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我國珍稀植物大觀(2)(1 / 3)

屬於菊科,多年生草本。根頂部包被多層棉毛狀枯葉柄纖維,無地上莖。葉基生,蓮座狀,革質,長橢圓形或長圓形,長3—15厘米,羽狀淺裂至深裂或全裂。雌雄異株。雄株頭狀花序較小,小花的花冠為管狀,白色5裂,花藥粉紅色或淡紫色,基部有絲狀長尾;雌株頭狀花序較大,小花花冠也為管狀,白色5裂,有退化雄蕊5枚。被果長圓形,長8—10毫米,密被長柔毛米。

為強旱生植物,主要見於荒漠草原或荒漠地帶,分布區年降水量80—250毫米。常生於海拔1000—1200米的石質殘丘頂部或礫石質坡地,可形成局部的小形群落。花果期5—6月。

僅分布於內蒙古烏蘭察布盟布部、巴彥淖爾盟北部、鄂爾多斯市西部及與蒙古毗鄰的荒漠草原地帶。為內蒙古高原植物區係的特有種,有重要的科研價值。

二、長蕊木蘭

屬於木蘭科,常綠喬木,高可達30米,胸徑可達60厘米。葉革質,長圓狀倒卵形或長圓狀橢圓形。花純白色,長5.5—6厘米,寬2—2.5厘米,無托葉痕,氣味芳香。

生長於海拔1200—2400米的山地常綠闊葉林中。偏陽性樹種,多生長在山地上部東南坡或山脊上,幼樹需要在全光照下生長。土壤要求為酸性,有機質含量高。花期5月,果期9—10月。

零星分布於雲南東南部及西藏墨脫。為木蘭科的單種屬植物,對研究植物區係有一定的價值。樹幹通直,木材優良,花美觀而芳香,為產區的稀珍造林樹種,也可作城鄉庭園綠化樹種。

三、藤棗

別名苦棗,屬於防己科,木質藤本。嫩枝稍有柔毛。葉革質,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9.5—22厘米。雄花序有花1—3枚,簇生狀,著生落葉腋部,花瓣、雄蕊都為6枚。果序著生於無葉的老枝上著,核果橢圓形,成熟時橙紅色,長2.5—3厘米,直徑1.7—2.5厘米。種子橢圓形,長1.5—1.7厘米。

為低山溝植物,生於海拔620米低山溝穀季節雨林邊緣。土壤為紫色砂岩形成的黃壤,有機質層厚。果期2—3月。

目前僅見於雲南西雙版納景洪,個體極少,經調查隻見到唯一結果的一株,在中國屬獨屬獨種,應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護。

四、萼翅藤

屬於使君子科,常綠蔓生大藤木,高5—10米,最長20米,莖的直徑5—10厘米。莖皮灰白色,枝纖細,密被柔毛。葉對生,革質、卵形或橢圓形,長5—12厘米。總狀花序腋生或集生枝頂,形成大型聚傘狀花序;花小,苞片卵形或橢圓形,密被柔毛;雄蕊10,2輪排列;子房1室,胚珠3,懸垂。假翅果被柔毛,長約8毫米,具5棱,宿存萼片5,增大為翅狀,長10—14毫米,被毛。

生長於氣溫較高、雨量豐沛、幹濕季明顯的亞洲熱帶山地。土壤為磚紅壤,pH值4.5—5.5。花期3—4月,果期6—8月。

在中國僅發現於雲南省盈江縣那邦霸後山海拔300—650米處。緬甸、印度和新加坡也有分布。其在中國的分布,有力地說明中國雲南西部屬於熱帶北緣氣候,有重要科研價值。葉可用作強壯藥和去毒藥,果可製興奮劑。

五、膝柄木

屬於衛矛科,半常綠喬木,高13米,胸徑60厘米。樹皮黃褐色,有發達的板狀根。葉薄革質,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9—17厘米,葉脈線密成格狀。總狀花序生於枝梢葉腋,長 2—3厘米,花淡白色,花瓣5瓣,長圓形著生於花盤外圍;雄蕊5枚;子房球形,頂端具有一叢長毛。蒴果長卵圓形,長2.5—2.8厘米。種子1枚,長約2厘米,種皮黑褐色有光澤,假種皮為肉質,全部或近全部包著種子,黃褐色。

近年發現的熱帶樹種。生長於距海岸不遠海拔約50米的丘陵坡地上。與其伴生的主要植物有豹皮樟、潺搞木薑子、紅枝薄桃和山小桔等。露出地麵的板根,能萌發出新植株。

僅分布於廣西合浦,產地僅發現一株大樹,很少開花結實,林下未見幼樹。也是該屬分布的最北端,對研究中國植物區係有重要科學意義。

六、珙桐

別名水梨子、鴿子樹,屬於藍果樹科,落葉喬木,高15—20米。樹皮深灰色,常呈薄片脫落。葉紙質,互生,無托葉,常密集於幼枝頂端,寬卵形或近圓形。花雜性,由多數雄花與1雌花或1兩性花組成近球形的頭狀花序,直徑約2厘米,著生於幼枝頂端,雌花或兩性花生於花序的頂端,雄花環繞於周圍。花序基部有膜質近於長卵圓形的花瓣狀苞片2—3枚,幾乎與葉大小相等,但稍窄一些,初為淡綠色,繼變乳白色,最後變淡黃色而脫落,遠看像白鴿,故有“中國鴿子樹”之稱。核果長卵圓形,倒卵圓形或橢圓形,紫綠色並有黃色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