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生長在山穀土壤濕潤、但陽光比較充足的地方,所在地年平均溫17℃,年雨量度1800毫米左右。土壤為黃壤,pH值4.5—5.5。樊援在中下層喬木樹幹之上,茂密的森林或灌叢中都比較少見。
僅見於廣西大瑤山。1936年在廣西瑤山首次采得標本,但近幾年多次去大瑤山調查采集都沒再找到。本種是中國玉葉金花屬中極少見的種類,形態特殊,有重要科研價值。
十二、天目鐵木
屬於樺木科,落葉喬木,高21米,胸徑達1米。樹皮深褐色,縱裂。一年生小枝灰褐色,有毛。葉互生,長橢圓形或橢圓狀卵形,長4.5—10厘米,寬2.4—4厘米,葉緣具不規則的銳齒。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序多為3個簇生,雌花序單生。果序長3.5—5厘米,總梗長1.5—2厘米。小堅果紅褐色,有細縱肋。
生長於海拔170米的山麓林緣或林旁,土壤為紅壤,pH值4.7—5.3。伴生植物主要有馬尾鬆、青、苦櫧、黃檀等。雄花序7月顯露,翌年4月開放;雌花序隨當年生枝伸展而出,4月中旬葉全展,9月中旬果熟,11月中旬落葉。
僅分布於浙漸西天目山,目前僅存5株。天目鐵木不僅是中國特有種,而且是該屬分布於中國東部的唯一種,具重要研究價值。
十三、坡壘
屬於龍腦香料,常綠喬木,高25—30米,胸徑60—85厘米。樹皮黑褐色,有淺縱裂。小枝和花序上密生著柔毛。葉革質,橢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6.5—20.5厘米。圓錐花序頂生或生於上部葉腋,花小,偏生於花序分枝的一側,花瓣5枚,雄蕊15枚,排成2輪,子房近圓柱形,花柱基部膨大。堅果卵圓形,為增大宿萼的基部所包圍,其中2枚萼片擴大成翅狀,倒披針形,長約7厘米,有縱脈7—9條。
生於海拔400—800米山區的溝嶺、溪旁和東南坡上。要求炎熱、靜風、濕潤的生長環境,土壤主要為在花崗岩母質上發育的山地磚紅壤和赤紅壤。坡壘較耐陰,林冠下天然更新良好。成年林木8—9月開花,翌年3—4月果熟。
零星分布於海南局部山區。現存大樹隻有數百餘株。是海南熱帶溝穀雨林的代表和特有種,有較高科研價值。木材堅韌耐久,特別耐水漬,不受蟲蛀,為海南樹種之冠,適作特種工業、工藝及硬木家具等用。目前已列為禁伐樹種進行保護,並有小麵積試種,生長良好。
十四、合柱金蓮木
又名辛木,屬於金蓮木科,落葉小灌木,直立,高0.8—1.5米。莖不分枝或近頂部分枝。葉互生,狹披針形或狹橢圓形,邊緣有密而細的腺狀鋸齒,兩麵無毛。花序頂生,狹圓錐狀,長6—10厘米,花萼邊緣具腺毛,花瓣5枚,白色,橢圓形,退化雄蕊白色,排成3輪。蒴果卵球形,長約5毫米,熟時3片裂。種子小,橢圓形,長僅1.7毫米。
生於海拔500—1000米的亞熱帶低山和中山上,呈片狀分布於密林或疏林下。土壤為山地紅壤和穀底衝積土,腐殖質層厚。為林下陰生植物,葉片質薄,不耐強光和幹旱,尤以山穀澗邊水分經常充足的沙土最為適宜。植株雖然矮小,但根莖很發達,呈匍匐橫走狀,縱橫交錯,根莖能不斷長出新的植株,所以通常呈小片分散狀分布。4月底至6月上旬開花,9至10月果熟。
主要分布於廣東、廣西局部山區,是中國特有的單種屬植物。
十五、伯樂樹
又名種萼木,屬於柏樂樹科,落葉喬木,高達20米,胸徑約60厘米。小枝有心髒形葉痕。葉為奇數羽狀複葉,互生,長40—80厘米,小葉長圓形、窄卵形或窄倒卵形,下麵有鏽色柔毛。花為兩性,白色,直徑約4厘米,雄蕊棒狀,子房狹卵圓形,3室,每室有2胚珠。蒴果近球形,成熟時棕色,長2—4厘米,木質。種子近球形,橙紅色。
生長於亞熱帶低山至中山地帶,海拔500—2000米濕潤的溝穀、溪旁坡地。土壤屬紅壤類中的黃紅壤,呈酸性pH值4.5—6.0,肥力較高。常散生於常綠一落葉闊葉混交林中。為中性偏陽樹種,幼樹耐陰。深根性,抗風力較強,稍能耐寒,但不耐高溫。分布區東部的伯樂樹於3月中旬冬芽開始膨大,4月上旬展葉;花於4月下旬開放,5—6月為盛花期;果實於 10月成熟。
星散分布於浙江、台灣、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四川、湖北。為中國特有的古老殘遺種,有重要科研價值。木材硬度適中,不翹裂,色紋美觀,是優良的家具及工藝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