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海拔1250—2200米處的常綠闊葉林或常綠、落葉混交林中,偶有小片純林。分布區的氣候冬冷夏涼,多霧多雨。土壤為山地黃壤或黃棕壤,pH值4.5—6.0。在土層疏鬆、團粒結構好、枯枝落葉層厚的地方生長較好。果期在10月份。
分布於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陝西。係中國特有的單屬植物,第三紀古熱帶植物區係孑遺種,也是全世界聞名的觀賞植物。因花的形態有別於本科其他各屬,有些學者主張另立珙桐科。目前數量較少,分布範圍也日趨縮小,有待加強保護。
七、狹葉坡壘
屬於龍腦香料,常綠喬木,高達25米,胸徑75厘米。樹皮灰褐色或灰黑色,呈塊狀剝落。葉近革質,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5—15厘米。圓錐花序腋生或頂生,長10—20厘米,花瓣5枚,淡紅色,長約2厘米,雄蕊15枚,排成2輪。堅果卵圓形,長約1.8厘米,基部具5枚宿存萼片,其中2枚增大成翅狀。
生長於海拔470—700米的山穀、溝邊和山坡下部的季節性雨林中,氣候夏熱冬暖,高溫多雨。適於濕潤肥沃的酸性土壤。為耐陰偏陽樹種,幼苗、幼樹期能耐蔽蔭,隨後逐漸喜光。
分布區極為狹窄,僅產廣西十萬大山,是中國熱帶季節性雨林的特有珍貴樹種。材質堅硬,耐腐力極強,有“萬年木”之稱,可作軍工、車船、機械和高級家具等用材。
八、望天樹
屬於龍腦香科,常綠大喬木,樹高40—50米,最高可達80米,胸徑達1.5—3米。樹幹通直,枝下高多在30米以上。大樹具板根。樹皮褐色或深褐色,上部縱裂,下部呈塊狀或不規則剝落。葉互生,革質,橢圓形,長6—2厘米。花序腋生和頂生,穗狀、總狀或圓錐狀,被柔毛,花瓣5枚,黃白色,上有10—14條細縱紋,雄蕊12—15,兩輪排列。堅果卵狀橢圓形,先端尖,長2.2—2.8厘米,直徑1.1—1.5厘米,密被白色柔毛。
生於熱帶季風氣候區向南開口的河穀地區,海拔350—1100米,全年高溫、高濕、靜風、無霜,幹濕季交替明顯,土壤屬於發育在紫色砂岩、砂頁岩或石灰岩母質上的赤紅壤、砂壤及石灰土。在濕潤的溝穀、坡腳台地上,常組成單種的季節性雨林;在雲南常見伴生林。5—6月開花,8—10月為果熟期。
分布於雲南南部、東南部及廣西西部。樹幹高大而通直,材質佳,加工性能良好,是熱帶地區優良的用材樹種,同時對研究中國的熱帶植物區係有重要意義。
九、普陀鵝耳櫪
屬於樺木科,落葉喬木,高達13米,胸徑70厘米。樹皮灰白色,光滑,小枝灰褐色,疏被長柔毛。葉厚紙質,卵形或寬橢圓形,長5—10厘米,寬3.5—5厘米。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序著生於1年的枝上,長2.5—3.5厘米,下垂。果序長4—8厘米,直徑4—5厘米。小堅果卵圓形,長5—6毫米。
生長於海拔240的陵上坡林緣。由於受海洋氣候影響,濕度較大,全年冬暖夏涼。土壤為紅壤,pH值5.5—5.7,土層較厚,肥力較高。具有耐陰、耐旱、抗風等特性。雄、雌花於4月上旬開放,果實於9月底10月初成熟。
分布於浙江舟山群島普陀島佛頂山。為中國特有珍稀植物,現僅存一株,在保存物種和自然景觀方麵都有重要意義。
十、掌葉木
屬於無患子科,落葉喬木,高達13—15米。樹皮黃白色,呈薄片狀脫落。小枝黃褐色,有散生皮孔。掌狀複葉對生,葉柄長4—11厘米,小葉通常5枚,紙質。花小,黃色至白色,兩性。花梗、萼片外密被黃白色棕點,蒴果梨形,紅褐色,連柄長2.2—3.2厘米,直徑5—12毫米。種子卵圓形,黑色,有光澤,有2重假種皮。種子含油脂。
生長於海拔500—900米的中亞熱帶林中或林緣。土壤主要為石灰岩上發育的薄層黑色石灰土和棕色石灰土,pH值6.5—7.5。大多生於石灰岩石山的石溝、洞穴、學習漏鬥及縫隙等處,根係露出岩石表麵,沿著岩石的節理、石隙間延伸生長,以適應水肥分散的喀斯特生境。萌發性強,通常在樹幹基部或樹樁上萌發許多幼枝。喜光,在林內弱光下生長不如林緣或林內空曠處。3月底至5月初開花。10月果熟。
主要分布於貴州南部和廣西西北部的石灰岩山地。種子可榨油,也可供食用等。
十一、異形玉葉金花
屬於茜草科玉葉金花屬, 攀援灌木。小枝灰褐色,皮孔明顯。葉對生,薄紙質,橢圓形,長13—17厘米。聚傘花序頂生,長約6厘米,萼片擴大成花瓣狀,白色,花冠通常5裂,裂片長約3毫米。漿果長6—10毫米,直徑4—8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