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自然保護區的作用
自然保護區是為了保護各種重要的生態係統及其環境,拯救瀕於滅絕的物種,保護自然曆史遺產而劃定的進行保護和管理的特殊地域的總稱。在這些自然保護區中,既包括各種自然地帶中各種生態係統的代表,又包括一些珍貴、稀有動植物品種的集中分布區,候鳥繁殖、越冬和遷徙的停歇地,以及飼養、栽培品種的野生近緣種的集中產地;還包括風光綺麗的天然風景區;同時也包括具有特殊保護價值的地質剖麵、化石產地、冰川遺跡、喀斯特、瀑布、溫泉、火山口以及隕石所在地等。此外,在傳統的農業實踐中創造出的一些成功地保護自然的範例,也屬於自然保護區的特殊的類型。盡管保護區的類型很多,保護和管理的方式各異,但它們都是自然界留給人類的寶貴財富,它們像一顆顆光彩奪目的明珠,星散地分布在亟待修補的地球上。
自然保護區究竟有什麼作用,為什麼人們如此重視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呢?下麵就讓我們來回答這一問題。
首先,自然保護區能為人類提供生態係統的天然“本底”。各種生態係統是生物與環境間長期相互作用的產物。現今世界上各種自然生態係統和各種自然地帶的自然景觀,正在迅速地遭到人類的幹擾和破壞。森林無限製地采伐,草原的開墾,荒漠的過度放牧,熱帶的農業開發以及城市不斷擴大和大工程的建設等,使得許多地區生態平衡失調,有些地區的自然麵貌已難以辨認。為了研究這些地區的自然資源和環境的特點,以便提出合理的利用和保護措施,不得不借助於古代的文獻記載、考古材料、自然界殘留的某些特征(諸如孑遺生物種類、土壤剖麵、地貌類型等)和古生物學的研究資料,來推測已不複存在的自然界的原始麵貌。由此可見,在各種自然地帶保留下來的、具有代表性的天然生態係統或原始景觀地段,都是極為珍貴的自然界的原始“本底”,它對於衡量人類活動結果的優劣,提供了評價的準則,同時也對探討某些自然地域生態係統和今後合理發展的方向指出了一條途徑,以便人類能夠按照需要而定向地控製其演化方向。
第二,自然保護區是各種生態係統以及生物物種的天然貯存庫。現今世界上物種的確切數量究竟是多少,直到目前還不十分清楚,盡管生物分類學家們在研究物種方麵進行了大量的工作,但由於多種原因,迄今對生物種類還缺乏係統可靠的資料。目前認為世界物種為500—1000萬種,其中隻有150萬種是在科學文獻中有記載的。人們從這些物種中獲取生活的原料已經有著悠久的曆史。自新石器時代以來,人類的農業育種工作就一直把注意力集中於少數已被馴化或栽培的動植物種。現在育種家們發現要對現有品種進行改良和提高生產潛力,其難度愈來愈大。因此除了對現有少數的物種進行育種改良外,必須挖掘新的食物來源,從而又開始轉向到大自然豐富的寶庫中,尋找野生的物種資源。
人類利用生物物種的曆史證明,我們不能預言哪一種生物將對我們有用。有些似乎最無用的物種突然變成醫藥、工業、農業育種和科學研究方麵有用的甚至是不可代替的原料,這方麵的例子在國際和國內都是很多的。例如許多原始的、分布區局限的野生植物,它們本身的產量可能是很低的,但往往卻是培育抗病蟲害品種的唯一來源。利用野生的近緣植物培育出的矮稈小麥和水稻品種,曾使栽培方式起了革新作用,並使許多地方的產量大大提高。
近年來意外發現的犰狳和北極熊的科研價值,可作為保護野生動物種質的例子。犰狳是迄今所知人類以外唯一能患上麻風病的動物,這就為尋求治療這種疾病的方法提供了不可估量的幫助。最近還發現北極熊的毛是罕見的高效吸熱器,這一新的發現,為設計並製造禦寒衣物及太陽能吸收器提供了寶貴的線索。
現在人們已知近半數的藥物首先是從自然物質,特別是野生生物中發現而製成的,尤其是中國,直接應用野生生物作為醫藥已有幾千年的曆史。但世界上迄今為止,僅對不到1/10的植物進行了這方麵的調查。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人類的需求不斷提高,許多過去從未用過的野生物種,已陸續發現它們在工業、農業、醫藥以及軍事方麵的新用途。但遺憾的是由於人為幹擾和自然環境的改變,許多物種正在迅速地遭到滅絕。有些物種在未深入研究它們的用途之前,甚至有的還未來得及定名就瀕於滅絕或已經消失,其數量之大是極其驚人的。據一些野生生物學家統計,大約在35億年以前,地球開始有生物,從那以後,種類逐漸增多,最多時曾達1—2.5億種。其後,減少的速率逐漸加快,到現在隻有500—1000萬種了。僅以鳥類來看,從1600—1900年的300年間,共有75種滅絕,但在20世紀,每年就有一個種滅絕。現在,平均每天就有一種生物從地球上絕跡,甚至加快到每小時減少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