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地球——生命的舞台
夏天的夜晚,繁星恰如鑲嵌在藍色天穹上的“街燈”,銀河好似懸掛在藍色天幕上的緞帶。仰望夜空,使人賞心悅目,誘人沉思遐想。
從地球上看星星,固然令人心馳神往。但如果到地球之外去看地球,同樣妙趣橫生。飛出地球的宇航員對地球的形容是,好像一顆白裏透藍的玻璃球。讚歎這是他們見到過的最美麗的星星。地球特有的大氣層籠罩在它的表麵,仿佛給它裹上了一片淡藍色的“麵紗”。透過這“麵紗”,可以看到深藍色的海洋,黃色和棕色的陸地,墨綠色的森林原野,以及輕煙似的白雲。
地球是太陽係中最美麗的風雲行星。正是由於它呈現出豐富色彩的大氣、水、土和各種生物,所以人類才能在地球上生存繁衍。迄今為止,至少是在太陽係中,再也沒有發現像地球這樣適於人類生存的別的星球,難怪宇航員們在遨遊太空之後,要作出這樣的評價:我們的地球,真像宇宙空間中的一個巨大綠洲。
在地球上,凡是有生命的地方,都屬於生物圈的範圍。而生物圈又與岩石圈、水圈、大氣圈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
岩石圈包括土壤。是指地殼的固體部分,它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在岩石圈上,有鬱鬱蔥蔥的森林,一望無邊的草原,婀娜多姿的奇花異草,還有五光十色的昆蟲和千姿百態的飛禽走獸……可以說,地球上大多數生物都生活在岩石圈上。有些鳥類雖然能飛到幾千米的高空,但它們終歸要回到地麵上來。在岩石圈的土壤表層下麵,生活看蚜螬、螻蛄、鼴鼠等動物,大量的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的地下部分也分布在這裏,一般來說,營地下生活的生物主要在土壤表層下麵幾十厘米以內活動。至於更深的地方,那也隻有植物的根才能到達。沙漠地帶的苜蓿,能把根係伸到地下10米深的地方,個別植物的根,甚至能伸及100米以下的地層,即使在地下2500—13000米深處,還能找到石油細菌。土壤和岩石堪稱地球的百寶箱,裏麵蘊藏著煤炭、石油、金、銀、銅、鐵和地下水。
奔騰的江河、平靜的湖泊、涓涓的溪流,皚皚的白雪、晶瑩的清泉、浩瀚的海洋、飄浮的彩雲……全世界四大洋和內陸水域,組成了地球的水圈。
水是生命的乳汁。在水圈中,到處幾乎都有生命。“海闊憑魚躍”,至少有15萬種動物生活在海洋裏,動物界的“巨星”——藍鯨,就是那裏的“居民”,至於植物,僅藻類就多達10萬種以上。大家吃的海帶就是一種海藻,而有的藻類隻有在顯微鏡下才能見到。
地球的水儲量中,淡水僅占總量的2.53%,目前人類可以直接利用的地下淡水、湖泊水和河床水,僅占總量的0.77%。現在地球上總水量的99.8%還不能被人直接利用。
岩石圈和水圈的上方是大氣圈,大氣圈由各種不同的氣體組成,氮和氧的含量最多。大氣圈沒有明顯的上界,很難說出天到底有多高。人類和各種生物要想呼吸,就必須依靠地球上的大氣。大氣是地球最重要的一件外衣。它既能讓陽光透過,又能阻擋地麵的熱向宇宙中散失,從而調節了地球上的溫度,使萬物欣欣向榮。
在地球大氣的上方有一層臭氧,它是生命的保護傘。臭氧層不僅可以抵擋住太陽發出的紫外線而且還可以抵擋住星際空間的宇宙射線。不然的話,人類就隻能躲在地洞中了。火星的大氣中沒有氧氣,即使我們到了火星,也不能生活。火星大氣壓力係數是地球壓力的十六分之一,如果我們穿著在地球上那樣普通的服裝,到火星上時,兩眼就會鼓出,好似螃蟹的眼睛,而人類的腹部則會腫脹得像河豚,變成可悲的模樣。
地球上有土、水、氣(主要是有氧氣),再加上太陽光,地球就有了生命。這個生命存在的舞台就是生物圈。幾十億年來,地球在日複一日滄海桑田地變化行,終於孕育出一個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充滿生機的世界。由於生物圈成分的變化影響範圍極其廣泛,往往涉及許多國家。因此,環境保護和自然資源的護養是全球性、戰略性的任務。
第二節生物圈——生命之網
英國生物學家,生物進化論的奠基者——達爾文在他的名著《物種起源》中,講了一個“貓與三葉草”的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當時的英國盛產三葉草。在田野裏長得特別繁茂的三葉草,傳播花粉主要是靠野蜂。因為這種野蜂可憑借舌頭尖長的優勢到三葉草紅色花朵中的花蕊管內采蜜,同時為三葉草傳授花粉,使其生生不息。如果沒有野蜂光顧,紅三葉草的花朵開得再豔再旺,也結不了籽,繁殖不了後代。
有趣的是,野蜂的數量,又決定於田鼠的數量。因為,田鼠常搗毀這種野蜂的蜂巢,偷吃蜂蜜和幼蟲。顯而易見,田鼠勢盛,野蜂便衰敗,紅三葉草就不茂盛了。而田鼠又是貓的階下囚,貓多田鼠必然少。達爾文由此得出結論:一個區域中有了大量的貓,通過它首先對田鼠,隨著對野蜂的幹預作用,可以使那個區域裏的紅三葉草長得特別好。在英國,紅三葉草是牛的主要食物,因此,人們餐桌上牛肉的多少,又跟貓產生了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