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散分布於廣東南部、福建、廣西南部等地。但主產區為廣東珠江三角洲和福建閩江下遊各地。為中國特有的單種屬植物,第三紀殘存種,有較重要的科研價值。材質輕軟,耐水濕,可作為優質建築用材;根部木質更輕,比重僅0.12,可做救生圈及軟木用具等。
九、水杉
屬於杉科,落葉大喬木,高35—42米,胸徑1.6—2.4米。樹幹基部膨大,樹皮灰褐色,裂成長條片。大枝斜上伸展,1年生枝淺灰色。冬芽上方或側方具有白色短枝痕。葉線形,柔軟,在側枝上排成羽狀,雌雄同株,球果下垂,當年成熟,近球形或橢圓狀球形,種子扁平,倒卵形,周圍具翅。
產地氣候溫暖濕潤,夏季涼爽,冬季有雪而不嚴寒。土壤為酸性山地黃壤、紫色土或衝積土,pH值4.5—5.5。多生於海拔800—1200米的山穀或山麓附近地勢平緩、土層深厚、濕潤或輕微積水的地帶。為喜光性樹種,根係發達,生長的快慢常受土壤水分的支配,在長期積水排水不良的地方生長緩慢,樹幹基部通常膨大或有縱棱。花期2月下旬,球果10月下旬至11月成熟。
分布於湖北、四川、湖南三省交界地區。為中國特有單種屬植物,世界著名的孑遺植物。樹姿優美挺拔,可作為庭院綠化觀賞樹種。同時該樹種生長迅速,適應性強,又可進行無性繁殖,可作為速生豐產的造林樹種。
十、梵淨山冷杉
屬於鬆科,常綠喬木,高22米,胸徑65厘米。冬芽卵球形。葉在小枝下麵呈梳狀,在上麵密集,向外向上伸展。葉上有樹脂道2個,邊生或近邊生。球果圓柱狀長圓形,直立,成熟時深褐色,長5—6厘米,直徑約4厘米。種子長卵圓形,微扁,種翅倒楔形,褐色或灰褐色。
適宜於夏涼冬冷,雨量充沛亞熱帶季風山地氣候。土壤為山地黃棕壤,較濕潤肥沃,pH值4.5—6.5。耐陰性強,喜冷濕,一般多為純林,也有混交林。通常5—6月開花,球果10—11月成熟。結實年齡在林緣約40—50年,結實周期4—5年。
僅分布於貴州東北梵淨山海拔2100—2300米地帶。是貴州唯一殘存的冷杉屬樹種,對研究植物區係、古氣候有科學意義。分布區域狹窄,種群數量稀少,應予以保護。
十一、巨柏
屬於柏科,常綠大喬木,高25—45米,胸徑1—3米。樹皮呈條狀縱裂。葉鱗形,交叉對生,緊密排成四列,近基部有1個圓形腺點。球果單生於側枝頂端,翌年成熟,長圓球形,常被有白粉,球果長1.6—2厘米,直徑1.3—1.6厘米。種鱗交互對生,共6對,木質,種子赤褐色,兩側具窄翅。
生長於海拔3000—3400米山地。適於幹旱多風的高原河穀環境,常在沿江河地段的河灘及幹旱的陰坡組成稀疏的純林。具有抗寒、抗旱、抗強風的特性。球果9—10月成熟。
主要分布於西藏東部雅魯藏布江中遊河穀地區的山坡下部。為中國特有樹種,分布區狹窄。分布地有不少千年古樹,胸徑達3—6米。對研究柏科植物的係統發育和西藏地區植被的發生發展及其與環境的關係,都有較重要意義。
十二、元寶山冷杉
屬於鬆科,常綠喬木,高達25米,胸徑60—80厘米。樹幹通直,樹皮暗紅褐色,不規則塊狀開裂。葉在小枝下麵列呈2例,上麵的葉密集,向外向上伸展,中央的葉較短。球果直立,短圓柱形,長8—9厘米,直徑4.5—5厘米,成熟時淡褐黃色。種子倒三角狀橢圓形,種翅倒三角形,淡黑褐色。
適於生長在中亞熱帶山地,以落葉闊葉樹為主的針闊葉混交林中。土壤主要為由花崗岩發育成的酸性黃棕壤,pH值4.5—5。幼樹耐蔭蔽,成長後喜光,耐寒冷。生長較慢,一般每隔3—4年結果一次。5月開花,10月果熟。
僅分布於廣西北部元寶山,多散生於山脊或山脊東側,海拔1700—2050米地帶。為古老的殘遺植物,現存百餘株,多為百年樹齡以上的林木,天然更新不良,林中很少見到幼樹。亟待采取保護措施。
第三節被子植物
一、革苞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