,是男孩,粗生粗長的,一個人。媽媽陪在身邊,千叮嚀萬囑咐,生怕女兒在外受苦。轉而對男孩說,你們是同學,你要多照顧她啊!耳朵裏灌滿了這個母親絮叨離別之語,我心裏直泛酸。從來遠行,誰送過我到火車站呀?因為吃醋,所以記住。記住這個離別的清晨,記住父母親送女兒動人且略帶感傷的細節。

開往南昌的火車來了,我一個人先行登上車。那個女孩還在等,母親愁眉緊鎖,對女兒喁喁而語,她卻將笑臉對著男孩。廣播裏傳來悠悠的笛聲,鐵軌兩旁楊柳低垂,依依如夢。不由地想起李叔同的《送別》來——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送別,這個古老而新的命題,傷感了千百年,承續至今,讓我頓時感傷如斯。一個人站在車廂過道裏,念年少時分別在家門口,父母離家奔忙,我守家;想少年時離別在村口,我去上學,家人在古櫟樹下靜默而立;懷戀與朋友,與同學,與戀人,與故交,與一麵之交的朋友,與場麵上嘻哈的類陌路,與血管中流著相同血的至親的分離……那一個個別離的場景,在腦海裏電影一樣,淡入淡出,牽扯出無盡的感懷來。是情的分別,更是心的感念。

順著古詩文漫溢而出的離情別意,在風雨中浸潤了千百年。《詩經·采薇》中那千古名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道盡滄桑離別意,憂傷滿胸懷。離別莫在春光裏,柳盛風暖,愁緒更濃烈。所以,戴叔倫在《堤上柳》裏詠歎:“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白居易也在感歎道:“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最傷感的送別,莫過於王維對故交元二的離別感言:“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是啊,“此地一為別,孤篷萬裏征。”此一去,就再也見不到朋友了,唯餘空茫一片。王昌齡說:“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久別的離情就是月光下那片晶瑩的冰心。別後天涯各一方,正如李白所感慨的“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當然,也可以是王勃推崇的境界——“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別後歸來,如若賀知章所述“兒童相見不想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尷尬歸尷尬,心情還是爽朗的,步子定是輕盈的。相逢的感覺,遠比送別要好,畢竟,欣喜總比傷感強嘛。

有一個朋友信奉這麼一個理——無論風雨,我都去接你;但無論如何,我都不去送你。多年以後,我才明白這是一種難得糊塗的妙境。他是閱盡滄桑漸入淡定歸從容的主,知道送別是去留雙方心的煎熬,而相逢總是那麼美好。兩相比較,趨利避害,此乃所謂的高人。詩人徐誌摩在康橋邊吟詠道:“悄悄是離別的笙簫”,就讓一個人獨吞遠行的壯闊與孤寂,還是不要去驚擾與自己血液或心靈最親最近的人吧。

少年送別在門口,隨性的草圖一般三筆兩筆不屑於寫盡離愁別緒,畢竟時光一大把,重逢機會多;壯年送別在月台,遠方的誘惑遠甚於離別的傷情,汽笛聲中的握手擁抱,濃笑依然掛在臉上,那是寫意的抒懷,哪有功夫去理會別後的相思苦;中年送別在墓地,親友先走一步,分別一次滄桑歲月疊在心頭苦澀的老繭就厚了一層。這時節的離別,帶著哭聲和淚水,也會感慨不知何時自己也會如此這般被人送走;老年送別在床上,無奈地望著親友,眼看距離越來越遠,中間是生與死的空寂與闊遠。

晚風拂柳笛聲殘,身後山外山,親友或傷悲,人去意闌珊。一次一次傷離別,最終我們還要屹立於茫茫時空中,接受親友對我們的送別,繼而,徹底告別這個世界。

人生就是一場大離別,一次次送別他人,最後被別人送走。

池塘鮮活了四季,更鮮活在所有子民的記憶裏。再找尋如許美麗的池塘,也許隻有在夢裏吧!歲月在風裏蕭蕭如秋木,池塘在現代的作用下,蕭蕭至遲暮。

蕭蕭池塘暮

最早知道“池塘”二字為涵義,源於一副絕對:煙鎖池塘柳。給我出這對子的是我小學五年級的語文老師周先生。那時,我們根本不知道對聯怎麼對,至今也沒搞明白周先生為什麼要給我們這幫十幾歲的毛小孩出這麼一幅由千百年來無人能對的絕聯。隻記得,當時我疑惑不解地問:“老師,什麼是池塘?”這一問話讓他大失所望,驚詫如電一般在他臉上一閃而過。

