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經濟在不斷發展,人口也在不斷增長,木材供需矛盾將越來越突出。目前,全國每年木材消耗量已經上升到1.5億立方米,今後,每年還將以500多方立方米的速度遞增。僅坑木和造紙兩項,2000年就增加到3500萬立方米左右,加上其他需求,木材年供給缺口已達5000萬立方米以上。
更令人擔憂的是我國森林資源質量每況愈下,林業生產力呈持續下降的嚴峻形勢。1977—1981年全國森林資源清查表明,全國森林每公頃蓄積量為83.44立方米,用材林蓄積量為85.35立方米。
1987—1993年的清查結果顯示,全國每公頃森林蓄積量已降至75.05立方米,用材林每公頃蓄積量則減少到71.26立方米。而今,這個數字已分別降至55和51立方米。
全國森林單位麵積蓄積量的持續下降,表明中國森林正在經曆著不斷稀疏化的過程。而資源長期遭到侵蝕,又不加以經營,必將導致森林生產力持續衰退,最終又必將導致森林麵積的不斷萎縮。這正是當今熱帶國家森林迅速消失的典型過程。
麵對嚴峻的資源和生態危機,有關部門把希望寄托在擴大造林麵積、營造速生豐產林和人工防護林上。目前中國人工林麵積已經占到森林麵積的五分之一。今後十五年,人工林麵積還可能擴大到森林麵積的40%。
由於技術低、資金少,人工造林的保存麵積還是比較低。用越來越多的低產林代替天然林的采伐,意味著中國森林的生產力將進一步下滑,中國林業將肩負起越來越沉重的包袱。茂密的防護林曾是中國的一大驕傲,然而近年來,盡管新的防護林工程還在繼續啟動,一些老的防護林卻在慘遭洗掠。寧夏的防護林曾有“日不見村,夜不見燈”的美稱,但至今,寧夏一期防護林工程中栽下的楊樹幾乎已被砍光。
放眼全國,類似的自然或人為的慘景同樣擺在我們麵前。“三北”防護林麵臨著同樣令人沮喪的病蟲害問題,南方的人工林則也是危機重重,其中尤以長江中上遊的防護林病蟲害最為嚴重。四川雲陽、貴州畢節的人工林都有大麵積的病蟲害發生,而廣東的桉樹、福建的馬尾鬆、江西的杉樹也頻頻發病生蟲。除病蟲害外,由於管理和維護跟不上,鼠類也日益成為防護林的大敵。湖南省洞庭湖邊,大片樹林死亡的元凶就是老鼠,而荒漠和半荒漠地區的人工林受鼠害則更為嚴重。
據統計,盡管中國有著世界上最多的人工林,但每年僅鬆毛蟲的發生麵積就達3000—4000萬畝,全國:億畝人工楊樹林,每年就有4000萬畝左右受害。一項測算表明,“八五”期間因病蟲害、鼠害而受損的森林麵積為1.2億畝,是同期因森林火災而受損失的麵積的兩百多倍,其中絕大部分為人工林。
在南方諸省大麵積種植純杉木林和純鬆樹林,由於純針葉林自肥力差,土壤養分元素含量隨著連栽代數的增加而明顯下降,栽種之前在陡坡上全墾整地和煉山,導致水土流失和養分損耗,而且輪伐期管理不善和多代連作,致使地力衰退非常嚴重。據統計,我國人工杉木林產量第三代比第一代已經下降50%。
“綠色銀行”曾是對人工林的美譽,但是蘊藏在這一稱呼中的片麵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人工林的社會和生態效益的負麵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中國人工林主要功能是用於水土保持和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很少考慮其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北方地區,為了盡快建立起防護林,保護農田,楊樹是首選樹種,因為楊樹生長迅速、見效快、經濟價值高,北方成了楊樹的天下。在南方,杉木是做家具、建築用材的好樹種,長得快,價格高,所以南方成了杉樹的天下。其結果是樹種單一,群落結構簡單,一些動物失去“棲身之所”,動植物、微生物數量減少,品種單一,最終造成了人工林的生態危機。
海南省新海林場是一塊寶地,有個置業公司不知拿了什麼尚方寶劍,開進林場,用推土機一推,便把新海林場495畝沿海林地變成了“假日海灘”。其他開發商更是一擁而上,短短幾年,便被占用1萬多畝,加上附近村民趁火打劫,強行占地修房、開墾,原有2.2萬畝林木的新海林場,現有林地已不足5千畝。
海南陵水縣,在1992年房地產開發熱中,短短3個月時間,就把全縣57公裏的沿海林地賣個幹淨,總麵積4萬多畝。像這類隨意侵占征用沿海防護林地的慘劇在其他地方也不斷上演。廣西北海市,累計被侵占和破壞的海岸林有4萬多畝,約占北海市麵積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