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20世紀60年代初,建立在當時的地球物理科學基礎上的“海底擴張學說”應運而生,它科學地解釋了大洋地殼的形成問題,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板塊構造學說”進一步用地球板塊的產生、消亡和相互作用來解釋地球的構造運動。這兩個學說給“大陸漂移學說”注入了更科學的新鮮血液,以“板塊構造理論”的形式出現,更好地解釋了海洋的形成和發展問題。板塊構造理論認為,大洋的誕生始於大陸地殼的破裂。
地殼由於內部物質上湧產生隆起,在張力作用下向兩邊拉伸,從而導致局部破裂,形成一係列的裂穀與湖泊。現代東非大裂穀便是例子。後來大陸地殼終於被拉斷,岩漿沿裂隙上湧,凝結成大陸地殼,一個新的大洋便從此誕生。有了洋盆,沒有海水還是成不了海洋,海水又是從何而來的呢?然而直到今天,科學界一直對此存在著不同的看法。
多數的看法認為,大約在50億~55億年前,雲狀宇宙微粒和氣態物質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最初的地球。原始的地球,既無大氣,也無海洋,是一個沒有生命的世界。在地球形成後的最初幾億年裏,由於地殼較薄,加上小天體不斷轟擊地球表麵,地幔裏的熔融岩漿易於上湧噴出,因此,那時的地球到處是一片火海。隨同岩漿噴出的還有大量的水蒸氣、二氧化碳,這些氣體上升到空中並將地球籠罩起來。水蒸氣形成雲層,產生降雨。經過很長時間的降雨,在原始地殼低窪處不斷積水,形成了最原始的海洋。原始的海洋海水不多,約為今天海水量的1/10。
另外,原始海洋的海水隻是略帶鹹味,後來鹽分才逐漸增多。經過水量和鹽分的逐漸增加,以及地質曆史的滄桑巨變,原始的海洋才逐漸形成如今的海洋。這是第一種有代表性的說法。
還有一種說法是,海水來自冰彗星。這是美國科學家提出的一種新的假說。這一理論是根據衛星提供的某些資料而得出的。1987年,科學家從衛星獲得高清晰度的照片。在分析這些照片時,發現一些過去從未見到過的黑斑,或者說是“洞穴”。科學家認為,這些“洞穴”是冰彗星造成的。而且初步判斷,冰彗星的直徑多在20千米。大量的冰彗星進入地球大氣層,可想而知,經過數億年,或者更長的時間,地球表麵將得到非常多的水,於是就形成今天的海洋。但是這種理論也有它不足的地方,就是缺乏海洋在地球形成發育的機理過程,而且這方麵的證據也很不充分。
或許隻有當太陽係起源問題得到解決了,地球起源問題、地球上的海洋起源問題才能真正得到解決。
龍卷風之謎
刮風下雨本是極尋常的自然現象,但有些風和雨確實很奇異。1940年,在高爾科夫州發生了一樁令人驚奇的事。一個炎熱的夏天,在巴甫洛夫區麥歇爾村的上空突然雷雨大作,一些銀幣隨著雨滴撒落在地上!村民發現這竟是幾千枚伊凡五世時代鑄造的模壓花紋的硬幣。
1954年,美國小城達文港下了一場蔚藍色的夜雨。1933年在遠東離卡瓦列洛沃鎮不遠的地方,暴雨帶來了大量的海蜇。在許多國家還經常發生這樣的事:晴朗的日子裏,天上突然撒下許多麥粒,掉下橙子和蜘蛛;有時又會隨雨滴落下青蛙和魚……其實,這些驟然看來不可思議的現象,全都是龍卷風搞出來的惡作劇!
龍卷風發生在水麵上則稱為“水龍卷”;如果是發生在陸地上,則被稱為“陸龍卷”。龍卷風外貌奇特,它的上部是一塊烏黑或濃灰的積雨雲,下部是下垂著的形如大象鼻子似的漏鬥狀雲柱,具有“小、快、猛、短”的特點。
從體積來看,水龍卷的直徑大多在100~1000米之間。至於其風速到底有多大,科學家們還沒有直接用儀器測量過,但根據龍卷風在經過的區域內做的“功”來推算,風速一般每秒可達50米,有時可達每秒300米,超過聲速。所以龍卷風所到之處都被摧毀殆盡。它像巨大的吸塵器,經過地麵,地麵的一切都要被它卷走;它經地水庫、河流常常卷起衝天水柱,連水庫、河流的底部有時都被暴露出來。同時,龍卷風又是短命的,往往隻有幾分鍾或幾十分鍾,最多幾小時,一般移動幾十米到數千米左右便“壽終正寢”了。