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樹林是一種生長在熱帶海灣、河口鹽土上的常綠木本植物群落,實際上是多種群落的複合體,它們的分布中心在赤道熱帶,並延伸到北回歸線與南回歸線之間。東寨港自然保護區是中國紅樹林最為繁茂的地區之一。
組成紅樹林的主要樹種為紅樹科的海蓮、木欖、紅茄苳、紅樹、秋茄樹、角果木等,熱帶地區常見的科,如棕櫚科、使君子科、海桑科、爵床科、紫金牛科、梧桐科等也有代表伴生其間。東寨港的紅樹林多為灌木或小喬木,一般高2—3米;8—9米高的木欖已能在此稱雄。紅樹林結構較為簡單,但植株密集,可形成單優勢種的秋茄林、角果木林或木欖林,也有各種混生的複合類型。當海水漲潮時,一團團深綠、黃綠或淺綠的樹冠浮於海麵;當落潮時,各種特殊形狀的支柱根、板根和呼吸根露出地麵,縱橫交錯,千姿百態,形成海中森林的特有景色。
長期生活於海漫灘上的紅樹林植物,適應海水淹沒的生境,形成了獨特的生態生物學特性,許多科學家對此發生興趣,並研究、探討其中的奧秘。尤為奇特的是它們的繁殖方式。它們的種子在尚未脫離母體時便在果實中萌芽,生長成長約13—30厘米的綠色胚軸,無數小棒狀的胚軸掛於樹上,當這些胚軸發育到一定程度,便隨風浪脫離母樹掉落入海灘淤泥中;胚軸的結構也十分特別,下端粗而重,上端細而輕,利於插入淤泥而生根。未能及時紮下根的胚軸隨著海水漂流到海灘上,還能生根發芽,有些胚軸在海上漂流達4個月之久,仍然具有生命力。可見植物對外界環境的適應性是多麼驚人而又奇妙。這種特殊的繁殖方式稱為植物的“胎生”。紅樹林的大多數植物如紅樹、角果木、木欖等都具有這種奇特的繁殖方式。
紅樹林特殊的繁殖方式為繁衍後代奠定了基礎,那麼這些幼苗能否在風浪衝擊下站立起來呢?看看東寨港自然保護區的紅樹林,便會得到滿意的回答。這些小樹莖基部周圍甚至中下部的周圍,長出了密集的支柱根,有的在莖基部膨大,增寬增高,好似一塊扁平的木板支撐在根部,這種特別的根叫做板狀根,常可高達30—50厘米,使得植株能夠牢牢地紮於海灘淤泥中。
長期處於潮水淹沒之中的紅樹林,土壤缺乏空氣,為了彌補這個缺陷,當潮水後退時,便可看到無數指狀物立於地麵之上,這種特殊結構的根叫做呼吸根,這些呼吸根有粗大的皮孔,便於通氣,而且再生能力極強。大量呼吸根的產生,滿足了紅樹生命活動對空氣的需求,也是植物在生存競爭中適應環境的又一表現。
植物通常不能忍受含鹽量過高的土壤,海灘上的淤泥長期被海水浸泡,鹽分含量顯然增高,因此紅樹林雖然長期受水浸沒,但又無法吸收含鹽重的水分,實際上處於幹旱狀態。這種幹旱不同於大氣候形成的幹旱,稱為生理性的幹旱。那麼,它們又是怎樣適應這種特殊的幹旱而生存下來的呢?原來,它們大多具有厚實光亮的革質葉片,利於反射強烈光照,減少水分蒸騰,同時具有分泌腺體,可排出多餘的鹽分,保持體內水分的平衡。
紅樹林形態結構及生態生物學的特殊性,使它們的家族得到繁衍,並擴大了分布地區。有些種從東南亞一帶漂洋過海,到中國海南省安家落戶,也有些從中國沿海遠涉重洋,在其他沿海地帶紮根。紅樹林這種極強的生命力使它在沿海地區漫延滋長,形成密集的叢林,宛如海上的一道綠色長城,不僅可以護岸圍堤,防止海浪衝擊,同時還可逐漸固定土壤,擴大陸地麵積,使得許多非紅樹科植物也在這裏安家,向陸地森林過渡,因而被稱為“造陸先鋒”和“海岸衛士”。紅樹林密集的支柱根使之難以通行,而對魚、蝦、蟹的繁殖倒是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紅樹林樹葉碎屑為海洋生物提供了豐富的食料。除此以外,紅樹林還有著多方麵的用途:許多種類的根、皮含有豐富的單寧,可提煉出上等的鞣料產品;鮮豔的紅色木材不僅可作木材用,還是理想的天然染料,沿海漁民常用其樹汁作染料,染出的漁網久不退色;有些紅樹樹葉可作藥用及綠肥。所以,紅樹林是一項寶貴的海上森林資源,現在東寨港自然保護區不僅保存了天然紅樹林,而且進行了人工培植,成為中國第一個保護和發展紅樹林資源以及研究海岸生態係統的重要基地。
第七節綠染神州處處春
地球表麵最初曾有76億公頃的森林。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的需求,毫無節製地吞食森林,以致現存的森林隻有10多億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