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是大自然的珍品,是鳥類的天堂,是旅遊勝地。千姿百態的蒙古黃榆,碧波粼粼湖泊,風吹跌宕的葦塘,茫茫無際的草原,給人們以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的感受。荷蘭親王貝恩哈德到向海觀光稱向海為“人間仙境”。現在的向海既保留著原始古樸的自然風貌,又展示了新世紀的現代文明。是旅遊觀光,科學考察的理想去處。向海的四大生態景觀可給人們提供天然的娛樂場所。隨著全球範圍內旅遊業的振興,向海生態旅遊業的發展方興未艾。現已具備接待現代旅遊的服務條件。交通便利,長春至向海、白城至向海、通榆至向海的柏油路貫通,平齊鐵路在通榆縣城通過,距向海 67公裏,長春至向海旅遊客車已開通。通訊快捷,全球傳呼網絡已經開通、程控電話、移動電話均已投入使用,在向海可與世界各地聯係。食住方便,設有高、中、低檔的賓館,可為不同階層的人們提供服務。向海物華天寶,風光秀麗,景色宜人。向海的今天是美好的,它的明天將更加迷人。
八、遼寧丹東鴨綠江口濱海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位於遼寧省東港市境內,麵積10.81萬公頃,1987年經原東溝縣人民政府批準建立,1995年晉升為省級,1997年被批準為國家級,主要保護對象為濱海濕地生態係統。
本區地處我國海岸線的最北端,為華北和東北植物區係的交彙處。區內陸地、灘塗、海洋三大生態係統交彙過渡,形成了包括蘆葦濕地、沼澤、湖沼、潮沼及河口灣等複雜多樣的生態係統類型,自然環境特殊、敏感、脆弱,濕地生態係統的形成與演變漫長而複雜。本區的物種資源比較豐富,高等植物有64科、289種,其中野大豆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野生動物中,有魚類的88種、兩棲類3種、鳥類44科240種、底棲動物74種、浮遊動物54種。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有丹頂鶴、白鸛等8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大天鵝、白琵鷺等30種,中日候鳥保護協定規定保護的227種候鳥中,保護區已發現有121種,占總數的55.3%,為東北亞重要的鳥類棲息的遷徙停歇地。本區還擁有非常豐富的經濟動植物資源,年產蘆葦5萬噸,文蛤、蟶等水產品9萬多噸。保護區的建立,為全球提供了一個永久性的濱海濕地生態環境的天然本底和野生生物的基因庫,具有重要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價值。
九、甘肅安西極旱荒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位於甘肅省安西縣境內,麵積80萬公頃,1987年經甘肅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1992年晉升為國家級,主要保護對象為極旱荒漠生態係統。
本區地處暖溫帶與中溫帶的過渡區,位居亞洲中部荒漠的腹地,區內的生態係統和物種具有典型性、獨特性、珍稀性和多樣性,植被類型主要有紅沙、珍珠、泡泡刺、合頭草等四大荒漠植被類型。野生植物有347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13種,屬亞洲中部特有種的有10種,區內有高等植物13種,屬亞洲中部特有種的有10種。區內有高等動物152種,其中雪豹、野驢、北山羊、金雕等26種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該保護區的建立對極旱荒漠地區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研究及合理利用具有重要價值。
十、寧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平原西北部,跨石嘴山、平羅、賀蘭、銀川、永寧等市縣,麵積15.7公頃,1982年經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建立,1988年晉升為國家級,主要保護對象為幹旱風沙區森林生態係及珍稀動植物。
本區地處賀蘭山的中段東側,並以山脊為界與西側內蒙古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毗鄰。區內自然環境複雜多樣,生物多樣性比較豐富,植被垂直分帶明顯,是我國中溫帶半幹旱——幹旱地區山地生態係統的典型代表。高等植物有655種,其中國家保護植物有沙冬青等6種;陸棲脊椎動物有135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林麝、蘭馬雞等16種。該保護區的建立對研究半旱地區植被發展、演替及恢複生態係統的良性循環具有重要意義。
十一、青海循化孟達自然保護區
孟達自然保護區位於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境內,地理坐標為東經102°36′-102°43′,北緯35°42′-5°50′,總麵積17290公頃。保護區於1980年經青海人民政府批準建立,是一個以森林生態係統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