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春(3)(1 / 3)

現在的野草,已有一米二三之高,簡直有點不可思議了。盡管它仍是野草,卻已經成了陽台上最引人注目的一棵植物。想象一下從窗台的水盆伸展到接近天花板的高度的一根瘦瘦長長的野草,真的算得傲立群芳了。有人會再忍心把這樣高大的生物挖出來扔掉嗎?

第八節樸實的紅花草

也許是因為我生活在江南,最令我難忘的就是那樸實無華的紅花草。紅花草也稱紫雲英,這是一種生命力很強的草本植物。南方的水稻田間遍野都有它們的存在。早春時節,歇冬的農田仍無生機,倔強的紅花草就從隔年的稻茬周圍爭先恐後地萌芽出來。蔥綠的羽葉,淺倚著凍土,嫩莖上開著一朵帶霜含露的小紅花,似火把將大地煨得像塊紅瑪瑙。然而,對於她的喜愛並不單因為她那如火如荼的生命力,更在於她樸實,崇高的情懷。

隆冬臘月,萬物蕭疏,紅花草卻衝風破雪地破土而出,生命力如此蓬勃;春暖花開,百花爭豔,紅花草卻無意爭春,隻是默默地紮根生長,性格如此謙虛;暮春將臨,落英繽紛,花蕊深醞著醇香,彌漫在空氣裏,仿佛整個空氣裏都滲進了蜜糖。一直到插秧季節,紅花草又慷慨地被翻進土裏,泡在水中,成了綠肥。活著,她鬥殘冬,不爭春;死時,默默無聞,死得其所。是啊!紅花草不名貴,也不濃豔,更難入欣賞之列,但她那火苗似不熄的生命力,不由得不讓我心生喜愛之情。

或許,這所需極少而奉獻極多的無私精神,從紅花草的身上體會更能暗示人的人格吧!人更應當追求崇高以及完美的人格。

或許,這所需極少而奉獻極多的無私精神,也是人生感悟的真諦。如果我們把一個人的人格看做是一個穩定的三角形,理想就是頂角,品格與事業就是底角了。從心理學角度看,人格是個人賴以立身處世的一道心理以及行為方式,是心靈求得協調內外關係的防衛和適應機製。一個人理想的建立同健全的人格密不可分,而健全的人格又為理想的實現鋪平了道路。人格與品格也是互相的,從某個角度來看,品格幾乎等於人格,但品格表現為對細小事物的態度,它的一點一滴,無疑是人格之河的蓄水池。沒有一個人擁有完美的人格而品格卻是低下的。人格與事業也是互相的,沒有一個人的成功是在他人格表現得極為差勁的時候,也沒有一個人兩手空空而能成為人格的楷模。

一個人可塑性很強的時期無疑是青春時期。理想,品格,事業都是年輕人走向社會之前應該確立和培養的。因而在實際中,注意構成自己完美人格的“三角形”輪廓,意義深遠。要塑造完美的人格,就要防止心理上負麵的“多米諾效應”。即:不要一經挫折便認為理想不成,事業無望,品格不佳,就否認自己追求的正確性;也不要為塑造而刻意裝飾,因為塑造完美人格的內涵不可能通過外表的瀟灑而一蹴而就。

人格,應像參天大樹般高尚,挺拔。這是我從紅花草的身上得到的答案。同樣,我想我還應該再談談奉獻這一方麵吧。誠然,奉獻就是付出,就是給予。正如法國作家馬爾騰說:“世界上到處為那些無私的,肯愛人的,助人的人建立紀念碑,這種紀念碑不一定是用大理石或鋼板做成的,它建立在他人的心中。”假如我們能從狹小的自我中跳出來,慷慨無私,對身邊的人以安慰,對危難中的人以解救,哪怕是一件小事都傾力而為,長此以往,同樣能在他人心中築起一座豐碑。

其實,人生的價值就在於無私的奉獻。巴金老人用他自己的滄桑經曆寫到:“我終於明白了生命的意義在於奉獻,而不是享受。我認為,每個人都有更多的愛,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時間,比用來維持我們個人的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一句話,每個人都有條件奉獻。”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也這樣表白自己的人生價值觀:“一個人的價值,應當看他奉獻什麼,而不應當看他取得什麼。對於我來說,生命的意義在於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憂他人之憂,樂他人之樂。”

人生,不應該是索取的枯井,而應該是賜予的噴泉。這便是我從紅花草的身上得到的另外的東西。

第九節草之音

在窗外有一塊綠色的草坪。

今年的草長瘋了。說不清是光合作用的結果,還是突然間想通了什麼,反正草兒們比著賽的往上躥。今兒看到時,還是板寸,像男孩子剛剛剪過的頭。隔了兩天去瞧,有些不規矩了,沒棱沒形。再過幾天看看,已經是長發飄飄。柔柔的,軟軟的,有妙曼少女的味道。園圃是有規則的。辛勤的園丁不允許它們由著自己的性子來。下午間,頂著暴烈的太陽,推著剪草機,一來一往,那些飄逸的長發落了下來。一絲絲,一縷縷,看得人心痛。我聽不到它們的呻吟與呼喊,剪草機的噪音太大,微弱的求助聲被淹沒在一片汪洋之中。

幸運的是生長在野外的草兒們。

從小小的村落出來,一直往南走,有一片遼闊的草地。在那向陽的坡壩上,長著墨綠色的草兒們。濃濃的,密密的,芳草碧連天。野地裏的草兒們是大家族,人丁旺盛,不像園圃那麼單調。蒲公英、野艾、沙拉秧、芨芨草、酢漿草、抽筋草、馬齒莧、野羊薑……這些草兒們常常迷幻了我的心與眼。我分不清它們的性別,更不甚清楚它們要納入哪個門派(門、科、屬、種)。眼熟的幾個叫著名字,剩下的含混著打招呼,像人群中那些混個臉熟卻不知名姓的人一樣。草兒們不理會這些。它們沒那麼多的心思給自己你你我我的分類,也不想把地界兒劃得那麼明白。它們喜歡哪,就住在哪。也許左邊是菖蒲,右邊是灰灰菜。這有什麼關係?活得自在開心就行。草兒們把腰肢伸展在大地上,根往土地的更深處紮。你的根,我的根,緊緊挽在一起,彼此安慰,彼此溫暖。與苗圃的草兒們相比,或許少了幾分細心地嗬護與關愛,卻擁有著最珍貴的自由與恣肆。它們不需擔心剪草機莫名其妙地修理,也不懼怕那些大腳丫、小腳丫、皮鞋、布鞋,或輕或重的踏過它們的頭頂。城裏童心如水的小女孩對世故的大人說:“別踩哪些草兒們,它們也會疼的,”鄉下的草兒們聽了這樣的語言也會感動的,但它們早已習慣了承受一切的風雨與蹂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