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綠色行動(1)(1 / 3)

第一節發出了拯救地球的呼籲

美國著名科普作家萊切爾·卡遜於1962年完成了《寂靜的春天》一書。這本書首次揭露了美國農業、商業界為追逐利潤而濫用農藥的事實,對美國不分青紅皂白地濫用殺蟲劑而造成生物及人體受害的情況進行了抨擊,使人們認識到農藥汙染的嚴重性。卡遜在書中寫道:“一種奇怪的寂靜籠罩了這個地方。園後鳥兒尋食的地方冷落了。在一些地方僅能見到的幾隻鳥兒也氣息奄奄,它們戰顫得厲害,飛不起來了。這是一個沒有聲息的春天。這兒的清晨曾經蕩漾著烏鴉,雀烏,鴿子的合唱以及其他鳥鳴的音浪;而現在一切聲音都沒有了,隻有一片寂靜覆蓋著田野,森林和沼地”。萊切爾·卡遜的這本書被看做是20世紀最早也最有說服力的呼籲保護生態平衡、拯救地球的著作。

第二節中國綠化圖景

一、決策圖

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半個多世紀,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領導核心都有一個共同的心願,那就是綠化祖國,造福人民。

毛澤東最先發出“綠化祖國”的號召。

1956年,毛澤東發出了“綠化祖國”、“實現大地園林化”的號召。中國開始了“12年綠化運動”,目標是“在12年內,基本上消滅荒地荒山,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荒山上,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規格種起樹來,實行綠化。”

毛澤東滿懷深情描繪美好的前景:“要使我們祖國的河山全部綠化起來,要達到園林化,到處都很美麗……”

毛澤東在1958年就指出:“要看到林業、造林,這是我們將來的根本問題之一。” 4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對這個“根本問題”有了更痛切的認識。

毛澤東對林業不僅重視,而且很內行。他指出:“農、林、牧三者要互相依賴,缺一不可,要把三者放在同等地位。”“農業、畜牧業的經營,還一定要和各地大、中、小各種類型的(用材林、薪炭林、其他各種經濟林、防風防沙防潮林和風景林)林業經營相結合。總之,農、林、牧三業要結合。”毛澤東這些精辟見解,至今仍是經濟建設和保護生態環境必須遵循的原則。

鄧小平是全民義務植樹的倡導者。

1979年,在鄧小平提議下,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決定每年3月12日為我國的植樹節。

1981年夏季,四川、陝西等地區遭受曆史上罕見的水災。這場水災再一次引發鄧小平對林業建設的深思。9月,鄧小平特地找到萬裏,對他說:最近的洪災問題涉及林業,涉及木材的過量采伐。看來,中國的林業要上去,不采取一些有力的措施不行。是否可以建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一項議案,規定凡是有勞動能力的中國公民,每人每年都要種幾株樹,比如3至5株,包栽包活,多者受獎,無故不履行此項義務者受罰。總之,要有進一步的辦法。

1981年12月13日,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討論通過了《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對綠化祖國作出的第一個重大決議。從此,全民義務植樹運動作為一項法律開始在全國實施。

鄧小平還是義務植樹的積極實踐者。1982年3月12日,是全國人大通過《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後的第一個植樹節。78歲的鄧小平帶著家屬和身邊工作人員來到北京西山植樹。還在植樹節的前幾天,鄧小平就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植樹節快到了,我們家每人至少要栽3棵樹,要包栽包活。”從那以後,鄧小平帶頭年年參加義務植樹活動。北京天壇公園、景山公園、十三陵水庫、亞運村都留下他植樹的身影。1992年,鄧小平88歲高齡,還在深圳植物園種下一株高山榕。

江澤民總書記提出:“全黨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辦林業,全民搞綠化”。

1991年,全民義務植樹10周年之際,中國第三代領導核心江澤民總書記號召“全黨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辦林業,全民搞綠化”,進一步推動了現代林業建設。

每年春季,植樹成了中國領導人一項重要的活動。江澤民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無論在北京還是在外地,都要帶頭履行植樹義務。 1995年4月1日,江澤民總書記在北京順義縣參加義務植樹時說:“植樹造林具有保護環境,保持水土,促進經濟發展的重大意義。”“植樹造林關鍵要堅持全黨動員,全民動手,長期不懈地抓下去,形成風氣。”

中國三代領導核心對林業建設的高度重視,《森林法》的頒布實施,植樹節的設立,全民義務植樹運動持久開展,使中國人民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中國的林業建設快步走向健康發展的軌道。

二、造林圖

每年春季,廣闊的中國大地上呈現熱氣騰騰的造林景象。上至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下至係著紅領巾的小學生、白發蒼蒼的老年夫婦、新婚燕爾的年輕伴侶,揮鍬鏟土,提水灌苗,植樹種草,綠化祖國。自1982年以來,我國已有50億人次參加義務植樹,每年植樹20億株,既推動了國土綠化進程,又提高了國民的環境保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