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浩特市境內,麵積107.86萬公頃。1985年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建立,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接納為“國際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1997年晉升為國家級,主要保護對象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沙地疏林草原和河穀濕地生態係統。
錫林郭勒草原是我國境內最有代表性的叢生禾草——根莖禾草(針茅、羊草)溫性真草原,也是歐亞大陸草株區亞洲東部草原亞區保存比較完整的原生草原部分。保護區內生態係統類型獨特,具有草原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並能全麵反映內蒙古高原典型草原生態係統的結構和生態過程。目前,區內已發現有種子植物74科、299屬、658種,苔蘚植物73種,大型真菌46種,其中藥用植物426種,優良牧草116種。保護區內分布的野生動物反映了蒙古高原區係特點,哺乳動物有黃羊、狼、狐等33種,鳥類有76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有丹頂鶴、白鸛、黑鸛、大鴇、玉帶海雕等5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有大天鵝、草原雕、黃羊等21種。本區是目前我國最大的草原與草甸生態係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在草原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方麵占有重要的空間位置和明顯的國際影響。
六、黑龍江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位於黑龍江省伊春市帶嶺區,麵積12133公頃,1980年經原林業部批準建立,1997年晉升為國家級,主要保護對象為紅鬆針闊葉混交林生態係統。
本區地處小興安嶺南坡達裏帶嶺支脈的東坡,海拔高度在280—707米之間,為典型的低山丘陵地貌。區內自然資源豐富、植被群落類型複雜多樣,分布有大片較原始的紅鬆針闊葉混交林,是我國目前保存下來最為典型和完整的原生紅鬆針闊葉混交林分布區之一,也是中國和亞洲東北部很具代表性的溫帶原始紅鬆針闊葉混交林區。複雜的生態環境條件為野生動植物的生存和繁衍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野生植物中,有被子植物418種、裸子植物8種、蕨類36種、苔蘚類107種、地衣類89種,屬於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的有水曲柳、黃菠蘿、胡桃楸等。野生動物中,有昆蟲491種、魚類10種、爬行類7種、兩棲類5種、鳥類250種、獸類44種,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有紫貂、中華秋沙鴨、金雕、白鸛、白頭鶴等8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有棕熊、黑熊、馬鹿、鴛鴦、花尾榛雞等46種。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管理,涼水保護區已成為保護和研究我國紅鬆針闊葉混交林生態係統及其生物多樣性的天然基地,並為教學和宣傳自然保護科學知識提供了廣闊的課堂。
七、吉林向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981年由吉林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是以保護丹頂鶴等珍稀鳥類和蒙古黃榆等稀有植物為主要目的的內陸濕地水域生態係統類型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位於吉林省通榆縣境內,總幅員 105467公頃。南北最長 45公裏,東西最寬 42公裏,西與內蒙古科右中旗接壤,北與洮南市相鄰。保護區南部有霍林河貫穿東西,中部有額穆泰河流進濕地,北部引洮兒河水注入水庫。保護區橫跨通榆縣5個鄉鎮場、12個村、32個自然屯,2萬人口在區內從事著農、林、牧、副、漁各業生產。
向海地形複雜,生境多樣,多種生物區係與複雜的生態環境互相滲透。沙丘、草原、沼澤、湖泊相間分布,縱橫交錯、星羅棋布、構成典型的濕地多樣性景觀。區內林地麵積 2.9公頃,其中蒙古黃榆麵積 1.9萬公頃;湖泊水域 1.25萬公頃;蘆葦沼澤 2.36萬公頃;草原麵積 3.04萬公頃,形成四大生態景區。即:沙丘榆林、湖泊水域、蒲草葦蕩、羊草草原。這四大景區資源十分豐富。我國動物地理區劃中的東北區鬆遼平原亞區和蒙新區東部草原亞區的動植物資源在這均有分布。共有植物 595種,其中藥用植物 220多種;脊椎動物 300多種,其中鳥類 293種,獸類 37種,爬行類為 8種,兩棲類 5種;魚類 29種,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 335種中向海就有 52種。其中一級 10種:大鴇、東方白鸛、黑鸛、丹頂鶴、白鶴、白頭鶴、金雕、白肩雕、白尾海雕、虎頭海雕。二級動物 42種。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日本國政府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協定》中的鳥類 173種,占協定種數的 76.21%,有《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保護的 49類。有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 235種。
由於原始狀態良好,加之保護成果顯著, 1986年被國務院批準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2年被國務院指定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同年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評定為《具有國際意義的 A級自然保護區》。 1993年被中國人與生物圈委員會批準納入“生物圈保護區網絡”。國際鶴類基金會主席喬治·阿基博到向海考察時說:“我到過世界上 50多個國家的自然保護區,像向海這樣完好的自然景觀、原始的生態環境、多樣的濕地生物,全球已不多了,向海不僅是中國的一塊寶地,也是世界的一塊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