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由於人們生態環境意識淡薄,加上中國巨大的人口壓力,忽視了森林在維護生態平衡中的主體作用,毀林開荒,亂砍濫伐、開礦修路等多種破壞森林行為頻繁發生,致使天然林過度損耗,森林植被遭到嚴重破壞,造成自然災害頻繁。比如,長江三峽的上遊地區,20世紀50年代初森林覆蓋率達到40%左右,後來出現大規模采伐和嚴重的亂砍濫伐,森林覆蓋率曾一度下降到10%,沿江兩岸隻有5%—7%。
1998年的特大水災,大大提高了人們對保護森林的認識,中國政府痛下決心,一係列保護天然林的重大措施終於出台。
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多次指出:“要少砍樹,多栽樹,把森老虎請下山”,“森工企業轉向營林事業的方向不可動搖,勢在必行。”國家林業局等有關部門立即製訂了重點地區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方案。我國的天然林麵積8727萬公頃,約占全部森林麵積的65%,其中大部分分布在大江大河中上遊、大型水利工程周圍和重要山脈的核心地帶,這正是實施天然林資源重點保護的地區。
主要做法是通過森林分類,調整森林資源經營方向,使經濟及資源平衡服從於生態環境改善,服從於水土保持。水源涵養的需要;將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流域生態環境地位重要地區劃為禁伐區和一般生態保護區,對禁伐區,堅決停止采伐;大幅度調減一般生態保護區的天然林采伐量。
1998年,全麵停止長江、黃河中上遊地區劃定的禁伐區內的森林采伐。
1999年,東北內蒙古國有林區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全麵啟動。
大幅度調減木材產量,到2000年,木材產量調減1600萬立方米,下調48%。
森工企業放下刀斧,由采伐森林向造林護林轉移。將有121萬富餘職工需要分流和安置,妥善安置30萬下崗人員。
計劃到2010年,天然林資源得到基本恢複,逐步實現全國木材生產以采伐利用天然林為主向經營利用人工林轉變,人口、經濟、資源和環境之間的矛盾得到基本緩解。
五、遠景圖
1998年底國務院批準實施《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通過這個規劃,記者欣喜地看到了中國半個世紀後的生態環境遠景圖。
這個“規劃”把從現在起到50年後的我國生態環境建設劃分為近期、中期、遠期3個階段:
近期目標:從現在起至2010年,用大約12年時間,堅決控製住人為因素產生新的水土流失,努力遏製荒漠化的發展。生態環境特別惡劣的黃河、長江上中遊水土流失重點地區以及嚴重荒漠化地區的治理初見成效。主要奮鬥目標:到2010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麵積60萬平方公裏,治理荒漠化土地麵積2200萬公頃;新增森林麵積390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19%以上。改造坡耕地670萬公頃,退耕還林500萬公頃,建設高標準、林網化農田1300萬公頃;新建人工草地、改良草地5000萬公頃,治理“三化”草地3300萬公頃;建設一批節水農業、旱作農業和生態農業工程;改善野生動植物棲息環境,自然保護區占國土麵積達到8%。
中期目標:從2011—2030年,在初步遏製生態環境惡化的勢頭之後,大約再用20年時間,力爭使全國生態環境明顯改觀。這一時期的奮鬥目標:全國60%以上適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區得到不同程度整治,黃河、長江上中遊等重點水土流失區治理大見成效;治理荒漠化土地麵積4000萬公頃;新增森林麵積4600萬公頃,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4%以上,各類自然保護區麵積占國土麵積達到12%;新增人工草地、改良草地8000萬公頃,力爭一半以上的“三化”草地得到恢複。重點治理區的生態環境開始走上良性循環軌道。
遠期目標:從2031—2050年。再奮鬥20年,全國建立起基本適應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生態係統。主要奮鬥目標是:全國適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區基本得到整治,宜林地全部綠化,林種、樹種結構合理,森林覆蓋率達到並穩定在26%以上;坡耕地基本實現梯田化,“三化”草地得到全麵恢複。全國生態環境有很大改觀,大部分地區基本實現山川秀美。
第三節中國青年綠色宣言行動
開放了的中國,正經曆著西方消費方式的衝擊。
耀眼的廣告,炫目的商品,外國的電影電視……西方人和日本人將生產線、技術連同那些高消耗高汙染的生活方式一起傾倒在這塊曾經貧瘠的土地上。
有人說,消費是生產的牽引機,是現代化列車不可缺少的車輪;有人說,接受西方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的洗禮,是人的現代化過程必然而又必要的一環。
然而,當我們帶著綠色文明的思考來麵對這一切,卻不能不問,這種以高消耗高汙染為基礎的消費方式是否合理;不能不想,我們這塊人均資源極為有限的土地,能否承受得住這種生活方式所施加的重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