周先生解釋說:“池塘就是塘。”

在老家陳坊,池塘都叫塘,每一口塘都有一個朗朗上口的名字,鍋底塘、門口塘、養魚塘、蓮花塘、青山塘……它就像是村裏人共有的孩子,每一次對塘的聲聲喚,經風吹都能傳到塘的耳朵裏。水草輕搖,青蛙鳴叫,蜻蜓風舞,燕子貼水,波光蕩漾,都是池塘的應答。

和故鄉的其他風物一樣,池塘是極通人性的,歲歲年年見證著村人的喜憂。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一陣春風暖,池塘岸邊各色水草倒掛而長,一根根親水而去,猶如一串串青翠玉潤的珠簾,將蓄滿春水的池塘裝飾得如夢如幻。蓄積了一冬的力氣,婦女們挽起衣袖,在抽枝長葉的青柳下,浣紗洗衣。池塘中央,開始脫冬毛的水鴨在和熙的陽光下暢遊,不時地“呱呱”亂叫,水麵平整如鏡,鴨遊而過,層層漣漪,且急且隱。鴨聲在池塘上空回蕩,遠處聆聽,像是柳樹深處發出來似的,訇訇然,如樂一般美妙。“春江水暖鴨先知”,那一聲聲呱啼,應是報春的訊息吧!

最熱鬧要數夜裏,無數青蛙齊鳴,叫醒暗夜,那是臨產前的陣痛,更是即將身為父母的幸福歡唱。青蛙鳴春,是江南池塘不朽的勝景。古人對蛙鳴的感覺甚切,於蛙鳴聲更幽的氛圍之中,品嚐到生命逝去的滋味。“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那一塘的蛙鳴,成了夜半惟一的客伴,而生命像燈花一樣,在寂靜的夜裏悄然逝去。

夏日池塘是孩子們的世界。太陽還在半山腰就有小孩在水底鑽來鑽去。在岸上一個猛紮,把靜靜的池塘濺起燦爛的水花,小孩排成隊列,挨個兒跳水,珠圓白嫩的顆顆水滴飛入濃密的柳蔭裏,打得青葉脆響,像是一場急雨,歡歡喜喜由池塘升起,旋即落回水中。孩子們玩水玩膩了,就在厚厚的泥層裏摸螺螄,在水草裏抓魚,夜幕降臨,用舊衣服一裹,滿載而歸。

農人在月滿中天時分,才收工鑽入池塘,洗去一天的塵與汗,洗去一天的疲勞。人在水裏,話農桑天氣,是再愜意不過的事了。

池塘在一撥又一撥人的折騰下,泥沙翻湧,渾黃濁黑,經過一夜的沉綻,一早又澄澈清冽,一眼看得見水裏的遊魚,厚軟的肥泥,以及泥上的走蚌和挪動的螺螄。池塘靜默、博大,容納故鄉人身上所有的灰土汙垢,而它自己永遠是碧澄如鏡。

秋來水瘦,池塘花容失色,隻剩寥寥一些殘水,像是哭幹了眼淚的小婦人的杏眼。但它依然接納萬物。吐故納新,潔淨如初。農人依然來塘裏洗澡,一天甚過一天地喊:“啊,水好涼啊!”故鄉的秋天,在這一聲聲水涼的叫喊中,悄悄地不為人知地到來。水涼好個秋。

冬天,池塘將麵臨大劫難。村人以魚鬧年,以祈年年有餘,而魚就在各個池塘裏抓捕。竭澤而漁,自古以來都是一大忌,而我們村前村後的池塘,每到年終,都要被放幹或者抽盡蓄了一年的池水。一幹人赤足在冰冷的泥中捉魚,笑聲在空曠遼遠的池塘上空久久回蕩。他們不怕冷,俗話說,魚頭上藏了三點火!見了冒火的魚,還有誰怕寒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