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78年起,我國先後確立了以遏製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擴大森林資源為主要目標的“十大林業生態工程”。工程規劃總麵積705.6萬平方公裏,占國土總麵積的73.5%,規劃營造林總麵積11679.2萬公頃,覆蓋了我國主要的水土流失、風沙危害和台風、鹽堿等生態環境最為脆弱的地區,構成我國林業生態建設的基本框架。
這十大林業生態工程是:三北防護林體係建設工程(西北、華北和東北西部)、長江中上遊防護林體係建設工程、沿海防護林體係建設工程、平原綠化工程、太行山綠化工程、防沙治沙工程、淮河太湖流域綜合治理防護林體係建設工程、黃河中遊防護林工程、遼河流域綜合治理防護林體係建設工程、珠江流域綜合治理防護林體係建設工程。
最先啟動的是1978年開始的“三北防護林體係建設工程”。這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生態工程,範圍包括我國西北、華北、東北13個省、市、自治區,麵積占中國的半壁河山。建設時間計劃長達70多年,到2050年結束,分3個階段8期工程建設。規劃造林麵積5.34億畝。到2050年,三北地區森林覆蓋率將由1997年的5%提高到2050年的14.95%。經過20年的奮鬥,第一、二期工程已經圓滿完成,兩期工程共造林2.7億畝, 2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治理,2.4億畝農田得到林網的保護,年淨增產糧食800多萬噸。
長江中上遊防護林體係建設工程自1989年啟動,完成營造林600萬公頃。沿海防護林體係建設工程1991年啟動,營造林187萬公頃,營造沿海基於林帶7063公裏。全國已有700多個縣達到了平原綠化建設標準。太行山綠化工程1994年全麵展開,淮河太湖流域綜合治理防護林工程、黃河中遊防護林工程於1995年啟動。遼河流域、珠江流域兩個綜合治理防護林體係建設工程已經全麵展開。
十大林業生態工程的建設已經取得了成效,為改善生態環境,繁榮地方經濟作出了重要貢獻。
從1989年開始,我國林業以人工造林500萬公頃,飛播造林80萬公頃、封山育林400多萬公頃的速度發展。湖北、江西、廣西、山東、安徽、廣東、福建、湖南、浙江、海南、江蘇、吉林等12個省(自治區)實現了基本消滅宜林荒山荒地。
中國人工林麵積達到3379萬公頃,造林速度和人工林麵積都居世界第一位。
全國森林覆蓋率已由建國初的8%提高到13.92%。扭轉了長期以來森林蓄積持續下降的局麵,實現了森林麵積和森林蓄積量雙增長。
三、警示圖
1998年發生了特大水災,大自然再次向中華民族敲響了警鍾。回頭看,我們已經取得的造林成就,顯得太小太小;往前看,我們麵臨的改善生態環境的任務,顯得太重太重。
從整體上看,我國森林總量不足,分布不均,生態環境繼續惡化。我國森林覆蓋率雖然達到13.92%,也不過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世界平均為27%)。人均森林麵積0.12公頃,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5(世界平均為0.64公頃),是世界上森林資源貧乏國家之一。森林分布極不均勻,東部、南部自然條件好,森林覆蓋率較高,而自然條件差的西部森林覆蓋率很低。青海省是長江、黃河的發源地,森林覆蓋率僅有0.35%,新疆、寧夏、甘肅分別隻有0.79%、1.54%、4.33%。而上述地區是我國荒漠化最為嚴重的地區。
全國水土流失麵積達367萬平方公裏,占國土麵積的38.2%。約有1500萬公頃農田因生態環境惡化而嚴重影響產量,有1億公頃草場嚴重退化。全國每年因各種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000億元以上。
全國每年的土壤流失量50億噸,相當於全國耕地每年刮去一寸厚。江河水體泥沙含量增加,黃河水流量在世界大河中隻排第25位,含沙量卻為世界第一,年輸入泥沙達14.3億噸。河床每年增長10厘米,下遊地區黃河河床高出兩岸農田3—10米,最高處達15米以上。
森林涵養水源的能力越來越小,水資源危機日益嚴重。1973—1981年黃河下遊斷流7次,斷流時間最長20天。1997年斷流長達226天,給中下遊地區近百座城市、約1億人口的生產和生活造成重大影響。野生動植物棲息環境惡化,生物多樣性銳減,在97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有20多種瀕於滅絕。
植被覆蓋率下降,土地荒漠化日益加劇。荒漠化總的趨勢是“局部逆轉,整體擴大”。荒漠化總麵積262.2萬平方公裏,占國土麵積的27.3%。尤其是作為我國荒漠化主體的風蝕荒漠化土地,年發展速度2460平方公裏,每年損失的良田、牧場、林地相當於我國一個中等縣麵積。
四、護林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