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是三江防護林體係建設的攻堅期、決戰期。按照總體規劃,整個工程要再經過兩個階段50年的建設。這期間,不僅要保護、鞏固和提高現有造林成果,還要在自然條件最嚴酷、立地條件最惡劣的“硬骨頭”地帶攻堅造林2.1億畝,才能全麵建成三北防護林體係。當前,以布局和結構調整為主線,走大工程帶動大發展,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林業“十五”發展思路已經明確,係統整合後的六大林業生態工程進一步突出了三北工程的主體地位和作用,這對肩負著優化和改善我國北方半壁河山生態環境的三北防護林體係建設帶來了新的機遇。
第五節森林資源的保護
對森林資源保護,最重要的是提高民眾對森林生態係統功能的認識,強化人類生存環境意識,此外還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健全森林法製、加強林業管理
要管好林業,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林業機構;二是加強林業法製宣傳教育;三是嚴格森林采伐計劃、采伐量、采伐方式;四是嚴格采伐審批手續;五是重視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的防治;六是用征收森林資源稅的方法,加強森林保護。
二、合理利用天然林區
利用森林資源,一定要合理采伐,伐後及時更新,使木材生長量和采伐量基本平衡。同時要提高木材利用率和綜合利用率。
三、分期分地區提高森林覆蓋率
在20世紀末我國的森林覆蓋率達到20%,應分期分階段和分不同地區來實現。
四、營造農田防護林,加速平原綠化
我國應盡快建立起西北、華北等地區的農田防護林,發揮森林小氣候作用,抗禦自然災害。積極推廣農林複合生態係統的建設。提高單位麵積上的生物生產力和經濟效益,同時提高係統的穩定性、改善土地和環境條件,減少水土流失。
五、搞好城市綠化地帶
城市應大力植樹造林,把城市變為理想的人工生態係統。我國城市綠化麵積很低,上海市僅為人均0.5m2,距國家人均10m2的差距很大,和國外差距更大。
六、開展林業科學研究
重點開展對森林生態係統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三者之間關係研究。特別是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注意改善生態狀況,力求生態、經濟、環境三者之間相互協調發展。
七、控製環境汙染對森林的影響
大氣汙染物如SO2、O2、酸雨及酸沉降等都能明顯對森林產生不同傷害,影響森林的生長、發育。水汙染和土壤汙染隨著汙染物的遷移、轉化也將對森林產生影響,控製環境汙染的影響有助於森林資源的保護。
第六節海上的綠色長城
中國大陸東部和南部沿海灘塗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都具有與陸地不同的特殊性質。在這些地區建立自然保護區,既能保護沿海自然資源和海岸所特有的風光,還可發展旅遊事業;同時為對沿海生物類群的獨特生理機製和一些古海岸遺跡進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
目前中國正式建立的以保護沿海自然環境及自然資源為主的保護區共21處。其中海南省最多,共有8處。
陸地上有森林,這是眾所周知的常識,但海上也有森林大概還不為人所熟知。大自然就是這樣的能工巧匠,為人類造就了一個多彩多姿的世界。
在中國廣東、海南、廣西、台灣、福建至浙江沿海地帶的海漫灘上,生長著一種特殊的森林,這類森林的大部分成員都是紅樹科的植物,所以在植物學界就把這類森林命名為紅樹林。
紅樹林是一種沿海灘塗上的自然資源,在自然保護區的類型劃分中將其歸入沿海類型,但在植被分類上,它應屬於熱帶海岸上的一種常綠闊葉林。
紅樹林以它奇特的生境及千姿百態的外貌吸引著人們,一些國家把紅樹林保護起來作為國家公園,而更為重要的意義還在於保護了海岸的天然生態係統,進一步發展水產資源。
中國海南省原有12萬畝紅樹林,由於長期無人管理,任意亂采濫伐,現在僅剩約3萬多畝。直到1980年,中國才在海南省瓊山縣建立了第一個保護紅樹林的東寨港自然保護區,第二年又在文昌縣建立了第二個保護紅樹林的清瀾港自然保護區。為保護這一資源不再受到破壞,並擴大人工種植紅樹林,建立了種源基地。
東寨港自然保護區麵積約5240公頃,位於中國南端邊陲海南島的東北部沿海地帶,麵臨熱帶海洋,因而具有明顯的熱帶、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的特點,全年雨量充沛,約1400—2000毫米,年平均氣溫21℃—25℃,最冷月平均氣溫13℃—21℃,絕對最低氣溫0.2℃—6.6℃。海水表層年平均溫度25℃—25.8℃,最冷月平均溫度為 18℃—19.5℃,滿足了對於氣溫和水溫較為敏感的紅樹林的需求,成為中國紅樹林的主要分布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